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思想去旅游——第十三站:南京魏源故居

作者: _cft010000000141****

導讀帶著思想去旅游——第十三站:南京魏源故居 1831年,魏源的父親因病死於巡檢任上.為了安置家裡的20幾口人,1832年魏源來到南京,在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購房“湖干草堂”,後改名“小卷阿”。在歷經180余年風風雨雨的今天,仍有部分房屋保存下來。令人欣慰的是,他親筆題寫的宅門橫額“小卷阿”三個字雖然在十年浩劫中被紅衛兵損毀,但字跡至今依稀可辨。近年來� ...

帶著思想去旅游——第十三站:南京魏源故居

1831年,魏源的父親因病死於巡檢任上.為了安置家裡的20幾口人,1832年魏源來到南京,在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購房“湖干草堂”,後改名“小卷阿”。在歷經180余年風風雨雨的今天,仍有部分房屋保存下來。令人欣慰的是,他親筆題寫的宅門橫額“小卷阿”三個字雖然在十年浩劫中被紅衛兵損毀,但字跡至今依稀可辨。近年來,魏源故居大體上已經修復完畢,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魏源南京故居小卷阿門)

為了實地考察南京的這處魏源故居,2012年3月25日,我特地趕到南京,住進了烏龍潭附近的一處酒店。26日上午10點,在金陵文化博物館館長張海、鼓樓區文物局主任晁女士,還有烏龍潭公園顏魯公祠的工作人員李女士的陪同下,一同走進了這個還沒有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

這套故居目前已經煥然一新了。只見它坐北朝南,南面是烏龍潭的一灣碧水,北面是人流如織的龍蟠裡路,兩側是新蓋的高樓,往北看去還是望不盡的樓房,早已沒有了“北依清涼山”的景色了。

據張海館長介紹,從他們發掘的房屋基礎證實,魏源這處故居原有三棟房屋兩進院落。靠北臨龍蟠裡街路的那棟房子因為火災被燒毀,後來又因為龍蟠裡街道拓寬占據了北面房子的位置,因此那棟房屋已經無法恢復了。



(魏源故居小卷阿南門)

經過工作人員的實地勘察,發現這套房子的基礎,多是用碎磚碎石打起來的,而且,其殘存的牆壁,也多是殘磚所砌,房屋的柱子,也多是直徑16釐米的較細的那種。從而證實,當時的魏家還不很富有。

距南面靠烏龍潭那棟房子的外牆壁僅2米遠的地方,就是1.6米深後填的浮土了,從而證實,小卷阿沒有後花園。

現今恢復的故居,完全是按原貌大修的。只是門窗等是向民間征集來的清代或民國年間式樣的舊物。而屋裡的所有陳設,原物一件也不存在了。只有北面那棟房子的小院的牆角裡有一叢腊梅很高很蒼老,據說還是魏源在世時親手所植。



(魏源南京故居腊梅)

靠近龍蟠裡路開了一個小門,門上邊就是原來刻著“小卷阿”三個字的門楣了,只是我左看右看,看了老半天也沒有看出字跡的樣子。張海說,他們正從魏源傳世的筆跡裡尋找這三個字然後重新刻上去。



兩棟房子以中間為界,靠東的一半房子舉架明顯比西邊的要高,這便是史上記載的“皇姑庵”後稱“普渡庵”了。在普渡庵南面那棟房子前,修復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口古井,又在不遠處找到了石質井群.讓人驚奇的是,井群上刻有“明崇禎年”的字樣,而且井口上有數道深深的繩槽。於是張海認為,普渡庵至少在明崇禎年間就存了。而且他還認為,不是魏家把房子捐給了尼姑,而是魏家占了普渡庵的地方。



(魏源南京故居的普渡庵內部)

對於這一結論我不敢苟同,因為井本身只能證明在明代這裡有人居住過,並不能證明明代這裡就是一座尼姑庵。而且如果這裡一直有一座尼姑庵並傳世幾百年之久,史書上多少會有些記載。從這一點看,幾乎可以確信,魏源的曾孫女魏韜以及清末、民初的文人筆記中,有關太平天國侍王李世成的妹妹來到魏家及出家為尼的事情,基本上是真實的。

張海館長指著古舊的桌子椅子和櫃子自豪地說:“自從魏源的曾孫女去世後,魏源的邵陽老家來人,幾乎把所有的舊物件都拉走了。為了恢復原樣,我們可是花了一大筆錢向民間購買了這些舊家具。”可是我打量著這些舊家具,與我前幾天在湖南邵陽魏源故居看到的那些東西,在品相上有著天壤之別。一看湖南的那些東西就帶有原始的神韻。



(小卷阿的客廳)



(小卷阿的木床)

張海不無遺憾地說:“我們這樣做是不是在誤導游人?不過現在哪一處名人故居不是這樣呢。還有一件東西湖南人沒有拿走,那就是魏源生前用過的印章,原件藏在江蘇省博物館裡,我們是無法要過來,將來只能照原件重刻一枚放在這裡展出了。”

