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出去噶鬧忙---濟南、泰山、曲阜七日半自助游(四上之靈岩寺)

作者: 仰止

導讀同系列第一篇:國慶出去噶鬧忙---濟南、泰山、曲阜七日半自助游(一規劃、費用) 靈岩寺對於不少當地人來說是不屑,有人很輕描淡寫的說“就是個小廟”,對很多外地人來說是不知,有種藏在深山無人識的感覺,而對於我們來說是不錯。 在我去年去山西懸空寺的時候,有個親戚曾經跟我說,對於這些個年代久遠屬於“孤品”的古跡,要抓緊時間看� ...

同系列第一篇:國慶出去噶鬧忙---濟南、泰山、曲阜七日半自助游(一規劃、費用)
靈岩寺對於不少當地人來說是不屑,有人很輕描淡寫的說“就是個小廟”,對很多外地人來說是不知,有種藏在深山無人識的感覺,而對於我們來說是不錯。



在我去年去山西懸空寺的時候,有個親戚曾經跟我說,對於這些個年代久遠屬於“孤品”的古跡,要抓緊時間看,不知道那天出 於保護的需要就不讓走進去看或者不讓攀登了。到時候只可遠觀也。比如太和殿,又比如晉祠,還有很多古塔......

我是在網上找泰山曲阜二日游的團隊時,無意中發現這條線的。為寺內的宋代泥塑所吸引,就在網上搜索資料,網友寫的文章不多,但是評價頗高。於是果斷在嘉華國旅的網上訂了2張一日游的票,70元每人,過節也不漲價,加上10元保險費/人,共計80元一人,並在網上支付了款項。http://www.jhgl.cn/line/27298.html。為此回家老公還給我戴了個“貪婪”的帽子,因為我加的行程,會使我們在濟南的旅程被壓縮。好吧,我承認我貪心,平常老公也常常戴這個桂冠的,誰叫我們是普通人,有欲望很正常。不過回來後,我受到了表揚,小小得意一番。

29日下午,旅游社通知我,過節,導游費漲價,因此我們這個團會沒有導游。我以為有導游有他的的好,沒有導游也有沒有他的自由。於是還是照舊參加此團。

旅行社安排的還是挺妥當的。2日下午三點正在趵突泉的望鶴亭茶樓喝茶,收到短消息,清楚注明集合時間、地點、車號、工作人員的手機號,並要求收到短信回復確認。

3日一早提前半小時到達集合地-----省體育中心。車子已經到了,直接好上車,上車坐停當,車況不錯,很干淨。老公趁時間早,下去兜了一圈。下面的照片都是他的成果。







原來這裡是魯能隊的主場。




體育館




體育館周邊1




體育館周邊2





體育館周邊3,後面是千佛山


車子是八點三十分開的,比預定時間晚了十分鐘。在市區的一個挺大的公交站旁邊停了十分鐘,下面好多人想上來,告知滿了不行,工作人員下去拿票,然後發票。到靈岩寺的停車場(靈岩賓館停車場)大概需要1個半小時。其實去靈岩寺最好和泰山游套在一起,它北離濟南市區45公裡,南距泰安25公裡,是泰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岩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岩不成游也”之說,通俗說就是在濟南去泰安的半道上,我們這樣專程去,有點浪費時間。出了濟南走的是省道,而非高速。從省道轉往去靈岩寺的岔路口到寺廟的停車場要4、5公裡路,一路上有好幾個村子,且都經營著農家樂。所以有網友講坐車到岔路口,再進山要搭黑車。走走要走死人了。

車子大約在十點鐘停在靈岩賓館內。說好下午集合時間,大家就可以自由活動了。從上午十點到達,到下午三點集合回去,共有5小時游覽時間。




停車的靈岩賓館


從停車場到山門還要走個十來分鐘,當天人也不少,雖然沒有千佛山、趵突泉那麼多。






路上的柿子樹




遙望靈岩寺(門票上基本是這個鏡頭,只是它的廣角更廣)寺後這座山叫靈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山頂的大岩石方方正正,如同一方官印。因此此山又叫方山、玉符山。





靈岩寺的山門







要想拍一張沒人的照片是不可能的,這還是夕陽西下,回程的時候拍的,所以講人不少呀。


靈岩寺的確規模不大,照著門票後的導游圖匆匆走一遍也就一個多小時。它整個格局和少林寺很相像,寺院並不大。寺中有路通往後山的塔林。另一條路通往山上,山上有甘露泉、可公床、白雲洞、朗公石、方山證盟殿(紅門)等景點。

靈岩寺第二個特點是古老,該寺始建於晉代,距今已有1600年。自唐代起就名列海內四大名剎之首。進入寺內第一個感覺就是古樹參天。古樹不僅古老,還有很多名堂。最有名的當屬摩頂松。

五花殿西側有一株千年漢柏,老干半枯,新枝滴翠。相傳唐玄奘去西天取經前 曾來此摩撫:”吾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長,歸時向東,使吾門弟子知之。”幾年後果然 東指,寺僧說,我們的師傅回來了。後人又在樹下植一柿樹,意為“百(柏)事(柿)如意”。我們去時,柿子正碩果累累。因為柏樹的柏和“悲”同音,為討吉利,所以就指柏為松了。







