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布朗-大猛龍徒步驢行記

作者: liudanbn

導讀情迷布朗山即使對於生活在西雙版納的本地人來說,布朗山也仍有太多的傳奇和神秘氣息。那裡主要居住著西雙版納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的布朗族。山也得名於此。由於交通閉塞、偏遠,除了例行公事的政府公務員、少量零星商販,本地大部分人實際上很難有機會去布朗山。人們一提起布朗山,總是和野生動物分不開。對於愛好打獵的人來說,在禁獵之前的歲月裡,那裡簡直就� ...

情迷布朗山即使對於生活在西雙版納的本地人來說,布朗山也仍有太多的傳奇和神秘氣息。那裡主要居住著西雙版納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的布朗族。山也得名於此。由於交通閉塞、偏遠,除了例行公事的政府公務員、少量零星商販,本地大部分人實際上很難有機會去布朗山。人們一提起布朗山,總是和野生動物分不開。對於愛好打獵的人來說,在禁獵之前的歲月裡,那裡簡直就是狩獵者的天堂。在布朗山一帶的叢山峻嶺間,到處是參天的原始森林,裡面棲息著野牛、野豬、虎、豹、虎子、馬鹿、猿猴等野生動物。有關布朗山上打獵的故事,隨便走進布朗山一個山寨,圍著篝火,幾天幾夜恐怕也說不完。

5年前,我曾去過一次。布朗山留給我的原始、神秘的氣息仍歷歷在目,難以忘懷。這裡仿佛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沿路到處可見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當地各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比較原始的狀態中,貧窮而富有。貧窮的是物質上的。在大部分村落裡,人們居住在像“鳥籠”一樣的草房裡,除了幾樣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外,“鳥籠”狹小的空間裡也很難容納更多的生活奢侈品了。這裡完好的生態環境,又使布朗山濃縮了人們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田園牧歌似的生活所有憧憬和向往:在這裡,人與山、與水、與森林親密地融為一體,生活簡單而自然,完全返樸歸真。

當時到布朗山,去也匆匆,回也匆匆,蜻蜓點水似的留下了這樣的印像。在日漸平淡的日子裡,內心不時浮現布朗山淡淡的麗影,那山、那水、那人,總在心頭揮之不去。或許,在我的靈魂深處,一直流淌著野性的血,對原生態的人類生活狀態充滿了憧憬和迷戀。用佛家的解釋,仿佛當時片刻間種下某種因,一直等待時機結果……

重返布朗山

在我的設想中,重返布朗山是件必然的事。坐大班車到布朗山鄉政府,再徒步穿越而出,則完全沒有意料到。

那次布朗山之行後的某年某月某日,我閑坐在景洪城區“老外”常去的一家名叫“美美咖啡”的酒吧裡,翻看世界各地的背包客留下的資訊,才發現布朗山至大猛龍早已是寫在國外許多關於中國自助游之類的書中雲南部分的一條經典的徒步旅游線路。頓生感嘆:遠在萬裡的老外早就知道咱們這個地方的玩法了,可包括自己在內的很多本地人卻身在此山中,不知雲深處啊。

選擇徒步穿越布朗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回訪布朗山的方式。這個機會終於在2003年的“十一”長假來臨了。10月1日,在西雙版納州府——景洪生活的8位“驢”友背上背包,相約而行,開始了期盼已久的徒步布朗山——大猛龍之旅。

當天的天氣很反常,一大早就下起雨來。大家考慮再三,把准備露宿的帳篷全都留下,帶上夠吃3天的干糧和雨具就上路了。到猛海縣城已是中午12點半,正下著傾盆大雨。一行人冒雨衝到就近的一家穆斯林飯館狼吞虎咽後,返回客運站,趕中午2點整發往布朗山的客車。從猛海縣猛混壩出去,沿昆洛公路方向行駛了一大段的路程後,突然就朝公路左側一轉,客車上了一條陡峭的山路。我再次踏上了這塊令人夢魂縈繞的山地。

