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橋鄉---金澤游

作者: cwxflr

導讀梅雨的來臨,讓持續的炎熱暫時告一段落。2002年6月22日,乘著難得的涼爽天氣,我們興致勃勃地登上滬青專線,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上海青浦區西南角的橋鄉--金澤鎮。經過兩次轉車,到達金澤鎮時已近中午,汽車站的大廣告牌上“江南第一橋鄉”幾個字突出了金澤的與眾不同。出了車站,迎面就是金溪路,路口拐角處的牆上刻著“金澤鎮”三個大字,路的兩邊開著許多門面� ...

梅雨的來臨,讓持續的炎熱暫時告一段落。2002年6月22日,乘著難得的涼爽天氣,我們興致勃勃地登上滬青專線,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上海青浦區西南角的橋鄉--金澤鎮。經過兩次轉車,到達金澤鎮時已近中午,汽車站的大廣告牌上“江南第一橋鄉”幾個字突出了金澤的與眾不同。出了車站,迎面就是金溪路,路口拐角處的牆上刻著“金澤鎮”三個大字,路的兩邊開著許多門面大小差不多的店鋪,面積在20平方米左右,另有一家華聯超市和一家銀行,超市裡正在購物的女孩與市中心的女孩看上去沒有什麼差別---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膚色。像市中心一樣,馬路兩邊也立著一塊塊廣告牌,只是上面做的不是商品廣告而是古橋廣告---當地特有的古橋:普濟橋、天皇閣橋、如意橋、萬安橋,光是看這些名字就能感受到橋鄉古老的韻味。

金澤鎮距青浦縣城22公裡,離上海市中心66公裡,南隔太浦河與浙江嘉善交界,西與江蘇吳江為鄰,北傍澱山湖,全鎮總面積2644平方公裡,大觀園即座落於該鎮境內。據鄉志記載,公元960年前已建鎮,有“興於宋盛於元”之說。關於鎮名的來歷,一說相傳昔日有穡人獲石如金,故此地名“金石”,青浦方言“金石”與“金澤”發音完全相同,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就訛寫成了“金澤”。另有一說是此地為水鄉澤國且盛產魚米賽金,故稱“金澤”。金澤鎮曾有四十二虹橋,至今尚存宋元明清所建的古橋七座。

沿金溪路前行過一座小橋後向右拐入狹窄的上塘街,走不多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木頭橋,成色較新,當然不會是古橋,細看橋邊石碑,方知這是99年10月竣工的普慶橋。該橋系仿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跨度16.28米,寬4米,全橋由64根拱圈木和五根橫梁木組成拱圈,上面再復以60根弓形木成x型網狀結構。因美國WGBH制片公司為NOVA專欄制作《中國虹橋》節目之需而建造。

金澤不僅是橋鄉,還是香火雲集之地。以前這裡橋橋有廟,廟廟有橋,建於宋朝景定元年的頤浩寺以5048間宏偉建築名揚江南,有“雖蘇之承天,杭之靈隱莫匹其偉”之說。在普慶橋邊,我們遇到一個從小就在此地生活的老伯伯,年屆耄耋,據他介紹頤浩寺裡曾有18根廊柱,粗得一個人都抱不住,他小時候常去那兒玩,可恨的是這一切都被“東洋人”燒光了(當地人把日本鬼子叫“東洋人”)。老人家還告訴我們:金澤有個傳統,每年舉行兩次廟會,分別在農歷三月二十八和九月初九,屆時會有許多人來這裡燒香拜佛,非常熱鬧。

在普慶橋南面不遠處的河邊,有三個小男孩正在河裡撈魚,生活在市中心的孩子要是看到了這樣的場面一定會羨慕不已。

沿著上塘街繼續向南走,就能看到4座古橋。第一座是普濟橋,它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橋長26.7米,寬2.75米,建於北宋鹹淳三年(1267年),由紫石砌置,俗稱紫石橋,又名聖堂橋。橋身的石塊顯然是宋朝的原物,表面已經風化,片片剝落,透露出歷經滄桑的深沉意味。尤其在陽光的照射下,古老的紫石散發著晶瑩的光茫,令人心醉神迷,遐思無限。不過,橋上的石欄是清朝雍正初年重建的,石材與橋身不同,一眼就能看出。第二座是放生橋,始建於明代,崇禎時即重修,清乾隆56年(1791年)重建,橋長25.2米,寬2.5米。第三座是如意橋,始建於元朝至元年間,清光緒25年(1899)重建,橋長20.6米,寬3.2米。東側的橋身寫有對聯一幅:“後果前因如意橋發心遂意,顧名思義祖師廟主善為師”。由對聯推斷,如意橋的附近曾經應該有一座祖師廟。第四座迎祥橋,是一座三跨梁橋,建於元朝至元年間(1335-1340),明朝天順年間重建,橋長34.25米,寬2.43米,原為磚木石結構,頗具元代風格,如今木結構蕩然無存。