百事如意樹





御書閣前的鳳樹





御書閣外牆樓梯旁的那棵粗壯多枝的樹是龍樹。因為沒導游,當時不知這就是龍樹,沒給近景,這張還會是裁剪放大的。





千佛殿前的古樹





辟支塔旁的古樹。

寺中的建築也是歷史悠久。比如辟支塔、大雄寶殿、千佛殿、御書閣。




寺中小型的碑林




元碑

辟支塔: 始建於唐天寶年間。 重建於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於嘉佑二年(1057年),歷時63年完工。辟支一詞出於佛教,音譯為“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為一座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高55.7米。距今900多年,是靈岩寺的最高建築,也是重要標志。宋代文學家曾鞏有詩贊曰“法定禪房臨峭谷,辟支靈塔冠層巒”。




高聳入雲的辟支塔




辟支塔前有路往西通往塔林。





辟支塔塔基的浮雕

100%



大雄寶殿:寺院的正殿,始建於宋嘉佑年間。現在看到的殿堂是清代中葉所建,殿中石柱及柱礎為宋代原物。殿中塑像為1994年重塑。當日殿內供奉有舍利。




千佛殿門口有碑曰:“靈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為畫壇大師劉海粟對殿中羅漢的贊譽。





千佛殿:是寺中保存最完好、最宏偉的大殿。原為唐代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擴建。現在的大殿為明代建築。但是仍舊保持著唐宋的建築風格。殿內保存的四十尊宋代羅漢泥塑,是我國研究古代雕塑、佛學的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工匠們在塑造羅漢時,打破了傳統佛教塑像的模式,以寫實的手法,使其更人化,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1912年,梁啟超來此游覽,贊譽千佛殿泥塑羅漢像為“海內第一名塑”,並親筆寫下了碑碣。1987年,賀敬之來靈岩參觀千佛殿後寫下了“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




















御書閣:是惠崇和尚建造存放皇帝御書的地方。內曾藏有唐太宗、宋太宗、真宗、仁宗的御書。後內中的御書毀於兵災。現存建築為明代遺物。




在御書閣前可眺望朗公石。朗公是晉代高僧,靈岩寺的創始人。朗公石奇景是岩石和松柏組成的自然奇觀。遠觀如朗公帶眾徒弟講法歸來。

靈岩寺還有個特色就是原生態,在很多古寺,都是在廢墟上重新建大殿。而在這裡能看到很多遺址。看著這些斷壁殘垣,你能清晰得感覺到歷史的脈搏。





五花殿遺址,五花殿又稱五花閣,初建於北宋,明清時期三次重建,後毀於火災。據說該建築及其精美。




魯班洞遺址,原認為是朗公的墓地,後經考古發現為靈岩寺的山門。該遺址的建築年代不晚於隋代。遺址前的路可以通往塔林。我們是從辟支塔前的路去塔林參觀,從該路返回寺中的。









般舟殿遺址,始建於唐代,是寺內的主要建築之一。

參觀完靈岩寺後,覺得靈岩寺最最精華的部分是辟支塔 、千佛殿內的羅漢,還有就是塔林。靈岩寺的塔林以石塔為主,這裡埋葬著唐宋至明代高僧的167座墓塔。其規模名列全國第二,僅次於少林寺。塔林用欄杆將林園圍起來,不同於少林寺的塔林可以自由進入,從保護的角度來說,更完善周到。塔林附近還有惠崇塔,是唐代貞觀年間,靈岩寺高僧慧崇的墓塔。慧崇和尚勤於佛事,為靈岩寺做出很大的貢獻。該塔為重檐單層方石塔,雕有武士、飛天等圖案,及其精美。是研究我國唐代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有膽大的游客還爬上塔,在塔門口探頭向內張望,說是裡面已空無一物。




卓錫泉為濟南七十二泉之一,相傳是法定禪師用錫杖砸石,泉水隨錫杖湧出。




卓錫泉、白鶴泉、雙鶴泉,位於千佛殿東側御書閣崖下,三泉相連,故稱“五步三泉”。






袈裟泉就是因為泉池旁有貌似袈裟的鑄鐵而得名。泉水從山岩中汩汩流出,

上圖中牌子後面是取水處,接水飲之泉水甘冽。袈裟泉邊上有茶室可以品嘗靈岩茶,附近路旁還有很多村民擺攤銷售。



甘露泉,崖上甘露泉三字據說為乾隆皇帝所書。

我們吃完午餐,直奔山上,寺廟和山上景點間有一門,工作人員通知講要收藏好門票,回來要查票。可能是不讓當地人進寺院吧。一出門就是十多個攤位。都是些買紀念品、吃食的攤子。我們體力不濟,加上先期走得太慢,時間也不夠了,直到了甘露泉,就返回了。可能游客一下多了很多,管理沒跟上,山路上垃圾不少,我嫌髒,就回到買食物的攤子,給了她6元一碗方便面錢,跟她要了一瓶熱水,坐在小板凳上吹吹山風喝喝熱茶,到點往回走。回到車上,同車的游客都到了,也不點名直接開車走人。回程沒有耽擱大概1小時10分就到省體育中心了。

雖然節日的靈岩寺人也不算少,不過比起濟南那幾個熱門的點,還是屬於清淨的所在。故得老公表揚,說是今天還不錯。還有趣事一樁,就是遇到一個老朋友“臭大姐”,當地人這麼稱呼它,一種討厭的甲蟲,飛起來嗡嗡亂叫,喜歡往人身上粘,不能打它 ,打它會放出一股臭氣。很多年前,我住在皖南山區,每逢初秋,此蟲就開始出入,愛叮在衣服上,嚇得我不敢收衣服。這裡的臭大姐分布密度好大,人一停下來就盯上來了。



上不了山,用拉焦拍個紅門,權當畫圖充飢吧。




從濟南去靈岩寺的方法有好幾種,坐707路也可,不過有人講好像取消了,因為在去靈岩賓館的路上看到此車,所以把它拍下來。


精選遊記: 濟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