布朗山一帶仍然很少有人去。我們坐大客車(43個座位的車才坐了20多人)進山時,除了碰到早上發出的班車空蕩蕩地從布朗山駛出來,路上就沒碰到別的車輛。通往布朗山的路崎嶇不平,蜿蜒盤旋。一路上,青山相伴,綠水環繞,金黃的稻谷點綴在翠綠的森林間,一派迷人的世外桃園風光。5年過去了,進布朗山的心情似乎沒什麼改變。因為車窗外的景致也沒變:森林還是那樣郁郁蔥蔥,路邊的村寨還是原始、古樸,仍然碰到晚歸的山民和牧童。相遇時,那些布朗族孩子們興奮地朝客車大吼……

清幽的山路上不時下著雨,氣候也怪:這一段路上還下著傾盆大雨,另一段路卻路面干干、滴水不見。客車在山道上駛入得越深,林木越濃密,植被種類也越豐富,撲面而來的大片大片綠色,不斷衝擊著我們的視覺。車行在其中,就如穿越在一個綠色的夢中。

到達布朗山鄉政府駐地時,已經是下午6時半。豐收的田野和薄霧繚繞的青山在雨後夕陽的照耀下,色彩絢麗,美麗迷人,仿佛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熱情淳樸的鄉干早已在此等候(事先聯系過),還幫我們安排好吃住的地方,省了不少麻煩。吃了晚飯,大家在悄無聲息的街道上逛了一圈,早早地就睡了。

布朗族山的夜晚格外寂靜,一夜無夢。

布朗山早市

10月2日清晨醒來,走出旅店,就看見對面的青山上繚繞著未散的霧氣,像一位秀麗清純的鄉姑早起梳妝,別有一翻嫵媚動人的韻味。正趕上豐收的時節,晨霧籠罩的田野裡一派豐收的景像,悄然在傳遞著收獲的喜悅。

布朗山早晨的魅力還不僅於此,到早市上趕一趕也別有一番趣味。

上次來的時候,早市都沿街擺著賣,賣菜的布朗族婦女也稀稀落落。不過,賣的風味、品種還蠻有特色,都是山野裡采來的特色野菜、野果,以及從河裡摸來的小魚、小蝦等等。現在的早市有專門的場所了,要熱鬧很多,交易的農副產品種類和數量也明顯地多起來了。市場裡還有不少自種的時鮮蔬菜,這可都是沒有施過任何化肥的綠色生態食品啊。一位跟隨母親出來賣菜的布朗族女孩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舉起相機對准她時,她卻羞怯得四處閃躲。那位賣腌橄欖果的母親見狀,抓了幾顆橄欖果給我。吃了兩顆,酸澀的滋味過後,一股股清香的甜味長時間回蕩在口中。

西雙版納的布朗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新曼峨寨的山頂,就有一座。這次故地重游,自然要去看看。趕完早市,我們來到鄉政府附近的新曼峨寨。進寨後,一個布朗族男子悠閑地蹲在木樓看著我們,充滿好奇。寨裡修了一條水泥路到山頂的緬寺,得爬一段長長的台階。才爬了幾步,遠遠地就看見寺裡的佛爺沿台階走了下來,仿佛有預感似的。見到我們一行人,腳有點不靈便的大佛爺轉身陪我們回緬寺。五年過去了,除了緬寺旁邊多供奉了一尊從泰國運來的黑色佛像外,似乎沒有別的變化。與傣族建的寺廟相比,這座寺廟顯得樸質、原始,真實地反映出這兩種民族不盡相同的生活面貌。

在緬寺旁邊,我首次目睹了背沙贖罪這一習俗:兩位頭戴百頭巾身著黑色服飾的布朗族老婦人頭頂著一個塑料編制袋,從台階上艱難地往上爬著。爬上來後,將背來的沙,堆在緬寺旁邊的一大堆沙上,堆砌成塔狀後,跪下頂禮膜拜。她們每天不停地重復這一舉動。