我想,就是湖南,雖然把南京故居的古物運了過去,他們恢復的也不是早期的魏源故居了,也是在“誤導”。除了古人的思想,一切都在嬗變,一切都無法復原。我們能做的,也許只能復原古人的思想。

附:魏源南京故居“小卷阿”的故事

在南京清涼山下烏龍潭邊,有一處叫做龍蟠裡的小巷,其中的20、22號民房,就是魏源在南京的故居“小卷阿”遺址。今年剛剛整修完畢,還沒有對外開放。

南京烏龍潭公園位於鼓樓區清涼山東麓,北門面廣州路,西門面虎踞路,方圓5公頃。晉代傳說潭中有四條烏龍環繞泉眼戲水,以後,每年烏龍准時出現,烏龍潭由此而得名。烏龍潭素有南京小西湖之美譽,公園以山光水色取勝,清幽典雅。妙香閣、冷花廳、芙蕖齋、肥月亭、放生庵、鎖龍橋、魏源故居、顏魯公(顏真卿)祠、曹雪芹紀念館等。



(烏龍潭風光)



烏龍潭邊上的顏魯公(顏真卿)祠

道光十一年七月,魏源的父親死於寶山縣(今屬上海)水利主簿任上。他本是一個八品小官,知道家無余資,臨終時留下遺言,把屍體暫厝於蘇州,待有了錢時再買地下葬。只是全家還有二十幾口人,為了安置家小,魏源尋來尋去,看中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南京城西南清涼山下的龍蟠裡。於是魏源就在這裡買了一處住房,這就是他在三首《蔔居金陵買湖干草堂》詩裡說的“湖干草堂”了(湖干,既湖岸)。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因為還不是朝廷命官,所以無所謂丁不丁憂(為父守孝),就被賀長齡和陶澍請去協助推行北淮鹽政改革。這期間,魏源也趁改革的好政策,參與販賣票鹽發了大財,才改變了他家的貧窮面貌。他不但在揚州又買了一處莊園用以常住,還對龍蟠裡的房子進行了翻修和擴建。翻修後他曾親手在龍蟠裡這處宅院的大門楣上寫下三個字“小卷阿”三個字,從此,他的這處住宅就叫“小卷阿”而不叫“湖干草堂”了。據考,“卷阿”是古地名,位於今天陝西省岐山縣城西北方的鳳凰山南麓,由於此地背靠鳳鳴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狀,故稱“卷阿”。卷阿附近有周公廟,史書記載,周成王率文武群臣到卷阿宴歌游樂,周成王的叔父召康公賦詩一首,即載於《詩經》裡的名篇《卷阿》。魏源用其作宅名,是寄托其遠大志向於其中的。

魏源的“小卷阿”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據稱原為兩路五進,有房9間,另有門房、廂房5間,建築面積582平方米。魏源去世後,他留在南京的家屬,先後有80余人都在這裡住過。其中的最後一位,就是他的嫡親曾孫女魏韜。如今,魏源舊居已面目全非,臨街的兩間瓦房已被拆毀;2007年,因為電線老化的原因造成失火,損失了4間木質結構的房間,更使老建築雪上加霜。至於魏源嫡曾孫女魏韜的遺物,也被湖南邵陽方面來人租用一輛貨車運回魏源故鄉去了。現在這裡能看到的原物件,可能只有一株腊梅樹了,難能可貴的是,據說還是魏源在世時親手所栽。

鴉片戰爭中的1841年夏,林則徐被革職發往伊犁從軍,路過鎮江時魏源拜訪了他,風雨之夜二人同舟對榻,林則徐把自己沒完成的《四洲志》及一些外國資料交給魏源,希望他能編出一本向中國人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來。於是他回到小卷阿埋頭寫書,據說,他的五十卷本的《海國圖志》初稿就是在“小卷阿”完成的。

關於小卷阿還有一則鮮為人知的佚事,那就是魏源的曾孫女魏韜講述的“皇姑庵”的故事。

說的是1846年7月,太平天國失敗,清軍破城之際,天王洪秀全廣西籍王妃熊氏化裝成民女逃到這裡。當時魏源已經去世,其主人系魏源之子魏耆及其夫人汪氏,他們見求助者雖衣冠不整,但舉止嫻雅,談吐不俗,遂以禮相留。因魏耆夫婦虔誠奉佛,便讓其主持料理佛堂事宜。一晃三年過去了,王妃與魏氏家人感情日漸深厚。

一天,王妃終於向魏家吐露真情,並執意削發為尼,終生在此修行,乞求夫人成全。心地善良的魏耆夫婦商量後決定冒險成其心願,辟小卷阿一半設置庵堂,取名“普渡庵”,後人又稱“皇姑庵”。王妃取法名“覺義”,在這裡相伴佛祖青燈幾十年,直到1928年83歲時圓寂。因為信眾的緣故,所以附近有些老年人只知道“皇姑庵”或“普渡庵”而不知道魏源故居。

解放以後,魏源的曾孫子魏伯和堂妹魏韜把祖上收留王妃的經過聯名寫了一份《太平天國元妃略歷》的材料,於1953年6月上交給江蘇省政府。當時省政府也拿不准事情的真假,就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員、太平天國研究專家羅爾綱來辯別。經羅氏研究,洪秀全根本沒有一個姓熊的妃子,至於來到魏家的女人是誰,他也沒有給出答案。而且學者都有這樣的疑問,即如果住的是王妃,那也不能叫“皇姑庵”呀?