在上塘街的最南端,我們看到河裡駛來一只小船,只見一個中年漢子站在船頭,把兩根長長的竹竿插在河中,搗啊搗的,一會兒把竹竿提出水面,原來竹竿頂端有個大網兜,裡面兜著不少螺螄,他把螺螄倒在船上,繼續在河裡撈著螺螄。船尾有一位婦女搖著櫓掌著舵,為小船提供著動力和方向,看上去似乎她比船頭撈螺螄的男子更辛苦,至少也輕松不到哪裡去。我們在河邊與撈螺螄的漢子聊了幾句,他告訴我們撈螺螄是為了去賣,但不是給人吃的,而是喂鴨子。這時,走過來一位皮膚黝黑的男子,看上去60開外,我們又饒有興致地跟他聊了起來。原來,他是給河對岸的一家工廠看門的,不過那個廠已經倒閉了。他指著河對岸不遠處的廠房告訴我們,那裡開了油墨廠,污染了這裡的河水,原來的河水是很清澈的。他又說,別的鎮上開了家軸承廠,污染了河流,許多人得了病,根本治不好,當地政府不聞不問,被害人要去北京上訪,被鎮政府攔住,說可以在當地解決,但是至今也沒有解決。

在普慶橋以南的寺前街上,我們見到了頤浩寺,遠遠望去廟門上的匾額“頤浩禪寺”四個字蒼勁有力,走近一看方知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手跡(在寺的東面有一座石牌坊,上面也有趙老的字)。如今的頤浩寺雖然是新建的,但寺內的銀杏和“不斷雲石”卻是地地道道的老古董。銀杏樹是元朝初年一個名叫奔聶蔔而納的西域僧人親手種植的,距今已700余年,高25米,圍4.5米。那“不斷雲石”也有700年歷史,原址在大雄寶殿前的荷花池石欄上,全長有40余米,石身三面刻雲朵而得名“不斷雲石”,又因雲朵不同而稱“不同雲”。如今,“不斷雲石”僅殘存20余米,被胡亂砌成一個不倫不類的水池(離古銀杏不遠),池中有少量的水和幾根生鏽的鐵管,簡直莫名其妙。“不斷雲石”上那雕刻精美的雲朵和龍頭,雖歷盡劫難卻仍頑強地透射出藝術的魅力,向世人昭示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令人感嘆不已。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不斷雲石”之下橫砌著一根顏色截然不同的石條,上面刻著“亮節偕松筠並壽”七個字,這竟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fu的手跡。

金溪路以北的上塘街有三座古橋:(1)萬安橋,又名萬安亭橋,建於宋朝景定年間(1260-1264),長29米,寬2.6米,跨徑9.8米。(2)林老橋,始建於元朝至元年間(1264-1294),清雍正四年重修,長24米寬3米。(3)天皇閣橋,清朝康熙37年(1698)重建,長23.5米,寬2.3米。

在萬安橋,我們認識了正在河邊玩耍的姐弟倆,我們邀請他們一起拍照,他們非常高興。照完相,姐弟倆帶我們去林老橋,不知是什麼時候,我的身旁冒出一個個子很小的男孩。他與姐弟倆是鄰居,三個小朋友熱情地給我們介紹這裡的古橋以及他們在金澤的生活和學習。去天皇閣橋的路上經過一座耶穌堂(上塘街108號),據說每周日和周三開放。與小朋友告別時,我們答應回去後把照片寄來並鼓勵他們要努力學習。

這次的金澤之行,令人感到意猶未盡,我們打算農歷九月初九來金澤趕廟會,看看那時的橋鄉將會有怎樣熱鬧的場面。

交通:在上海市區乘坐“滬青專線”(始發站在重慶北路延安路,沿途停靠延安中路華山路以西市少年宮門前的公交站點)至青浦汽車站(終點站),票價6元,在青浦汽車站院內換乘“青金線 ”中巴至金澤,票價4元(注意:車上價目表上標明票價是7元,實際只需4元)。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