據布朗族佛爺說,人如果做了壞事、惡事,要得到佛祖的寬恕,就必須不停地把河裡的沙背來緬寺,向佛贖罪,求得解脫。這件事讓我切身感受到當地布朗族群眾對佛教的信仰是如何虔誠,如何根深蒂固。

山路穿行

從緬寺走下來,我們上了路。布朗山上土生土長的哈尼族漢子、鄉政府武裝部長李傑熱情地做了我們的向導。

這次徒步穿越布朗山,衛東村是必經點,也是第一天徒步的目的地。衛東村距離鄉政府12公裡遠,是一個哈尼族村寨,寨子附近有一道很險峻的瀑布,在當地很有名氣。5年前,我在山間小路上一路搖晃顛簸到衛東寨,沒顧得上去看瀑布,只吃了頓晚飯就連夜返回了。

上次走的山路現在被正在修建的旅游西環路切斷。不過,入目的不是翠綠的森林就是金黃的田野,還有一條清澈透明的小溪獨自低語,一路伴我們同行。在這樣一個收獲的季節,行走在這樣一條藍天白雲綠水相伴、青山田野村舍環繞的山間小路上,簡直就像走入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中,真是一種意外的驚喜!心情舒暢的我們看見沿途迷人的田園風光,攝興大發,不時把沿途的美景收入鏡頭,一路放聲高歌。回歸到田園的感覺真是棒極了!

再次路過一個名叫班南東的拉祜族寨。5年前,我到這裡時,被村裡極度貧困落後的狀況所震驚。這個寨子的村民們窮得全都住在又窄又小的“鳥籠”裡,家徒四壁,人人面黃肌瘦,衣著襤褸,過著缺衣少糧的日子。5年過去了,班南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昔日的草房已被寬敞的瓦頂木樓取代。這個寨的壯年人大都外出忙農活了,只剩老人和兒童。我的相機對著他們時,老小都嚇得四處閃躲,只拍到樓上守家的黑狗。那只狗站立在木樓上,滿懷戒備地看著我們。拉祜族視狗為朋友,人與狗之間有很深的感情。見我們走遠了,躲在房中的孩子才悄悄地推開門,走出來張望。

去衛東村的路途上,有一個名叫“仙人腳”的地方,在當地很負盛名。

“仙人腳”在一個名叫帕典的布朗族村寨附近,相距大約一公裡。據說佛祖曾踏足過這裡,當地民間也有不同的傳說。李傑為我們講了一個有關“仙人腳”的傳說:從前,有一對布朗族夫婦在此開荒種地。可種什麼都沒收成,日子越過越窮。有一天,一位土司路過此地,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就指著荒地旁小河裡的一塊有神跡的大石頭對布朗族夫婦說,只要把這塊石頭抬上來,種糧食就會豐收。夫婦倆將信將疑地照土司的話做了。結果,果然靈驗,從此就將石頭供奉起來。如今,帕典村的布朗族村民在“仙人腳”上建了一小間瓦頂房屋,並在那一大塊石頭上刷了一層金粉,供奉了一小尊佛像。小屋旁邊有兩棵不大的菩提樹,樹上還掛了經幡。如果事先不知,路過此地時,誰也不會注意路旁這間很普通的小屋。

一路艷陽高照,大家時而穿行在叢林裡,時而被太陽炙烤,走得汗流浹背。中午1時半,我們終於到達衛東村。12公裡的路走了4個多小時,大家精神狀態都還不錯。

衛東哈尼族寨坐落在一條河的山坡上,村民的木樓錯落有致地沿坡而建。河的對面半山坡上都被開墾成水田了。剛走進寨門,就看見村對面在那一片金燦燦的哈尼梯田,大家心情十分舒坦、愉快。熱情好客的村長已殺了雞,做了哈尼族接待客人時最隆重的一道菜——雞肉稀飯等候我們(出發前,李傑讓人騎摩托通知村裡為我們准備午飯)。

攀爬百丈岩瀑布

一進村,我們就聞到了一股烤酒時散發出的酒香,入口確實沒有失望:真是又香又醇的好酒!

