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真的長城得去河西走廊

作者: kkppss

導讀要看“真的”長城,應該去河西走廊,去古時的涼州與甘州。 看慣了北京城外的八達嶺長城,誤以為長城就該是那種規整宏偉的模 樣。其實,重修一新的八達嶺,失去了歷史的滄桑感——一個曾經千軍萬 馬的老者,如果一根胡子都沒有,還塗脂抹粉地靚麗著,我們如何還能肅 然起敬? 明代長城離 312國道很近,近得打開車窗好像就能碰到它城垛上的黃 土。它像一只倒 ...

要看“真的”長城,應該去河西走廊,去古時的涼州與甘州。 看慣了北京城外的八達嶺長城,誤以為長城就該是那種規整宏偉的模

樣。其實,重修一新的八達嶺,失去了歷史的滄桑感——一個曾經千軍萬

馬的老者,如果一根胡子都沒有,還塗脂抹粉地靚麗著,我們如何還能肅

然起敬?

明代長城離 312國道很近,近得打開車窗好像就能碰到它城垛上的黃

土。它像一只倒下的雄獅,王氣雖存,但鬢毛已頹。大漠沙如雪,關山月

如鉤,長城慢慢老去。在很多地方,它的烽火台已經老成一個黃土堆,它

的城垣已經老成一線土壟。

老長城的年齡大不一樣。我們看到的最古老的一段長城,是在通往渭

縣的公路旁。如果不是一塊“戰國秦長城遺址”的石碑立在那兒,很難注

意到那條在山坡上若隱若現的黃土壟——它是當年秦將蒙恬主持修建的秦

長城的一段,上邊或許還殘留著孟姜女的淚痕?

最奇妙的,是甘肅武威地區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國道上,往張掖的一級

公路北側,有很長一段都可以看到漢長城與明長城平行延伸,外側是漢長

城,內側是明長城。漢長城已然成了連結成串的夯土堆,明長城則仍有城

牆甚至女兒牆的模樣,烽火台也依稀可辨。

漢武帝對北方匈奴的坐大,一直耿耿於懷,他的大將衛青、霍去病逼

退匈奴取得河西之後,他立即開始經營這條漫長而重要的“走廊”。一來

可以切斷匈奴與青海羌族的通道,防著他們聯手抗漢;二來保住了與西域

諸國乃至西歐的商業通道——絲綢之路。漢武帝征調人馬在祁連山腳下修

築長城。“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匈奴人沉痛地望著大片豐美的牧場落入漢人之手,惆悵地看著長城從敦煌

一直綿延向東,接起秦長城,“烽燧日夜相望”……

熱衷於重修長城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著退回大漠的元朝殘余

勢力卷土重來,武威從東向西在漢長城的基礎上增修了百余裡堅固的邊城。

這漢、明兩道關城,看來確實讓蒙古鐵騎望而生畏,息了窺視中原的雄心。

行走於絲綢之路,看到的最有“長城模樣”、保存最完好的,是張掖

地區山丹縣境內緊貼 312國道的那一段明長城。奇怪的是,這段長城沒有

建在山脊之上,而是貼著田疇平地壘起,寬約1米,最高處也不過4米。它

為什麼不建在山上?它擋得住北邊來犯的鐵騎嗎?據當地專家猜測:建長

城,要和泥脫坯,需要大量的水,而這裡山上不容易找到水源。這段長城,

恐怕只是國境的標志,像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這裡距關城頗遠,只有少

許駐軍,大軍都駐扎於100公裡開外的張掖,真的有事也援救不及的。

要看長城,趕緊到河西走廊來。真的不知道,這綿延了兩千年的黃土

牆,還能讓我們看多久,大漠的風,吹得實在太凌厲,已經變成黃土壟的

長城,近乎不堪一擊;西部開發,修路造樓也會越來越多,難保不會對古

長城再動干戈。

對如何保護西部的古長城,目前無論是技術、資金,還是地方領導的

觀念,似乎都讓人看不到希望。

原載 《申江服務導報》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