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游記

作者: yeah1994

導讀7月29日 湟中 晴過了九點,太陽升起來,從西寧奔向湟中魯沙爾鎮的汽車歡快起來。到了塔爾寺,更是陽光燦爛。潔白的雲,藍藍的天,真是個不錯的拍攝時機! 我們請了一位藏族姑娘當導游,她有一半漢族血統,高鼻子,大眼睛,膚色黝黑。說話音調怪怪的——藏語才是她的母語。 她迫不可待地向我們介紹這佛教聖地塔爾寺。塔爾寺是藏傳佛教一支——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

7月29日 湟中 晴過了九點,太陽升起來,從西寧奔向湟中魯沙爾鎮的汽車歡快起來。到了塔爾寺,更是陽光燦爛。潔白的雲,藍藍的天,真是個不錯的拍攝時機!

我們請了一位藏族姑娘當導游,她有一半漢族血統,高鼻子,大眼睛,膚色黝黑。說話音調怪怪的——藏語才是她的母語。

她迫不可待地向我們介紹這佛教聖地塔爾寺。塔爾寺是藏傳佛教一支——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寺在藏、甘)。塔爾寺由一座紀念黃教始祖宗喀巴大師的蓮聚寶塔逐步擴建而成,先有塔而後有寺,故稱“塔爾寺”。

藏族姑娘又把宗喀巴大師的一生娓娓道來。宗喀巴出生在元朝時代。傳說宗喀巴出生時,剪臍帶流下的血滴在土地上,奇跡地長出一株菩提樹。這注定了他非凡的一生!他七歲出家,十六歲赴西藏深造。二十二歲時,母親給他去信盼望見他一面,宗喀巴為求學而決意不返,給母親寄去自己的畫像,並說在他的出生地建一佛塔,“則如同親晤幾面”。母親照他囑托,在菩提樹旁建起大靈塔。此後宗喀巴潛心學習,對顯密教經論造指漸深,逐漸形成自己的體系。他把原來戴的“紅教”帽子翻過來戴,眾弟子跟隨他,帽子皆成黃色,始創“黃教”。以後宗喀巴大師發起一場西藏佛教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西藏佛教文化發展。黃教也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大的教派。青海僧人們為紀念大師,在大靈塔左側建了一座彌勒佛殿,以後歷代僧人多次擴建,形成了今天的塔爾寺。

看看地圖,塔爾寺建築群沿河而建,周圍環山,寺院恰如座落在蓮花中央。入口在北面,游人沿河自北向南參觀。建築布局充分利用地勢,不像漢族建築群那樣,拘泥於嚴謹的中軸對稱原則。我們進入一個金剛寶座塔門樓後,遠近依山而築的整個寺院建築盡顯眼底。

如來八塔就在入口的旁邊。藏族姑娘介紹,這八個塔是贊頌釋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清代建築。台基約一人高;上有須彌座,上刻彩色浮雕;座上水平線腳數條,八個塔各不相同,或圓平面,或方平面,或有梯狀的豎線條,用以表達不同功德的不同含義;上面是白色肥短的塔身,倒圓台體,有佛龕;再上去是“十三天”:十三個環越疊越小,最上端由金色寶蓋收束。這就是書本上稱的塔喇嘛塔。八個塔並排在一起,蔚為壯觀。

小金瓦殿基本上座北朝南,在入口只能看見它背面圍牆和金瓦頂。我們兜轉到殿門口。正要進入,姑娘提醒我們,過門檻時腳千萬別碰著門檻了。我們不敢怠慢,把腳抬得高高的。進入院子,抬頭只見小金瓦殿兩層單檐歇山,屋頂琉璃瓦全部鎦金,閃閃發光。按照藏俗是不能拍照的,不過這閃閃金光深深留在了我腦中。