吃完飯,喝足酒,李傑一行開始返回鄉政府。村長安排了一個名叫楊三的哈尼族漢子,帶我們去衛東村附近的百丈岩瀑布。

8位“驢”子頂著烈日,沿著衛東對面的哈尼梯田中一條崎嶇的山路輕裝前行。在陽光的照耀下,梯田發出金色的光芒。梯田與原始森林交界處有一條引水渠。我們順著雜草叢生的水渠往右直走了不到10分鐘,就聽見“嘩嘩”的水聲。再走幾步,只見一道銀帶從山澗中飛流而下,濺得水花四射。瀑布大約有10米多高。拍照留影後,我們跟在楊三後面,沿著瀑布旁邊陡峭的山路往上爬。百丈岩瀑布群之險真是出乎意料。懸崖上的小路很滑,稍不注意就可能滑到山腳下。不過,大家的興致很高。同行的三位MM,一點也不膽怯,在向導和GG們的攙扶下,在密林下的雜草叢中毫無畏懼地向上爬著。爬過一段艱險的路,眼前呈現了第二台瀑布,比第一台要高很多,更壯美。飛流落下,山崖上一片珠飛玉濺。一群人興奮得對著瀑布情不自禁地發出贊美之聲。在密林裡壯美的瀑布面前,驢子們敞開胸懷,袒露天性,全身心地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裡,感覺真是無比舒適與愜意!

情緒高昂的驢子們跟在楊三後面,繼續朝陡峭、險峻的山崖上攀爬。爬上第二台瀑布頂端,在向導的攙扶下,一個個從溪水旁一躍而過,情形十分凶險,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跨過急泄而下的溪流接著往上爬。一位PLMM在叢林中爬著爬著,突然腳下一滑,好險!差點滑下了幾十米高的溪流中,多虧後面的GG及時上前拉了一把。

經過艱難的跋涉,我們終於到達第三台瀑布(比第二台又高了很多,大約有40米高)。瀑布周圍密林環繞,陡峭的山崖藤纏葛繞,大樹參天,壯麗之外又添幾分神秘。溪流雖不算大,可在林子裡突然凌空直瀉而來,仿佛一道道白色的輕紗墜入林間,有一種說不出的朦朧縹緲之美。

這個瀑布群高低有10多台,到最高的第三台瀑布時,已經下午5時半了,我們沒有再爬。據說,看瀑布群最適合的時間是上午10時左右。那時,太陽光正好可以照耀在瀑布上,瀑布上會升起一道美麗的彩虹,掛在飛花翠玉般的水霧上,十分漂亮。

瀑布附近的岩石上有很多馬蜂窩,一些細心的村民曾數過,多達90多窩馬蜂。瀑布上的岩石上,還有一個石洞。洞口很小,可洞內卻很大。以前這個洞裡上“居住”著百只體形很小的猴子。後來,可能是受人的干擾,猴子都離開了。洞很高,村民很少有人爬進去過,唯一一位爬進洞裡的人進去采“猴血”後,出來就瘋了,再後來就死了。此後,就再沒人敢爬進洞裡。猴子走了以後,洞裡又迎來了一大批客人——蝙蝠。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洞裡聚集了成千上萬只蝙蝠。每年4、5月間一個特定日子,洞內的蝙蝠都要大規模飛出來一次。那規模,極為壯觀,被人用攝像機拍了下來,還上了電視新聞。

這些奇事是後來回村喝酒時才聽說的。

做客哈尼族山寨

返回衛東寨已經6時半,村長一家正忙著給我們做吃的。8位“驢”子累得在他家的陽台上東倒西歪。村長60多歲的父親在陽台上抽著煙鍋,臉上露出微笑,充滿善意地看著我們。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我們走進屋,圍著火塘坐下。村長已為我們燒好了一大鍋燙腳水。

