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游愛爾蘭

作者: 西班牙騎士

導讀駕車游愛爾蘭睡眼惺忪地站在Kings Cross車站的空闊的月台上,倫敦的天空永遠似亮非亮的壓在頭頂,地鐵車輪在腳底不知所在的地方摩擦著鐵軌,發出模糊不清的聲音並傳來地皮的微微顫動。暗影裡三三兩兩的人影或輕跺足跟取暖,或如同 老僧如定般縮著脖頸一動不動。只有兩個打扮輕佻的年輕女郎(估計是從附近SOHO區晚歸的妓女)鉤 肩搭背地嬉笑,還旁若無人的時不時吹吹 ...

駕車游愛爾蘭睡眼惺忪地站在Kings Cross車站的空闊的月台上,倫敦的天空永遠似亮非亮的壓在頭頂,地鐵車輪在腳底不知所在的地方摩擦著鐵軌,發出模糊不清的聲音並傳來地皮的微微顫動。暗影裡三三兩兩的人影或輕跺足跟取暖,或如同 老僧如定般縮著脖頸一動不動。只有兩個打扮輕佻的年輕女郎(估計是從附近SOHO區晚歸的妓女)鉤 肩搭背地嬉笑,還旁若無人的時不時吹吹口哨。整個氣氛沉悶,憂郁又稍帶澀味。唉,我就這麼著要離開倫敦了嗎 。。。

想到將要去的目的地,心中總算略微起了一點興奮之感。特別是想到此行的機票錢如此便宜,不禁守財 奴似的偷笑了一陣。EASYJET,這個新興的航空公司通過網絡售票,價格極低。倫敦到貝爾法斯特只要15磅,加上去機場的鐵路交通10磅,價錢也只有國內同距離機票的一半。代價有三:1。必須趕很早或很晚的紅眼航班,而且絕不能遲到,否則差半分鐘也不候。2。機上 不供應飲 料食品。3。無法定座,根據領登機牌的先後順序依次登機。但總的 來說EASYJET還是相當實惠的。可惜現在EASYJET沒有洲際航班。另有一家RYANAIR是其競爭對手,大家可以去他們的網站上了解一下。

在飛機上兩周來第一次被太陽直射了三十分鐘以上。陽光在明淨的近乎稀薄的空氣中直射空中的朵朵白 雲和下方深藍的大海,折射出非常純正的金色。在這樣的陽光下我竟有些不適應的眯起了雙眼,可心中 所感受到的那種寧靜的喜悅卻是許久以來所未曾感受過的。愛爾蘭,我已經遙感到你的魅力了。

愛爾蘭自古以來被稱為”翡翠之島“。在飛機迫近海岸線時,我卻發現它更像一顆用藍色翡翠圍繞的祖母綠。從飛機上看,整個島嶼上覆蓋著深綠的樹林和草地,草地上散布著星星的白點,那是圈養的羊群。所有的山崗都起伏甚緩,山坡勾勒出一條條柔美的曲線。雖然還是在冬季,但向下俯望依然滿目都是鮮活潤澤的顏色。把這個島嶼比作童話中的仙境絲毫也不是恭維啊。

下飛機領行李一切都很順利,沒想到在租車櫃台卻碰到了麻煩:由於沒有預定(國內帶來的壞習慣),所有公司的車都已有主了。這樣就打亂了第一天的安排,不得不取消所定的郊外的B&B,另在AVIS預定了一輛車,明早在貝爾法斯特市內取。然後乘機場大巴前往貝爾法斯特市中心。

一個小時後到了市中心汽車站,先領了份地圖查到旅游咨詢處的所在,然後趕到那裡預定了在皇後大學附近,位於University Street上的B§B旅館。一路上隨意瀏覽了一下貝市的市容。這裡並沒有電影裡描述的共和軍分子和恐怖氣氛(看過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的>
的人可能會有印像),市中心TOWN HALL附近是熙熙攘攘的商業區,其繁華程度和倫敦牛津街差不太多,只是規模小很多。而且路人看上去都文質彬彬很有家教的樣子(愛爾蘭人是出了名的保守),沒有人舉止粗魯或推推搡搡。年輕人大部分服飾修潔,落落大方。絕少看到打扮怪異的朋克族。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愛爾蘭的姑娘們,臉龐一致是愛爾蘭式的清秀(光潔的額頭,細長入鬢的眉毛,對稱而閃亮的眼睛,挺直的鼻梁和薄而有致的嘴唇),亞麻色的頭發大多梳成剛好垂肩的直發,簡潔的短大衣襯托出身材的嬌巧。不管是一個人半低著頭趕路,或是兩三個結伴邊走路邊低聲談笑,都表現出舉止的嫻雅和文靜。看上去真的很美,絲毫沒有白種人常有的粗糙和野氣,好像是另一個特別的人種似的。