小金瓦殿前面(南)的時輪塔,也是喇嘛塔,1942年建,比如來八塔要高大雄偉多了。一個喇嘛在塔旁手搖轉輪,口中念念有詞。我們都對這轉輪很感興趣。後來發現每間建築的大門都豎著兩根竹竿,上面也有轉輪,層層布幔飄垂下來,煞是好看。我想,大概這轉輪跟喇嘛塔頂的寶蓋一樣,意味著法輪常轉吧。

祈壽殿位於時輪塔西南,它和另外兩間建築作為一個系列。此列建築只有祈壽殿向游人開放。祈壽殿也是一個院子,院內有幾株盛開的菩提樹,濃蔭蔽日,當地人稱此院為“花寺”。在壇上豎一塗酥油的怪石,傳說只有很虔誠的人才能把硬幣粘上去。我們不敢貼硬幣,生怕被測出不虔誠!祈壽殿兩層單檐歇山,綠色琉璃瓦屋頂,翠綠色跟合院圍牆的橘紅色並不衝突,反而覺得和諧。我們發現,正脊的脊飾不太豐富,吻獸跟我們(漢式建築)的也不同,正脊中央必有一個塔尖轉輪狀的裝飾。這是藏族特有的嗎?

接下來一組朝東的密集建築群,是塔爾寺建築序列的高潮所在:以顯宗經院為中心,後面(西)分別布置醫明經院、金剛殿、釋迦殿、大金瓦殿、彌勒佛殿以及文殊菩薩殿、三世達賴靈塔殿。

顯宗經院是僧侶誦經集合場所,有點像學校。方形平頂藏式建築,因內部空間很大,故柱梁林立。但因沒有固定的講壇(也可能臨時講壇安排在中心),所以柱子並不影響視線,反而裝飾了空間——柱梁披垂著布幔,藏族姑娘說這是“塔爾寺三絕”的堆繡。中心屋頂向上抬起從而形成一圈高側窗。我們驚喜地看到太陽光從高側窗射入,恰好照射在某世班禪畫像上,我看看表,10:30am。不知是畫像有意擺在陽光下,還是當初設計大殿就考慮陽光能射到佛像,反正這是藏族建築師的精妙之作。殿內點了許多酥油燈,無煙而且芳香撲鼻。但空氣畢竟濃濁,陽光入射有明顯的丁達爾現像,形成一條光柱,令人驚嘆這宗教的神秘氣氛!宗教場所大都設計得昏暗森然,從而反襯出天窗的光明神聖。佛教義認為僧人應安心誦經,擺除外界影響。因而大殿四面圍閉,牆上的窗洞全由一種棗紅色“邊麻”草密實地封堵,密實程度幾乎可以承重!這種結構可以換氣,不能采光,最大的缺點是防火性能差。但外觀色彩上非常質樸素雅。

顯宗經院右側(北)的小巷正對著歇山頂的金剛殿,副階周匝,仔細看,回廊內竟是兩間!這種偶數間我還是頭一回見。屋頂的歇山正對東西。哦,難道它是南北向?!它的西面正對著東西向的二層歇山釋迦殿,其左邊(顯宗經院的正後方)是大金瓦殿。這幾座建築相互緊擁,屋頂出檐深遠,且形式多樣,叫人琳琅滿目,眼花瞭亂。我還沒來得及辯明金剛殿的朝向,已被藏族姑娘領進萬人朝拜的三層歇山大金瓦殿。

紀念宗喀巴大師的佛塔就在大金瓦殿裡面!金瓦頂是由信徒捐資覆蓋的鎦金銅瓦。不是傳說佛塔旁邊有一棵菩提樹嗎?信徒都相信菩提樹還活著,因為花寺裡的樹跟它連枝同氣。那邊菩提樹長勢旺盛,就說明這棵仍存活著。大金瓦殿是朝聖之地,信徒在殿內外五體投地頂禮膜拜,擠在這彈丸之地,好不熱鬧!他們心中懷著一個信念。他們要給佛祖磕十萬個頭……姑娘教我們簡便的祈禱行禮方法,說來到這裡千載難逢啊!為家人祈求幸福吧!……