晚飯終於擺了上來,內容與中午吃的差不多,熱氣騰騰,香噴噴。一伙人分兩桌,圍著當地人自制的藤篾圓桌坐了下來,開始喝酒。主打菜還是稀飯燉雞,其余還有酸筍煮雞、炒雞雜、燉狗肉、苦菜湯、花生米、腌芭蕉心,很豐盛。腌芭蕉心還是首次吃到,味道不錯,很開胃。從吃的和住的來看,與當地布朗族、拉祜族相比,布朗山哈尼族的日子相對要好些.

衛東是從布朗山老班章村遷出的。布朗山一帶的哈尼族村寨,似乎都是可以追溯到老班章,那裡的哈尼族民風民俗保存得原汁原味,有一年過嘎湯帕節(哈尼族新年),正逢老班章建寨100年。我們驅車從布朗山另一條山路進去,穿過大片大片茶葉地,幾經曲折才來到隱藏在密林深處的老班章寨,參加村裡的節慶活動。村民淳樸、善良而熱情、好客的印像,一直記憶猶新。

喝酒也不知喝到什麼時候,聽村長幾位聊了很多村裡的事,以及百丈岩瀑布的奇事逸聞。喝完酒,大伙拒絕了好幾位村民的邀請,全在村長家打地鋪睡。臨睡時,村長家又來了一場哈尼小伙,其中一位是我們中的一位GG教過的學生。大家圍著老師,又擺開第二鋪酒。除了酒量最好的那位驢子留下陪老師並肩“戰鬥”外,其他的見機都閃了,不一會兒就沉睡如泥。

10月3日一大早,主人家就爬起來,忙著為大家做早飯。一位“驢”子天沒亮就爬起來看還殘留著晨星的星空,重溫童年時代在某個夜晚仰望天空流下的一份美好心情。我醒後,走下木樓,爬到村頭,欣賞哈尼村寨迷人的田園風光。清晨,衛東村對面的田野裡升起一層雲霧,遠遠看去,猶如仙境一般誘人。

回來時,一伙人已都起來了,坐在陽台上,沐浴在早晨和煦的朝陽光中。早起的村民也都各自忙開了。一位GG看見指著不遠出幾位理發的村民,趕緊讓我拍下。原來,旁邊有一頭毛驢正等候著。我拍下後,他建議取名為“等待理發的驢”。呵呵,有意思。

衛東寨還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個婦女手裡隨時都拿著個純麻線包織。無論是在下田的路上,還是外出串門的途中,基本不離身。徒步到衛東寨的“老外”很喜歡這些純手工編制的麻線包。每次來都要買。有的“老外”很滑頭,專門從泰國帶來大口鋁鍋,徒步來到衛東村後,以物易物,一大口鋁鍋要拿二、三十個手工麻線包換,心也夠黑的。

吃完午飯,我們上午9時准時出發。仍然叫了楊三做向導。沿著山寨右邊的小路出了村。我轉回頭很留戀地看了看衛東寨,再次用相機把這個哈尼族村寨的記錄下來,才依依不舍地上路。

穿越布朗山

當天的行程大約有17公裡,都在跋山涉水。我們准備走到一個名叫曼波的布朗族村寨住宿。聽說村寨旁邊還有溫泉,對我們一行產生了很大的誘惑力,泡溫泉的想法一路沒停過。

8位“驢”子時而走過山間小道,時而穿行於密林裡,不時要涉水,闖入視野中的仍然是青山綠水。有時候,走著走著,一條小河就擋住了前面的山路。水不深,也不太急,可腳下的石頭很滑。大家脫了鞋,互相扶持著,涉水而過。有時候,在草木茂密的山路走了很大一段路,突然一座破破爛爛的竹吊橋橫在眼前,走在橋上,晃晃蕩蕩,別有一番情趣。

