【滎陽游記】環翠峪臥龍之處

作者: 觀葉知青山

導讀滎陽游記:環翠峪臥龍台 最近,中央和省、市電視台連續播放了電視戲曲片豫劇《福星照萬家》,很受廣大觀眾的歡迎。特別是那雲蒸霞蔚、山霧雲海、紅霞滿天、旭日東升的外景,就是在滎陽市浮戲山環翠峪拍攝的。我羨慕那裡的秀麗風光,更向往那裡的瑰美奇妙的雲海。 . 到環翠峪游覽觀光,如果沒有看到雲海,就像登泰山沒有看到日出一樣令人惋惜。可我早有打算� ...

滎陽游記:環翠峪臥龍台



最近,中央和省、市電視台連續播放了電視戲曲片豫劇《福星照萬家》,很受廣大觀眾的歡迎。特別是那雲蒸霞蔚、山霧雲海、紅霞滿天、旭日東升的外景,就是在滎陽市浮戲山環翠峪拍攝的。我羨慕那裡的秀麗風光,更向往那裡的瑰美奇妙的雲海。 .

到環翠峪游覽觀光,如果沒有看到雲海,就像登泰山沒有看到日出一樣令人惋惜。可我早有打算,正值秋夏之交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我們就夜宿在環翠峪的一個賓館裡了。

星期日早上天沒亮,我們就沿著河溪向臥龍台進發。當太陽似露未露時,只見山谷中蒸騰起絲絲水氣,如煙如絮,漸漸凝結為雲,慢慢牽聯融合,彙成了萬匹白練、千丈銀濤,漫卷而來,把所有的山峰、奇石、樹木,花草、河流、溪旁都淹沒了。我們只好相互攙扶,踏著陡峭的山間小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待到山腰時,白雲從足下翻動,從身邊擦過,我伸出手去,抓一把雲絮,抽絲拔絨,剪緞裁羅,陶然如小孩戲耍,忘乎老之將至。這時,我想起前人觀雲留詩道出的韻味:“青雲一縷似開甑,漸裹林巒到上層。我已沉浮人海倦,樓窗閑敞看雲升。”俯瞰雲氣空溟的山谷,我極力揮舞著手臂盡情地歡呼著……不知不覺我已踩在雲端,飄飄欲飛,只疑是山是瑤台,人是雲中仙子,多少塵世的郁積污垢都被這白雲濾洗得干干淨淨。美麗的雲海風光,真令人心曠神怡。

倚石而坐,看濃雲在深山峽谷升降沉浮,任清風在發際衣襟撩亂拂平。小憩之後,我們又升空度海,騰雲而去,不一會兒便來到紫玉岩下。只見前面峭壁千尋,碧石青林,奇花異草,白雲繚繞,懸崖下有一鐘乳石洞,深二丈,高七尺,寬一丈,洞內有寇天師的“石床”。據《河南通志》載:“寇謙之,字輔真,隱居方山,修傳道陵之術……所居,今謂之神仙洞,石壁間,丹灶尤存”。這就是寇謙之修行煉丹的地方。謙之為後魏平谷昌平人,生於公元365年,從成功興學道於方山(現為浮戲山),後隱松陽。始光中召至闕,極敬重。謙之在方山修道很久,所以方山實為“新天師道”的發祥地。我們從洞中出來,好像和謙之一樣也變成了仙人,雲蒸霧靄,飄若仙際。

我們攀天梯、過南門,登上了680多米高的臥龍台山極頂,眺望四周山巒、巨壑深谷,煙雲彌漫,浩瀚無涯,宛如波濤起伏的大海。有的巒峰像座座小島,時隱時現,變化無窮;有的似只只小鳥,在水中嬉戲,沉浮上下。白雲飛來飄去,時起時浮,賽似波濤,洶湧澎湃,山風起處,松濤轟鳴,又像拍岸的潮汐聲。據《汜水縣志》記載:“浮戲山泉石欹危,映帶左右,晨起伏之,煙霞彌漫,萬頃茫然,山巒僅露其巔,煙移峰動,如眾鳥浮水而戲……天下奇觀也。”因此而得名。今來觀之,名不虛傳。我很佩服創造出“雲海”這個名稱的人,他的想像力太豐富了,我很難想出什麼詞彙比“雲海”這個名稱更能形像地描繪出浮戲山雲景的實況了。

最可觀的還是旭日初升的時候看雲海,其壯觀程度不弱於黃山雲海,怪不得《福星照萬家》電視戲曲片的雲景是那麼神奇瑰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裡看到的畫面,竟是中原大地上浮戲山的雲景。我懷著這樣的心情靜靜地等著,這時山巔雲收霧散,天空碧藍透明,大約過了二十分鐘,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輝照著朝霞,賽似剛從高爐裡傾瀉出來的鋼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張開眼睛直觀。過了一會兒,紅日冉冉上升,光照雲海,五彩紛披,燦若錦繡。那時恰好有一股強勁的山風吹來,雲煙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雲海中時隱時現,瞬息萬變,猶如織錦上面的裝飾圖案,每幅都變幻著自己的樣式,真乃有趣。

收回目光,俯視腳下,看到玄武岩上布滿著皎潔的天然雲花石。我想,這片片雲霧為什麼不隨陽光、山風散去,卻留在這山石上等著我,是表達我對山霧的痴情贊美,還是表達我對白雲的赤誠懷戀?其實這是一種年深日久形成的附生的低等藻類,而不是山霧、白雲的留情,更不是黃龍、火龍落此帶來的雲。這些自然天成的奇景與山霧雲海毫無關系,不過是一巧合罷了。

陽光映照,彩雲飄飛。隨著霞光的不斷變化,使層巒疊嶂也有了生命,它們起伏著、奔湧著,赤橙黃綠青藍紫不停地變幻著色彩,這一剎那,我們也仿佛融溶在這博大靈秀的雲與山之間,一個個變得燦爛而充滿生機。這時我趕快拿起相機,留下了浮戲山觀雲海的倩影。

最近,中央和省、市電視台連續播放了電視戲曲片豫劇《福星照萬家》,很受廣大觀眾的歡迎。特別是那雲蒸霞蔚、山霧雲海、紅霞滿天、旭日東升的外景,就是在滎陽市浮戲山環翠峪拍攝的。我羨慕那裡的秀麗風光,更向往那裡的瑰美奇妙的雲海。 .