大金瓦殿左邊(南)是彌勒佛殿,重檐歇山,此二殿歷史最悠久,因而其他殿的型制規格都不超過它們。彌勒佛殿的脊飾、鬥拱、歇山牆石刻比大金瓦殿還豐富,實在是全寺最壯觀美麗的殿堂。

向南走,眼前忽然開朗:小方場——社火院,由文殊菩薩殿和三世達賴靈塔殿、顯宗經院圍合而成。文殊菩薩殿又稱?九間殿?,中間又有兩堵牆分隔為三大間,分別供奉三尊菩薩像。九間殿是漢式宮殿,脊上有吻魯,色彩和細部較之旁邊幾座漢藏合璧的殿堂稍欠豐富。至於三世達賴殿,二層歇山五間殿,綠色琉璃瓦頂。北向,以圍合社火院。兩旁有四角攢尖的重檐大嘛呢輪亭。

塔爾寺建築群的尾聲部分由時輪經院,卻西活佛院,酥油花展館、密宗經院組成,各自朝東並排在小河西面。我們在酥油花展館參觀了精美絕倫的“三絕”——酥油花,還和姑娘合了影。

姑娘告訴我們,藏傳佛教很講求學習科學,有資歷的喇嘛從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時輪經院學習,分別取得顯教博士。密宗經院,醫明經院、時輪經院學習,分別取得顯教博士。密乘博士、醫學博士、歷算博士學位。以前聽說伊斯蘭教是最講求科學的宗教,原來藏傳佛教也不出其右啊。

塔爾寺,藏漢兩族人民團結和智慧的見證者!

塔爾寺,你是藏族人民的驕傲!

北禪寺在北山山腰上。北山很陡,且岩質不適合生長植物,所以在市區看過去光禿禿一片。政府現在綠化北山,星星點點的開始綠了起來。

北山好些地方幾近垂直,北禪寺恰好就挑這些地方修築,把山鑿開一部分,屋檐只蓋一半就插到山岩裡去,地基有的還出挑,靠柱子在下面撐住。北禪寺其實是道觀,大概道士都喜歡在這些險要之地修行,如華山棧道。建築之間通過棧道連接,走過棧道,整個西寧市貌盡收眼底。不得不佩服修建此觀的古人。山岩有人工開鑿造形的痕跡,遠看隱約像尊坐佛。到底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古人的智慧傑作?不過現在已經受到很大破壞,“佛像”非常模糊。

道觀建築布局化較混亂,沒有建築群的整體感和序列感。畢竟這是建在峭壁的建築啊,布置上不能要求太高了。但建築形式循規蹈矩,屋檐、鬥拱毫不含糊,有些細部還相當豐富。只是有些年代並不久遠的壁畫,畫工差劣,色彩突兀,內容三教九流,粗俗不甚。壁畫和建築很不相稱。真叫人吃驚。

東關清真大寺在我們住處不遠。遠遠的我們看到清真大寺居然是現代材料做成的柱廊式立面,吃了一驚。原來古跡在裡頭。

鵝黃色五拱大門才是舊寺的開端。中間拱門比兩旁的拱要大得多,卻高出不多,感覺似乎過於肥大。正立面並不好看,而斜視則產生修長的視錯覺,比正視好多了。大門左右聳立了兩個高大的喧禮塔。塔頂並非伊斯蘭式的穹頂,而是漢式的六角攢尖。三段式構圖,第二段和底段比例過於接近,而且第三段亭子采用漢式,似有生搬硬套之嫌。總體上比大門高很多,比例失調。我對這個鵝黃色大門印像不怎麼樣。回民門或許不會這樣認為,畢竟這個集合和禮拜的標志物,早已成為建築形像深深印在他們頭腦之中。

大門進去是一方場,左右由兩間歇山雙層房圍合,正前方為禮拜大殿。禮拜大殿坐西向東——典型的清真寺特征:穆斯林要向西方的麥迦朝拜。當時是下午,太陽迎面射來,給拍照造成很大困難。

回民們正在沐浴,准備禮拜,我們不得前進半步,我猜想裡面還有金壁輝煌的合院建築群。遠處可以看到禮拜大殿的屋頂,明顯的歇山木構宮殿,在漢式宮殿的正脊上加上藏式標志——如塔爾寺所見的鎦金寶瓶。這座回民的清真寺,居然隔合了伊斯蘭、藏、漢三族特色,實在罕見!