貝市的外圍就沒有這麼賞心悅目了,基本上是港口機械和廠房圍成的工業區。第二天我拿到車後特意裡裡外外開了一圈,發現可以游覽的也就是TOWN HALL附近和南部的皇後大學區一帶。

我所定的B§B是一對老夫婦開的(這次在愛爾蘭一共試過三家B§B,感覺非常好),名叫Kates B&B。一人一房每晚20英鎊,一共9間客房。早上Mrs. Kate按客人的要求一一烹制早餐,客人們在他們家的客廳裡邊吃飯邊相互交談結識。他們家的客廳布置古色古香,沙發家具都是老式的(可惜我不太識貨),還有一個燒木柴的真壁爐。KATE夫婦都上了年紀,對年輕人尤其和藹友好(所有的B§B都有著家庭式的溫馨氣氛,差別只在於主人的性情不同),聽說我是中國人還特地帶我到貝市華人聯合會(沒想到就在隔壁)去轉了一圈。能住在這樣的旅館中確實是一次感覺不錯的經歷。

第二天睡到較晚,吃完早飯到附近皇後大學裡兜了一圈。然後取車,整理行李,退房,等離開貝市已經超過1 0:30了。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向愛爾蘭島最知名的景點--巨人岩(Giants Cause Way)進發。

沿著海岸線向北前進,雖然天一直陰著,但一路上的景色在我眼裡還是顯得綺麗無比。壓得低低的烏雲在無邊的海面上如馬群一般飛速奔跑,馬路的另一邊則是覆蓋著厚厚草毯的凝重的山丘。動與靜的無聲對比。隨著海岸公路的彎轉曲折,車前的擋風玻璃像電影反映一樣不斷的拉動著大自然的美麗畫卷。一會兒是一個突出的海角,臨海的頂上修築了一個帶煙囪的別墅;一會兒是一個被山崗圍繞的海灣,最裡處的岸上歇愜著一個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一會兒開上了海邊的懸崖頂上,可以居高臨下的俯瞰廣闊無垠的大海。由於開車時不可分心,無法盡情飽覽令人心醉的景色,我只要碰到路邊停車場就停下車到海邊走走(麻煩的是每次都要穿羽絨服並戴圍巾手套,以抵御車外的陰冷氣候)。海邊枯黃的蘆葦在冷風的撥弄下像鋼絲一樣的微微顫動,好像數萬年來就一直在那裡似的,並將永遠的存在下去。整個天地間的景色包含著一種說不清的痛苦而浪漫的意境。無怪乎愛爾蘭每年都有大量的藝術家,詩人,歌手湧現,不少人如W.B.葉芝等還成為世界級的大師。這裡的土地和氣候確實使人要麼發狂,要麼成為天才。

這樣走走停停,不知不覺已經是下午四點半多了,烏雲壓的更低,不時有豆大的雨點打在玻璃窗上。離巨人岩還有七十多公裡,今天看來就算到那也玩不成了。還是先找住的地兒吧。翻開機場免費取閱的B§B名錄,在附近小鎮有一個看起來不錯(主要是價格最低),就去那裡看看吧。

沒想到這本名錄已經過時了,那家旅館已經關門大吉了。這時天已經半黑,是找下一家旅館還是做什麼 別的打算。這時我突然冒出一個crazy idea:咱不是有車嗎,為什麼不可以就在車裡過一夜呢?後座放平正好當床嘛!又可以省一晚住宿費用。

一說就做,在小鎮旁的加油站買了一個漢堡包,然後坐在車裡邊吃邊打開地圖研究。正好在離小鎮約二三 十公裡的 地方有一個自然公園。公園深處想必人跡罕至,就去那裡湊合這一晚吧。

離開海岸線轉入內地,路一下子窄了起來(可絕沒有國內公路坑坑窪窪的狀況),沿著山勢忽上忽下的在窄路上蜿蜒前進,最能體驗到駕駛樂趣。可是,這種樂趣一會爾就沒有了,因為進了公園區後有很多陡坡,根本無法縱橫馳騁。有一次在超過45度上的斜坡上發動機都帶不動車身了(早掛了一檔了),只好用上坡起步的 辦法猛滋油門到5,6千轉,然後半松離合器讓發動機的慣性帶動車身往上爬。這可需要極高的技術,因為必須用 一只左腳同時踩住離合器和剎車(手剎根本無法在這麼陡的坡上停住車),右腳猛踩油門,然後左腳根先松剎車 ,在車身還沒倒溜時左腳尖馬上半松離合器。這樣反復折騰幾次後總算開過 了這個鬼門關,這輛雷諾可被我折騰慘了。