眾鄰裡都證實,魏家確實住過一位與太平天國有關的女人,那到底是誰呢?有兩則清末文人筆記給出了答案。

其一是王闿運(1833——1916),他多次來南京遍游金陵名勝。他在《說詩》卷五中說:“過十廟街、龍蟠裡、登清涼山,乃誤過而西還,看皇姑,李秀成妹也。再送茶,談事頗諳官禮。”王闿運說這位皇姑是忠王李秀成的妹妹,並說她很懂得官場上的禮節。但是,據《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忠王沒有妹妹。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李秀成有位堂弟,就是侍王李世賢。這位皇姑是李世賢的妹妹,所以辛亥革命元老劉禺生(1875—1952)在《世載堂雜憶》中,引用王闿運上述文字後,特別注明“秀成妹即世賢之妹”。這一說還有些可信的,因為李世賢雖然不是天王,但也是一個王爺,他的妹妹在老百姓心中也和“皇姑”差不多了。

另一則是容閎(1828——1912),他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國經商,曾到太平天國的天京訪問,並向洪仁玕提出七項新政建議。1863年,他入曾國藩幕,參與建江南制造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逾古稀的他在香港皇後飯店與前來探望他的劉禺生有過一次長談。劉在《世載堂雜憶》中詳細記述了兩人相見的情況。據容閎講,在天京,他先見到侍王李世賢,並隨侍王朝見天王府,對天王府及天王上朝時的情況述之甚詳。他對侍王的印像是:“王遇人頗具禮貌,府中亦多文人,皆尊為上客”,“侍王府在城南,過秦淮河,府中有三老人,稱為中國年高有大學問者。其一南京上元人梅先生曾亮,稱為古文大家,年殆七十左右,出入王必掖之。隨侍王見梅先生一次,先生垂問美國學術、人情、風俗甚悉,白發方袍,盎然有道翁也。其二為安徽包先生(即包世臣),稱為中國書法第一人,曾寫對聯一副贈予。其三為湖南魏先生(即魏源),通達中外地理,予未得見。”從容閎的講述中,可以看出魏源等人在侍王府受到禮遇,被尊為上客。由此推之,侍王之妹與魏源也會熟悉。雖然魏源在天京城破之前就已去世,但城破之後,侍王之妹仍有可能找到龍蟠裡魏源家,初為庸人,後吐真言,願削發為尼。魏源之子便分院為庵,並幫助和照顧她的生活。遺憾的是,這位“皇姑”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姓名。



(烏龍潭風光)

根據這一史料,與魏源同鄉的邵陽人李柏榮在20世紀初寫過一本《日濤雜著》,說魏源因“側身洪廷,遂遭平墓之災”。這就是後來傳說的,因為魏源在太平天國做過官,被曾國藩下令把他的墓給平了。這是李氏沒有更准確地理解上述史料的內容,而根據臆想推定的惡果。其實,當時雖值戰亂,老百姓之間的來往還是自由的。魏源辭官歸鄉,南京又有他的老房子,兒孫們都在那裡居住,即使太平軍占領了南京,也是允許老百姓進出的。而且,就連外國人也常進出南京接觸起義軍高層人物等。魏源的家也在秦淮河邊上,和李世成住地不算太遠,李世成知道退休的魏源回家,也許真的請(或綁架)到府中做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說他因此變節投降或當了太平天國的官,這卻是無中生有的事情。特別是以魏源死後太平天國平定,朝中命浙江巡撫左宗棠為魏源重修墓地來推斷,如果真的如李柏榮所說“側身洪廷”,曾國藩又下令平墳,那麼左宗棠有什麼膽量來重修魏墳呢?



(烏龍潭風光)

魏源墓地位於杭州市南屏山中闊石板路151號後山坡上。2005年,南京市考古部門確定魏源死後就葬在該處,但卻無法找到墳墓的具體位置,只好在這裡立了一塊碑,稱做:魏源墓地紀念碑。史載,魏源故去後,清廷曾令浙江巡撫左宗棠為其修墓;還傳說,魏源曾“側身洪廷”(投靠太平天國),曾國藩曾下令將其墳扒掉。以此分析,如果當年左宗棠真的對魏墳重修的話,起碼得有墓碑。即使沒有碑,至少得有石頭圍堰等。而文革期間,因為魏源屬於“法家人物”,造反派不可能將其墳墓扒得一干二淨。所以,當初他的墳是不是因為“側身洪廷”被毀,只能存疑待考了。

所有的歷史煙塵都消散了,沉澱下來的,就是我眼前這套還算古樸的房屋。引用魏源一首《蔔居金陵買湖干草堂》的詩作為此文的結尾:

鄉村城市少兼全,心遠由來地自偏。

斷盡紅塵閑盡屐,湖光清到臥床前。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