7月30日 湟源 晴

帶我們去青海湖的導游是個小伙子。他看我穿得少,告訴我,青海湖湖面海拔3200米,風一吹,冷颼颼的。我們聽說3200米,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登的華山才2000多啊!其實在西寧、塔爾寺已經有2700米了,華山早在腳下。而等會兒要爬的日月山比青海湖面還要高許多呢。

大約兩個小時,到了湟源峽。導游說這個峽谷是青藏高原中少見的地形,它由古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撞擊而成。峽谷有大片森林,年均有兩個月雨季。茫茫大西北,難得有一溪流水、一片森林。溪水彙聚成湟水流經西寧,看來湟水是西寧的母親河啊。沿著峽谷大約走了一個小時,溪水聲逐漸消失,我們到達湟水源頭了。

現在要翻過日月山。日月山是唐朝和吐蕃的國界。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從長安坐矯子,到了日月山,換乘吐蕃派來的馬。唐朝在日月山上修建了兩個碑亭以示紀念。導游還告訴我們,日月山在地理學上非常重要:它是內流、外流河的分界;是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分界;是農業、牧業區的分界。

欣賞了一路高原山色,犛牛和羊群漸漸多了,我們知道正在接近牧業區。果然,遠處出現了兩個山頭,上面兩個塔傲視四方。日月山到了!

碑塔建在三層台基上,八角攢尖,塔內立石碑。日月山上真冷,估計只有十來度,風一吹,人直打哆嗦。不遠處有一藏族的煨桑台,布幔迎風飄擺。周圍延綿不斷的山脈,山上長著低矮的小草,像鋪了一張淺綠色的毯子。一棵樹也沒有,令人感到一陣孤獨。只有這兩個碑塔和煨桑台,為文成公主輕輕泣訴愁戚——公主即將離開所有親人,嫁與素未謀面的西藏首領。

過於熱情的藏民打破了我們這種心緒。他們邀你騎犛牛、穿藏袍、抱羊羔,小孩子還給你獻哈達,爭著跟你拍照!(當然要收錢的!)不如我們想像般純樸憨厚。有一個羞答答的姑娘看著我們。戴明一認就知道她是真正的藏族姑娘,拉她合個影。姑娘臉上泛起一絲不好意思的表情。

日月山上的風吹得我們不敢多待。我們向前出發了。果然如導游所言,過了日月山就是牧業區,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啊!公路直直的消失到前方的地平線上,而地平線毫無起伏地向兩邊無限延伸,淺藍的天色向地平線退暈。大地鋪了一層淺綠色毛毯,遠處幾個小黑點是犛牛,小白點是綿羊,它們在編織著這張大毛毯。偶爾有一條溪水蜿蜒穿過幾個游牧民族的帳篷。公路邊一排排峰箱,養蜂人向汽車招手賣蜂蜜。

這就是大草原!一切是多麼偉大,而一切又變得多麼渺小!

終於,我們沸騰了:看到遠處青海湖的湖面了!導游說,別得意太早,鳥島在湖的西北角,起碼還得走兩三個小時!可以想像它有多大了吧!接著導游又給我們介紹,青海湖遠不止這麼大,乾隆年代它是現在的四五倍!史前這是古海洋,和古印度洋相接。隨著地殼運動,世界屋脊上升,就像雙手捧起了一抔水。由於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青海湖正在以年均1cm的速度干涸!較淺的地方已經露出地面,甚至把湖面隔斷。以前要乘船去鳥島,現在汽車就可以直接到達!導游繪聲繪色地說,“文成公主在日月山看到的景色肯定比現在美多了,因為青海湖就在她眼底下!”