偌大的公園裡(包括好幾個山頭)空無一人,我把車開到兩棵大樹當中,在樹冠的遮掩下又離開樹干有一段距離,這樣可以避雨又可在萬一雷電集中樹木時保證安全。打開車內閱讀燈,把電台調到一個民謠音樂頻道,在洛培茲等歌手和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的陪伴下消磨了兩個小時。然後走出車外用瓶裝水像征性的洗涑了一下,回到車裡放平座椅躺下,胡亂裹緊聊充睡袋的大衣,准備就這末“度此凄清夜”。

這一次的林間留宿的印像是那樣的鮮明,現在回想起來還如同發生在昨夜般歷歷在目。透過車窗,可以看到天上的烏雲在漸漸散去,露出滿天數不清的星星(給人的感覺是任何一小方天空裡的星星都多的數不清),我記憶中似乎從來就沒有見過那麼清晰,那麼生動的星海。風吹草動之際,好像每一棵樹木後面都躲藏著飄忽若影的小精靈。月牙兒在樹葉枝杈間緩緩移動,水一樣淡的月光撒在樹葉中殘存的雨滴上,映出細碎的微光。恍恍忽忽中我不知道有多少時間我的眼睛是睜開的,甚至我是否還是醒著的,我的意識仿佛游離到了車外,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這一切。

至於蜷縮在車裡的種種不適,以及半夜被凍醒的人常會有的不快等等,我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第二天六點不到的時候醒來,到車外洗涑後找了塊干燥的地方撐了一組俯臥撐(否則骨節都黏一塊兒了),然後隨便吃了點餅干做早餐就開車迎著晨光上路了。

到“巨人岩”(Giants Cause Way)時還不到7點半,太陽剛出地平線。整個景區就我一個人,正好可以無拘束的飽覽這一帶自然界無比壯觀的景色。

巨人岩是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遺產的自然奇觀。長約8公裡的懸崖峭壁延著海岸線巍然聳立,好像巨人列隊在與大西洋的洶湧波濤作一場已持續萬千年,也不知還將延續多久的永恆之戰。那景像凡是親眼見過的人相信一輩子都不會忘卻:海浪咆哮著一排排向海岸撲來,好像吶喊衝鋒的蠻族勇士,拍擊在懸崖底部激起足有二三十米高的浪花,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懸崖面色黝黑沉重,剛硬的身軀堅若磐石,在海浪的衝擊下絲毫不為所動。眾多海鳥在大風的鼓動下穿梭盤旋在兩隊陣營之間,好像在為它們搖旗助威。走下懸崖來到海灣邊,遙望水與石的搏鬥,更加感受到天地間的壯偉和自身的渺小。天空中飄舞著海水劇烈振蕩後形成的泡沫,一團團好像棉絮一般(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現像),有的一直飄向懸崖頂,只是還沒有到就被劇風扯的四零消散。確實,這裡的大風我早有而聞,差不多網上的每一篇游記都會提到。有一次我特意爬上風最大的高台,展開雙臂可以迎風和地面呈45度站立。真是渾欲乘風歸去的感覺。多虧了我這件大價錢買來的Nautica有防水防風層,這回總算是用出了老本錢。

巨人岩被評為聯合國世界遺產的一大原因是這裡模樣奇特的玄武岩石柱。玄武岩是一種褐色岩石,源於熔岩。這種岩石冷凝後形狀規則,呈六角形柱狀一根根整齊排列,令人吃驚。大自然把一切都安排的像幾何圖形似的,好像它也配備了角尺和鉛錘線。回想起來,在我國內地的如廬山等也曾見過玄武岩石壁,只是好像遠沒有這裡看起來那麼筆直勻稱。有些石柱在海浪的衝擊下和岩壁脫離了聯系,摔斷成幾截躺在海濱上,猶如古代廟宇的廢墟。不過這種廢墟永不顯得年代久遠,過去幾個世紀的風暴在它們身上沒有留下絲毫痕跡。

