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隨想

作者: your_friend

導讀雲南南潮楔子 我的西北之行其實是應你之約的。如同多少次與你夢寐憧憬而又 不歡而散一樣,心裡魂牽夢繞的還是那廣袤沉厚的大西北。因此,在 告訴你我決定前往時,那不經意的語氣之後埋藏的其實是與你一樣的 雀躍。在我理性和概念化的西北中,我甚至想像不出西北的風景,留 在我印像中的似乎是張賢亮所描述的荒涼和張承志刻骨銘心的貧窮以 及張藝謀那干枯的� ...

雲南南潮楔子

我的西北之行其實是應你之約的。如同多少次與你夢寐憧憬而又

不歡而散一樣,心裡魂牽夢繞的還是那廣袤沉厚的大西北。因此,在

告訴你我決定前往時,那不經意的語氣之後埋藏的其實是與你一樣的

雀躍。在我理性和概念化的西北中,我甚至想像不出西北的風景,留

在我印像中的似乎是張賢亮所描述的荒涼和張承志刻骨銘心的貧窮以

及張藝謀那干枯的老井。當然,我也知道,那片土地曾經經歷了多少

次狼煙四起和兵馬之災,至今也仍深埋著多少像兵馬俑和藏經洞一樣

壯麗輝煌的文化和悠遠的故事。我知道,我的西北如果不能成行,我

不僅有愧於你,更有愧於我的祖國,我的母親。

因此,從飛機的舷窗上俯覽整個大地的時候我異常地貪婪,盡管

過了秦嶺就只看得見連綿的黃土高原上完全裸露的山體,但我仍然認

為這是最美的風景,無樹,少草,溝壑密布,由北向南延伸而去,一

條大河靜臥在黃土之間無聲地流淌著。我知道,從這裡再往南走,就

是我的家了,我沒有理由不愛這片土地,不愛我的家。

傍晚時分,由昆明轉成都到烏魯木齊的飛機徐徐降落在烏魯木齊

機場,看著西邊雲霞中仍不肯落下的夕陽,我知道我的西北之行已經

實實在在地開始了。隨手要了張車,司機便將我一起彙入了機場高速

路上那浩浩的車流之中。

一、偉烈豐功

我是背著“我的祖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歷史悠久”這樣的課

文成長起來的。在外省讀書多年,工作後也游歷了不少地方,但對於

這樣的體會,除了當年不要命地擠火車之余感慨人口確實眾多之外,

對這些話並沒有過多的認識。這次西北之行,才讓我幡然省悟,如果

不到新疆,我是根本不能深刻感受到我的祖先開疆拓土之偉烈豐功的。

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仍綿延數千裡,北起阿爾泰,南抵昆侖,西部

與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國家毗鄰,地大物博,面積約

160 余萬平方公裡,占全國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自漢唐以來,吾祖

吾宗即在這裡建立體制,屯兵戍守,開墾耕種,與不斷遷徙游牧的匈

奴、突厥、烏孫、回鶻等民族在這裡交彙融合,共同創造了燦爛淵遠

的歷史文化,並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完整,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

個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及璀璨文化遠非我只言片語所能

說清,我只能感受的是歷史的滄桑和震撼。

新疆,古稱西域,這裡到底曾經繁衍和生息過多少民族,我不知

道是否有歷史學家做過考證。許多民族在從遙遠的地方游牧而來,又

游牧而去,正是這種流動性,才傳承著東西方的文明和古往今來的歷

史,使這裡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一個典型的交融點,中原的富庶和絲綢

從這裡流通到印度、波斯及希腊等地,西方的宗教和音樂也傳到了漢

唐中原。而這一切,均始源於公元前138 年張騫鑿通西域,與大宛、

大月氏、於闐、大夏等地建立了廣泛的政治經濟關系;為打擊匈奴,

公元前123 年,漢將衛青率10萬大軍北擊匈奴,單於遠遁,漢地北延

百余裡,此後,匈奴漸漸西退;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歸附

漢朝,漢朝於是在今輪台東北設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管轄範圍東

起陽關玉門,西至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北抵巴爾喀什湖,南括蔥嶺山

區,西域55國,除安息、大月氏、康居等5 國距中原“絕遠”而不都

護外,其余50國均在西域都護府管轄之下。西域統一大業自張騫始,

至首任都護鄭吉終於完成。此後,匈奴雖時有反復,但西域在班超等

一批傑出人物的戍衛下和西域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與中原保持著

密切的關系。隋唐時,北方突厥屢屢犯境,且變本加厲越發囂張,唐

宗龍顏一怒,滅了北突厥國,此後,太宗、高宗又西進平定了西突厥,

設立了著名的龜茲、於闐、疏勒和碎葉等“安西四鎮”,玄宗時滅了

東突厥,從此突厥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正式退出歷史舞台,盛唐由此開

創了我國歷史上比西漢更輝煌的安西萬裡疆時代。在以後的列朝列代,

為維護西域領土的完整性,吾祖吾宗均做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在腐敗

透頂國力衰微的清朝也湧現了像左宗棠、曾紀澤等這樣為維護祖國領

土完整而努力抗爭的愛國人士。

游走於天山南北的大漠黃沙和戈壁間,我知道幾百年乃至上千年

以來這裡的風景的基調就是這樣的悲壯和荒涼的。有“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的壯美,也有“春風不度玉門關”和“古來征戰幾人回”