途中,我們進入路過一個拉祜族寨子休息。這個寨子全是小間的茅草房。旁邊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從寨旁穿過。河的對岸,就是茫茫的原始森林。遠遠地就聽見“嘩嘩”的流水聲和孩子們在河邊嬉戲的歡笑聲。我們來到其中一家樓下休息,一位滿臉滄桑、衣著襤褸的拉祜族老人正在陽台上切煙葉。這一情景看得大家心裡發酸,隨手掏出一大把糖果送給老人。老人不滿皺紋的臉露出了燦爛的微笑,吃得很香。松二是這個拉祜族村寨的寨名,叫得很奇怪,窮得也這麼簡單。

出松二寨,山路兩旁的森林很茂密,路上布滿雜草,一位MM走在最前面,走著走著,一條近2米長的黑色大蛇突然從她前面橫穿過去,嚇得她大聲驚叫起來。走在MM後面的向導楊三也嚇了一跳。他說,好像是條眼鏡王蛇。真險!

有時候,路過一些小寨,我們也不太歡迎,守在簡陋的茅草房邊的看家狗對我們怒目而吠,留在家裡的孩子們則害怕看見陌生人,都躲在半掩的門後偷看。

到達曼波寨前,我們走了一段很艱難的路。如果說前一天走得還勝似前庭信步的話,10月3日這天可以說走得沉重、艱辛,一場人都累得都疲憊不堪。特別是我和一位MM,在爬瀑布時腳關節背後的筋扭傷了,一走下坡就疼得厲害,只得咬緊牙關,堅持朝前走。一路就這樣被烈日炙烤,上坡下坡,不停地在考驗我們忍耐力。

曼波寨環抱在青山之下,一條清澈的小溪從寨旁穿過,看起來很秀麗。其實溫泉並不在曼波村裡,還相距了兩公裡。在曼波村休息了一會兒,大家繼續朝溫泉進發。看著我們狼狽不堪的模樣,村裡的孩子們都很驚奇,不停地尾隨著,直到出了村。

下午5時許,我們終於走到了溫泉,不禁大失所望——所謂的溫泉只不過是地下淌出一小股水,只能用來燙燙雞。一下子,滿以為能美美地泡一泡溫泉、解解乏的期望全都破滅。

大家無精打采地躺在溫泉旁一個剛從大山裡搬遷下來的愛尼村寨——查拉寨的一家木樓上休息。這家的主人不在家。查拉寨的村民大部分還在山間勞作。一位MM累壞了,躺在樓板上就大睡起來。主人家的看們狗很溫順地睡在她旁邊。嘿嘿,這幅和諧、溫馨的畫面被我偷拍了下來。

我們原計劃在溫泉或者曼波村住一晚。從這裡車輛已經可直通大猛龍。可距離大猛龍鎮還有將近20公裡的路程,還得整整走一天才能到達。大家商量了一下:一則一些“驢子”10月5日要干革命,二則GGMM也走得傷痕累累,體力消耗很大,再走一天肯定有人難以招架,同時也會影響第二天的革命工作。最後一致決定租輛手扶拖拉機,當晚趕到大猛龍鎮住宿。

從查拉寨到大猛龍壩區這段土路崎嶇不平,又爛又滑,拖拉機顛簸得厲害,險像重重,幾次差點翻了車,真夠刺激的!8人擠在拖拉機上險中尋樂,一路歡笑不斷。

大猛龍吃燒烤

在濕滑的山路上顛簸了8公裡,手扶拖拉機載著我們進入了大猛龍壩區。大猛龍壩區的路況也好走多了,都是寬敞、平坦的沙石路。廣闊的田野上到處是一派豐收的景像,豐收的景像很壯觀。路過的都是傣族村寨,村村都有緬寺,寺內都有和尚,自成一道風景。