九點一刻左右我離開了巨人岩景區,開始駕車斜穿愛爾蘭島從最北端到東部海岸的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UBLIN)。這時天已經放晴,天空一片碧藍,金色陽光普照碧綠而廣闊的田野。路上一邊聽著無線電播放的鄉村音樂,一邊由著性子隨意挑選道路朝未知的方向前進,一種“不知天地歲月也”的流浪者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多麼希望這條路永遠開不到頭啊!(可是同時電影“音樂之聲”瑪力亞和上校的孩子們在山頂野餐場景中的一句台詞卻蹦出腦海:“沒幾次就厭了。”)

一路上我經過了Tyrone玻璃工廠,Harry Averys Castle 城堡等景點和cooks town等小鎮。開車開累了,我就停在路邊走出車外喝口水,順便就近觀賞一下愛爾蘭的羊群。我覺得它們非常好笑:黑黝黝的長臉藏在四周的白色卷毛裡,現出一付迷茫的蠢表情。以前看外國卡通片時總不懂為什麼羊的臉總是畫成墨黑的,現在算是親眼目睹了。

這樣悠在悠在的,到晚上也才開到英國和愛爾蘭共和國的邊境處。今晚不想在荒郊野外露宿了,我在離邊境線約兩公裡的鄉村找了一家B§B叫“LAKE VIEW”的准備好好睡一晚。

這家B§B也是一對退休的老夫婦開的。他們以前開酒吧賺了筆錢,所以買下一所大宅子舒舒服服的養老。現在已經近八十高齡,獨子在美國經商。許是覺得房子太大太寂寞,夫婦倆就把客房登記為B§B。事實上就算是旅游旺季也沒多少人會來這個偏僻的小鄉村求宿,主人也不把賺錢當作開旅館的主要目的。我第二天吃完早飯(一邊和老奶奶說話為她解悶兒)後說我上樓整理一下行李就離開,順便問該付多少房錢,老奶奶回答:“Oh, yes, I nearly forgot.”然後隨便說了個“Twenty Euro。”按他們房屋的舒適程度,正常價錢應該是這個數目的兩倍以上。

接著朝都柏林挺進,不久就越過國境線來到愛爾蘭。邊境線上沒有任何關卡,看到路牌上有愛爾蘭文我才意識到已經離開英國了。感覺上這裡和北愛爾蘭沒什麼差別,環境一樣優美整潔,人們顯得一樣富足。愛爾蘭在過去十五年裡經濟發展迅速,已向其他西歐國家看齊。

中午過後到了都柏林,在機場到市中心的半路上找了家B§B放下行李,然後開車到市區去體驗這座“黑水河之都”的魅力。

都柏林的景區大都在麗菲河(Liffey river)的沿岸和南部, 這條河今日自然再也不黑了, 我看到河裡有十來斤大的游魚。沿河有海關大樓等一列喬治風格的建築物。河南區有“三位一體”大學(Trinity College)值得一游,這裡據說收藏著公元8世紀的一頁手稿,可能是人類所保存的最古老的書籍。再往南是大片的 步行購物區。從購物區裡出來到著名的酒吧區之間的路上,有很多古老的景點如 Christ Church Cathedral木教堂等,也沒空多看。都柏林的酒吧區確實名聞遐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Temple Bar”(整個pub區就已這家酒吧的名字命名),如果我沒搞錯的話就是在區域中心街拐角處一個面積又小又不起眼的小酒吧。不但裡面人滿為患,外面還排著一溜慕名而來的游客。其他的所有酒館和飯館也擠滿了放喉狂飲的食客, 我只好找一家人少點兒的。因為要開車,不能喝那聞名世界的吉尼斯啤酒(Guiness Beer的廣告可是滿大街都是),只點了杯愛爾蘭咖啡,也算是來過都柏林酒吧了。

都柏林的街頭人流如潮,真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我還看見幾個男人差點把一個男孩扔進麗菲河,可能他是小 偷(那孩子罵的粗話我是一個字都聽不懂)。不過愛爾蘭人的天性是非常和藹而樂於助人的。我在都柏林又一次體驗到了:出停車場時向後面的一輛車問路,原本只想問一個大致方向的,他們卻堅持一直把我送到市郊正確的馬路上,他們再開回市區。

經過這半天的喧囂回到旅館已是11點多了。在收拾行李裡電視裡正播放BBC台有關在倫敦爆發反對美國對伊動武大規模游行的報道,畫面中警察和示威者互相扭打毆擊,尖叫聲響成一片,場面極度混亂。那一瞬間我意識到這一階段的平靜休假就要結束了,馬上又要回到紛雜的現實生活中去了。

這次遺憾的是愛爾蘭還有很多地方沒去,特別是南部的Cork郡等。真的希望還能有下一次機會。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