的悲涼。看著像高昌古城那樣在亂中廢棄的城池和戈壁灘上殘存的漢

長城烽火台遺跡,我能想像在那些漫漫黃沙下深埋著的具具白骨。我

一直很奇怪於我們的祖先,為什麼寧願用生命和國力一年又一年,一

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似乎是很無謂地捍衛這樣的荒蕪,因為他們並

不像我們現在一樣知道這下面埋藏著石油和天然氣。其實這樣的爭論

列朝列代都有,典型的有清末李鴻章的“新疆無用論”和“得不償失

論”,但是面對這些甚囂直上的鼓噪,也有左宗棠等人挺身而出,為

民族為國家之大義力排眾議,據理力爭,並以身報國。我為我曾經有

過這樣的懷疑而汗顏。現在我知道了什麼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東西:

即使是荒蕪的,它也是祖國的,存土不能丟啊。更何況邊防不穩,國

無寧日。

這樣想的時候,我想起了我還沒去過的西藏和台灣,想起了幾千

年來艱難置起我們今天這份家產的老祖宗們,也想起了清朝末年被迫

簽定的那些若干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那些被列強占領和瓜分的土

地。還有,我們現在正在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國家繁榮富強而努力

的所有仁人志士。

二、大漠藏經

內地人一直以為,邊疆總是偏僻、貧窮而落後的,無論是政治經

濟還是科學及文化,特別是那些沿海人優越感更強。對這些言論,西

部人是沉默的,畢竟我們真的很窮,很落後,但是對一些狂妄偏執之

徒,我在忍無可忍之時也會回敬幾句。但仍不免有些底氣不足之感。

這種滋味,其實跟我們自己在說我們有5000年文明的時候發現我們現

在處於第三世界時一樣的感覺。

我曾經詫異於麗江的那些納西族老人能很好地保存盛唐時期的洞

經音樂,但我更詫異於絲綢之路上那些曾經深埋於大漠洞窟之中的那

些壁畫、佛像和經書。我還沒有去過陝西和山西,其實早就有人告訴

我要看中國的歷史就應該去這些地方,我想有機會我會去。但是我的

這次西北之行已經讓我開始領略什麼是真正的文化和歷史了,我想,

這些東西,絕對不是東部哪個沿海省份的經濟所能比肩的。

提到西北,就不能不提那條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東起長安,

過河西走廊,入西域後分為北、中、南三條線,過綠洲、戈壁、沙漠,

翻越帕米爾高原後西行至波斯,到達君士坦丁堡,然後到達羅馬等地。

偏南行,可到印度,偏北行再西走,可到裡海沿岸。當初唐三藏西天

取經去時走的是南道,回來時走中道。通過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得

到溝通和交流,中原的絲綢和工藝品源源不斷地從這條古道上流傳到

西域、中亞及歐洲,同時西域和中亞各國的玉器、音樂特別是後來印

度的佛教也自這條路傳播到中原。同時,絲綢之路也像一條玉帶在沿

途串起顆顆明珠,使整個西域的文化藝術在各民族創造的璀璨的文化

藝術的基礎上又達到一個極高的水平,以石窟藝術和壁畫藝術為例,

高昌、龜茲石窟就是其中的瑰寶,以音樂為例,唐朝“十部樂”中的

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三部就是西域音樂。箜篌、琵琶等樂器也源

自於西域。

站在高昌古城的廢墟之上,我感受到什麼是兵禍之災。高昌,絲

綢古道上的重鎮,現在乘車由烏魯木齊往東大約4 小時的路程,這裡

曾經是絲綢古道上的佛國,人丁興旺,國家富庶,當年唐三藏至天竺

時在此講經三月,而今,這裡已經廢棄,留下的是古城牆內掩埋倒塌

的土堡,道路依舊縱橫,錯落有致,可行驢車。據說高昌故城完全廢

棄是在13世紀,但是高昌像所有的西域各地的著名城池一樣,由於特

定的地理和社會歷史條件已經經歷過若干次戰火。在群雄逐鹿西域的

征戰中,多少文明和藝術被徹底的摧毀,伴隨高昌故城一起廢棄的,

還有集中在高昌附近的那些古代西域佛教石窟藝術。導游把我們拉到

被稱為高昌石窟和壁畫代表的伯孜克裡克時,我只能從洞窟管理人員

播放的影碟片中看到那被電腦還原的壁畫,我還從這裡面知道,在大

約1000年前的那場西域宗教戰爭中幸免於難的伯孜克裡克千佛洞,在

20世紀初時沒有躲過德國人的盜竊,那個叫斯坦因還是什麼的德國人

盜走了這裡幾乎所有的壁畫,後來這些被收藏在柏林博物館中的壁畫

在二戰中全部已毀於蘇聯紅軍對柏林的轟炸。這樣的故事,幾乎在20

世紀初時遍布於我們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度的每一個角落,在古老的絲

綢之路上,甘肅莫高窟藏經洞中那些數以萬計的無價的經典也經歷著

同樣的苦難。站在伯孜克裡克空蕩蕩的洞窟之內,看著滿目瘡痍的洞

壁,我在想,我們這樣一個創造了人類眾多燦爛文化的古老民族,為

什麼會經歷這麼多難以令人承受的苦難?