到環翠峪游覽觀光,如果沒有看到雲海,就像登泰山沒有看到日出一樣令人惋惜。可我早有打算,正值秋夏之交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我們就夜宿在環翠峪的一個賓館裡了。

星期日早上天沒亮,我們就沿著河溪向臥龍台山進發。當太陽似露未露時,只見山谷中蒸騰起絲絲水氣,如煙如絮,漸漸凝結為雲,慢慢牽聯融合,彙成了萬匹白練、千丈銀濤,漫卷而來,把所有的山峰、奇石、樹木,花草、河流、溪旁都淹沒了。我們只好相互攙扶,踏著陡峭的山間小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待到山腰時,白雲從足下翻動,從身邊擦過,我伸出手去,抓一把雲絮,抽絲拔絨,剪緞裁羅,陶然如小孩戲耍,忘乎老之將至。這時,我想起前人觀雲留詩道出的韻味:“青雲一縷似開甑,漸裹林巒到上層。我已沉浮人海倦,樓窗閑敞看雲升。”俯瞰雲氣空溟的山谷,我極力揮舞著手臂盡情地歡呼著……不知不覺我已踩在雲端,飄飄欲飛,只疑是山是瑤台,人是雲中仙子,多少塵世的郁積污垢都被這白雲濾洗得干干淨淨。美麗的雲海風光,真令人心曠神怡。

倚石而坐,看濃雲在深山峽谷升降沉浮,任清風在發際衣襟撩亂拂平。小憩之後,我們又升空度海,騰雲而去,不一會兒便來到紫玉岩下。只見前面峭壁千尋,碧石青林,奇花異草,白雲繚繞,懸崖下有一鐘乳石洞,深二丈,高七尺,寬一丈,洞內有寇天師的“石床”。據《河南通志》載:“寇謙之,字輔真,隱居方山,修傳道陵之術……所居,今謂之神仙洞,石壁間,丹灶尤存”。這就是寇謙之修行煉丹的地方。謙之為後魏平谷昌平人,生於公元365年,從成功興學道於方山(現為浮戲山),後隱松陽。始光中召至闕,極敬重。謙之在方山修道很久,所以方山實為“新天師道”的發祥地。我們從洞中出來,好像和謙之一樣也變成了仙人,雲蒸霧靄,飄若仙際。

我們攀天梯、過南門,登上了680多米高的臥龍台山極頂,眺望四周山巒、巨壑深谷,煙雲彌漫,浩瀚無涯,宛如波濤起伏的大海。有的巒峰像座座小島,時隱時現,變化無窮;有的似只只小鳥,在水中嬉戲,沉浮上下。白雲飛來飄去,時起時浮,賽似波濤,洶湧澎湃,山風起處,松濤轟鳴,又像拍岸的潮汐聲。據《汜水縣志》記載:“浮戲山泉石欹危,映帶左右,晨起伏之,煙霞彌漫,萬頃茫然,山巒僅露其巔,煙移峰動,如眾鳥浮水而戲……天下奇觀也。”因此而得名。今來觀之,名不虛傳。我很佩服創造出“雲海”這個名稱的人,他的想像力太豐富了,我很難想出什麼詞彙比“雲海”這個名稱更能形像地描繪出浮戲山雲景的實況了。

最可觀的還是旭日初升的時候看雲海,其壯觀程度不弱於黃山雲海,怪不得《福星照萬家》電視戲曲片的雲景是那麼神奇瑰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裡看到的畫面,竟是中原大地上浮戲山的雲景。我懷著這樣的心情靜靜地等著,這時山巔雲收霧散,天空碧藍透明,大約過了二十分鐘,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輝照著朝霞,賽似剛從高爐裡傾瀉出來的鋼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張開眼睛直觀。過了一會兒,紅日冉冉上升,光照雲海,五彩紛披,燦若錦繡。那時恰好有一股強勁的山風吹來,雲煙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雲海中時隱時現,瞬息萬變,猶如織錦上面的裝飾圖案,每幅都變幻著自己的樣式,真乃有趣。



收回目光,俯視腳下,看到玄武岩上布滿著皎潔的天然雲花石。我想,這片片雲霧為什麼不隨陽光、山風散去,卻留在這山石上等著我,是表達我對山霧的痴情贊美,還是表達我對白雲的赤誠懷戀?其實這是一種年深日久形成的附生的低等藻類,而不是山霧、白雲的留情,更不是黃龍、火龍落此帶來的彩雲。這些自然天成的奇景與山霧雲海毫無關系,不過是一巧合罷了。

陽光映照,彩雲飄飛。隨著霞光的不斷變化,使層巒疊嶂也有了生命,它們起伏著、奔湧著,赤橙黃綠青藍紫不停地變幻著色彩,這一剎那,我們也仿佛融溶在這博大靈秀的雲與山之間,一個個變得燦爛而充滿生機。這時我趕快拿起相機,留下了浮戲山觀雲海的倩影。


精選遊記: 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