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拉祜族自治區扶貧見聞

作者: 博格坎普

導讀祖國遙遠的邊陲瀾滄縣拉祜族自治區,這裡距離中緬邊境僅50公裡,是中國唯一一個拉祜族的聚居區。傳說拉祜族的祖先出生於葫蘆,經小鳥和老鼠的啃啄才得以破殼而出,因此拉祜族崇拜葫蘆,愛護鳥類和老鼠。寨子裡的人民生活很苦,目前拉祜族還有50%沒有脫貧,人均年收入僅僅700元;寨子裡的孩子天真、可愛,但是他們太需要學校、需要念書;寨子裡的天很藍、山很綠, ...

祖國遙遠的邊陲瀾滄縣拉祜族自治區,這裡距離中緬邊境僅50公裡,是中國唯一一個拉祜族的聚居區。傳說拉祜族的祖先出生於葫蘆,經小鳥和老鼠的啃啄才得以破殼而出,因此拉祜族崇拜葫蘆,愛護鳥類和老鼠。寨子裡的人民生活很苦,目前拉祜族還有50%沒有脫貧,人均年收入僅僅700元;寨子裡的孩子天真、可愛,但是他們太需要學校、需要念書;寨子裡的天很藍、山很綠,民風很淳樸,需要所有人來了解、來熱愛。

鄉裡的一位干部對我說,“我去過最遠的地方是昆明,我覺得昆明好大好大啊。聽說上海是個比昆明還大的地方,我真希望能夠去看看大城市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呀!”。寨子裡的大多數人,也許這一輩子就連直轄的思茅市都去不了。

熱情好客的拉祜族、傣族、哈尼族、瓦族姑娘精心准備了精彩的少數民族舞蹈演出迎接遠方的客人。姑娘們美麗、活潑,民族服裝也相當吸引眼球。從她們的眼中,你可以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純真與善良,同她們相處時,讓人感覺一切心計和謊言都是無聊的,都是可恥的。

為了鋪蓋一夜大雨澆灌的泥地,寨子裡的男女老少一大早就撿來好多長葉松枝,鋪成長長的綠毯。山是綠的,路是綠的,人的心靈也是冰晶玉透、樸實無華的。

進入村寨的時候,寨子裡所有的村民跳起了拉祜族的擺舞。村寨中央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千年大榕樹,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地方,寬大的樹冠足以容納村裡的任何會議和節慶活動。拉祜族姑娘們坐在一排長長的竹竿上展開歌喉與我們賽歌,歌聲洋溢著對遠方阿哥的思念,銀鈴般的歌聲和金燦燦的笑容讓人難以忘懷。通過我們區捐贈20萬元的幫助,寨子裡的50戶人家全都蓋上了60平方米以上的磚瓦房,用上了電,只是電視還不普及,大概除了村長之外都還沒有,村長會時常召集村民們前來看看新聞什麼的。孩子們都顯得很消瘦,我想是營養不良造成的吧。沿途在學校和貧困山寨的慰問,我所見到的全都是翠綠的家園、孩子們天真的眼神、老鄉們黝黑的臉龐,以及數十年、數百年來未曾改變過的一切。最窮苦的村民,沒有任何的收入,每年僅靠1000公斤的毛糧生活,即使有電也用不起,鄉裡給扶助安上了沼氣燈,於是晚上的生活才得以正常過。對於眼前的一切,我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完成所有工作的,心裡覺得特別堵、特別酸。

村寨裡每天早晨都會聽到姑娘們嘹亮清脆的歌聲,歌曲傳遞著她們的心聲,寄托著她們的思念與向往。純正的拉祜族堅持民族傳統並不接受漢文化,因此也被稱為“大拉祜”,所穿的服裝類似於旗袍;而小拉祜則早已習慣漢人的服飾和文化,穿著的也經改良過的民族服裝。姑娘們非常勤勞,所有的節慶活動都是她們組織的,家務、農耕、外出打工也都是她們承擔的,相對而言,男子似乎略顯傲氣和懶惰,常常會對質樸的姑娘們吆喝。同拉祜族少女跳擺手舞的時候,可以很明顯得感覺到她們手心裡厚厚的勞動印記。真想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裝融入這美麗的村寨,欣賞他們的勞動,欣賞他們的節慶,欣賞他們的愛情……

聽說雲南很多地方的少數民族越來越被漢文化所同化,大多時候人們習慣穿著方便勞動和工作的漢服裝,心愛的民族服裝都被細心珍藏起來留到節日的時候才穿。距離瀾滄縣城120公裡的地方有一座村寨,那裡差不多50多戶人家至今仍舊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也只穿本民族的服裝,他們自己染布、自己織衣,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住典型的小竹樓,底層堆放雜物,二層居住,樓梯都是用整根樹干雕架而成的,並且祖祖輩輩沿用至今。

離開村寨的時候,村民們扒在車窗邊向我們揮手告別,這讓我想起一位網友曾寫到的麗江古城,“離開古城酒店的時候,老板娘抱著未滿歲的孩子問我:還回來不?”。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為之動情流淚。

並非心血來潮,很就以前我就有這樣的願望,能在遙遠的貧困地區勞動、生活,為那裡的百姓脫貧、為那裡的孩子上學做些什麼。到我老的時候,不需要想孩子們炫耀曾經得到過什麼,而是可以告訴他們曾經在祖國遙遠的邊陲奮鬥過、耕耘過,那裡現在已經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我感到無比自豪。

這就是我此次雲南之行的收獲,也許普通的旅行無法得到這般體會。希望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幸福天地裡的人都能夠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


精選遊記: 西雙版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