三、綠色之夢

在西北的日子裡,我幾乎天天在回味這樣一個極其樸素的道理:

在你擁有著什麼時,你並不能體會其存在的價值,而當你失去之時,

你才會刻骨銘心,珍惜備至。西北之行,沒有什麼比水和綠色更容易

讓我想起這個樸素道理的了。

其實,西北並不缺水。這裡是大河之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嗎。其實何止黃河呢,長江、瀾滄江均發源於西北青

藏高原的雪嶺冰川。天山、祁連山、賀蘭山等也終年積雪,是西北地

區的固體水庫,潺潺雪融之水,彙成無數大小河川。但是,或許是自

然地理的不斷演變,或許是對環境的過度開發,森林砍伐殆盡,草場

退化消亡,沙漠不斷擴大,土地變成荒壁,以致於西北的地面留不住

雨,生態日趨脆弱和惡化。史學家說,雅典文明的衰亡源於戰爭和洪

水,我不想知道,我們的西北也是否真的如此。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

是,始皇中華一統和漢唐輝煌的哺育之地是當時物化天寶、人傑地靈

的八百裡秦川,即現在稱謂的黃土高原。同時,我還發現一個歷史現

像,自唐以後,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開始向東和向南遷移。我

想,支撐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存在,需要許許多多的的硬件和軟

件支持,而這裡,再已沒有能夠提供給一個王朝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了。西北,為五千年中華文明所付出的環境代價也確實太沉重了。作

為一個南方人,一個被水和綠色慣壞了的南方人,當我站在一望無際

的大漠中時,除了被那被蕩漾起伏的沙浪漣漪迷倒之外,我更多的是

體會到了那種撲面而來、令人窒息的死亡恐懼。傳說中的尼雅和樓蘭,

或許就是這樣因為自然的威力從人類文明史上消亡的。但是也正是這

種干燥和酷熱,也為莫高窟的壁畫、經書等人類文化遺產免受潮氣的

侵蝕而提供了很好的保存條件。最為稱道的是,西北人在這種惡劣的

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並繼續創造著許多人間的奇跡。

我就在西北炎炎的夏日裡感受到了南方式的清涼和綠蔭。那是在

游歷馳名的吐魯番時感受到的。在我抵達新疆的前幾天,報載這裡溫

度達到了47度,西游記中描述的火焰山就在這兒。在吐魯番,我對教

科書上講述的“坎兒井”有了直觀的了解,這被稱為我國繼萬裡長城

和京杭大運河之後的第三大工程。由於地表溫度高,蒸發量大,天山

上融化的雪水被從地下挖渠導引,茫茫戈壁之下竟然如血脈一樣遍布

連綿延伸幾百公裡的坎兒井暗渠,這不能不稱為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非凡創舉。掬一捧井水,冰涼刺骨,寒氣襲來讓人酷熱之感頓

消。正是這化雪之水,流到哪裡,就灌溉到哪裡,一片片綠洲,草場

蓊郁,牛羊肥美,向日葵燦爛嬌艷,葡萄果青翠欲滴,其美景風光,

竟不輸江南。這樣的綠洲,在茫茫大漠和戈壁灘上就是西北人繁衍生

息的生命之舟,而這水,就是西北人賴以生存的點點血脈。

對於綠色的向往和對水的向往,西北人體會一定非常深刻,連大

漠中的海市蜃樓勝景也更多地呈現的是蔚藍的湖水和郁郁蔥蔥的樹林。

雨也是這樣的,她說每當下雨的時候,她會一個人去雨中散步,去體

會被雨淋濕的感覺。她甚至潛意識裡就有一種擔心,生怕一直在南方

生長和工作的我因為這裡缺水和少綠而不習慣。在我沒有到西北的時

候,她就對我說我去的時候她會陪我去河溏邊走走,她說她們那兒跟

南方一樣的青山綠水。果然,在我到的第二天,她就把我領到離城很

遠的那個水庫逛了一天,在介紹水庫的碑文上,我知道了雨帶我去看

的這個水庫是附近幾個地區最大的水庫。我其實是很知道她的苦心的。

而現在的我,也跟她一起在做著同樣一個夢,那就是什麼時候能真正

在那理想王國中自由徜徉呢,注定,這從一開始就是一次艱難之旅,

但畢竟總是一個夢。

慶幸的是,這個夢已經開始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