中午,我們到達“倒淌河”。故名思義,倒淌河不向東流,而是流向青海湖。我們在河邊一家餐館嘗了一條湟魚。聽說湟魚是在這個內陸鹹水湖裡唯一能生長的魚。它長得很慢,每年只長1cm,無鱗。本來它是鳥島上鳥類的食物,後來一次飢荒,它救了青海人的命,從此成了人類的食物。現在捕魚者眾,湟魚數量急劇下降。以前小孩子在小“倒淌河”邊隨手扔一塊石頭,就能砸中一條湟魚,現在就難了……。其實,罪魁禍首是我們——旅游者!要是我們不吃,誰會冒險偷魚?其實動一下腦筋就明白,它原本並非人類的食物,有什麼好吃?!我們嘗了嘗,確實很一般。不過旅游者喜歡新鮮,反正一輩子吃湟魚的機會不多啊!不吃白不吃!

過了倒淌河,鳥島也快到了。我們挨著青海湖的邊上奔馳了兩三小時,才跑了青海湖的四分之一。難怪稱為“青海”:湖水青藍如奪目寶石,一望無際,誰知道是內陸湖還是海!只有每年4-7月飛來避暑的候鳥才知道!

由於食物漸少,又已接近秋季,現在看不到數萬只鳥聚集在小島上翶翔嬉戲的壯觀景像了。只待一個巨浪翻過來,驚起幾只鳥,拍拍翅膀,稀稀落落的啼叫幾聲。我們不禁失望。

鸕鶿島上的鸕鶿總算多一些,大概幾百只吧,停在與岸上相隔數十米的巨石上,光禿禿的巨石布滿了黑乎乎的鸕,算是壯觀的一幕了。

真正壯觀的是“海”。我們走到海邊,感受大自然的浩瀚之美,享受著輕拂在面上的海風和撲向腳邊的浪花,心靈開闊了許多,胸懷要廣博起來。孫蕾禁不住“海水”的引誘,早已跳進湖裡,湖水很淺,往裡“游”了一百米,湖水還是齊腰,我們哈哈的笑起來。導游告訴我們,青海湖最深處只有17米(書上寫30米,顯然過時)。想想,也不難理解,大草原地勢起伏這麼平緩,草原裡的青海湖自然也不會太深了。17米!也許百幾年後就干了,到時候青海湖恐怕要變成大草原的一部分!想著想著不禁有一絲傷感。可是,大自然安排的事情,誰可以阻止?!

導游給我們講藏民的故事。

他指向青海湖中心很遠很遠的一個島,那個島在青海湖的中央,叫海心山。每年冬季冰封時,一些喇嘛徒步走向海心山,在那個無人的絕境中潛心修行,第二年再出來補給。我們想,雖然青海湖波瀾壯闊,景色無限美,但要修行一年,真的受不了!真感嘆藏民的毅力。

值得驚嘆的還在後頭!導游接著講,藏民心中有一個心願,正如穆斯林盼望今生今世去一次麥迦朝聖一樣,藏民要到拉薩的布達拉宮。他們把一輩子的積蓄帶上,徒步走去拉薩!一路上向沿路(定居)的藏民討些糌粑維生。積蓄是絕不動用的。他們要翻雪山,跋涉廣闊的高原。要不是體質好,這麼艱辛路程早已不能忍受。虔誠的喇嘛每走一步還要作一個五體投地的鞠躬,直至到達拉薩!這就是傳說中的“一步一叩首”。他們把所有積蓄都捐給布達拉宮,許下的心願就能實現了!這樣的一步一叩首,何年何月才到拉薩?開始我們表示懷疑,後來下山時,在湟源路段真的看到一個叩首的喇嘛,我們驚呆了!!

真是一個神秘的民族啊!


精選遊記: 青海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