為了在天黑前順利返回查拉寨,哈尼族師傅在路旁的傣族村寨裡找了一輛微型貨車,把我們這一車人倒給了傣族師傅。我們擠在微型貨車中,沐浴在夕陽金色的光芒中,沿路觀賞著迷人的田園風光,一種徒步穿越布朗山後的滿足感在新心裡油然而生。

到達大猛龍鎮天色已暗。我們找了一家旅店住下,洗刷完畢直奔一家在當地很有名氣的傣味燒烤店——塔龍布蘭,品嘗正宗的大猛龍燒烤。餓壞了的驢子們,放開胃口大吃。與景洪的傣味燒烤相比,大猛龍燒烤的味道確實有其獨特之處。

從布朗山到大猛龍徒步的兩天時間裡,我們走了30多公裡。對於8位驢子中的絕大部分人來說,徒步這麼遠還是首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行的三位MM,盡管有些小傷小痛,體質和精神狀態好得出乎意料。

10月4日清晨起來,到大猛龍的集貿市場裡走了走。集市規模比布朗山的要大得多,農副產品的種類、數量豐富多采,應有盡有。。山區與壩區之間的區別在集市上也極為明顯。一位頭頂上戴的“西部牛仔”草帽的傣族婦女吸引了我的鏡頭。見我圍在她身邊,乘機向我推銷。除了筒裙,她還賣頭頂上戴的帽。在她甜言蜜語的勸說下,我還真買了一頂,不料後來在返家時,遺忘在路邊的一個緬寺裡。

逛完早市,我們前往離鎮上不遠的曼飛龍筍塔(傣語稱之為“塔糯”)。曼飛龍主塔與幾個小塔都同建在一個塔基上,主塔高16.29米,周圍還建有8個小塔,形似竹筍,又像葫蘆;塔基直徑為8.6米,狀呈八角形。據傣文經書記載,此塔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現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項目。

當天中午,一位MM的朋友又在那家傣味餐廳宴請我們。午飯後,一行人擠在一輛租來的微型客車裡,一路顛簸了60多公裡後安然返家,結束了這一段令人心動不已的徒步之旅。

四天的旅程中,交通工具除了雙腳外,還有中巴車、大客車、拖拉機和微型車;除了盡情地觀賞沿途迷人的自然風光,還走馬觀花了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風情,吃了布朗族、哈尼族、傣族風味小吃;一路走得雖然艱辛,可也充滿了歡歌笑語,身體雖然勞累、疲憊不堪,精神卻絕對放松自由。對於8位驢子而言,這段驢行終生難忘……

小帖士

布朗山鄉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南部,是一個以布朗族為主,包括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聚居的典型“邊、少、窮”山區鄉,也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布朗山東與景洪市大猛龍鎮交界,南、西南與緬甸接壤,西與猛海打洛鎮交界,東北與猛海猛混鎮交界。距猛海縣城91公裡,距州府景洪145公裡。轄區國土面積1000多平方公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7人,森林覆蓋率達78%。

布朗族居住的地區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適宜於種植茶葉。布朗山也是西雙版納普洱茶的一個有名的古茶山。

景洪至布朗山鄉政府沒有直通客車,乘客車到猛海縣城後(票價為:8元),再轉乘至布朗山鄉的客車。猛海縣城至布朗山鄉的客車每天有2班:上午9時和下午2時。路程有90多公裡,行程大約4個多小時。票價為16元人民幣。

大猛龍即景洪市壩猛龍鎮,其所在的壩子是西雙版納第二大的壩子,以傣族為主,夾雜了哈尼、布朗、拉祜等山地民族,轄區內還有國營東風農場的幾個橡膠分場。大猛龍也與緬甸接壤,從中緬240界碑出境,可到緬甸索累港。中緬240界碑處現已開發成邊境貿易區。大猛龍至景洪有60多公裡,交通便利,來往班車較多,隨時有客車可乘。票價為12元人民幣左右。


精選遊記: 西雙版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