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看平遙

作者: (蘋果)

導讀平遙古城位於太原南90公裡處,又稱“古陶”,北魏改設平遙縣,一直延續到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明清時期,平遙商業發達,商賈雲集,成為重要的商貿集散地。清朝中葉,中國第一家票號又在此問世,使平遙的金融、工商業迅猛發展,贏得了“小北京”的美譽。這次到平遙,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只好蜻蜓點水一般,走馬觀花看個光景。即便是這樣,也讓我像發現新大陸一� ...

平遙古城位於太原南90公裡處,又稱“古陶”,北魏改設平遙縣,一直延續到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明清時期,平遙商業發達,商賈雲集,成為重要的商貿集散地。清朝中葉,中國第一家票號又在此問世,使平遙的金融、工商業迅猛發展,贏得了“小北京”的美譽。這次到平遙,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只好蜻蜓點水一般,走馬觀花看個光景。即便是這樣,也讓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看到了中國近代的“華爾街”和繁榮的晉商文化。

抵達平遙的時候,已是下午3點了。當那道厚重的青色城牆從遠方漸漸地接近,一個古老裝著滿肚子故事的城市也來到眼前。在那威嚴的城牆下,不知別人怎麼想的,我感受到高大的城牆有著拒人千裡的威儀,有固守不移的眷戀。不免想,那顯露著富有和不凡的城牆,還有高高的門樓,日夜守護的究竟是什麼?

從城西的鳳儀門進來,先上城樓看了古城牆,眺望平遙城的遠景,然後進城尋訪古城的風采。

平遙的街道,很古老,也很舊,隨處都能見到幾百年來的痕跡。長長的街巷裡,散著清朝大宅院的財氣,還有那大家族的威嚴。磚石的斷垣,殘損的石獅,斑駁的招牌,還有青石板的光影,可以體驗到曾經的輝煌,呼吸到熱鬧的人氣。如今,破敗的地方比比皆是,許多院落看去,像是一個家境不好的人借住在他人的豪宅裡,過著將就的日子。街上亦有些冷清,除了游人,沒有多少當地人。或許是特意的管理,街上沒有公共汽車,沒有那個會叫會鬧的大家伙,只有人力三輪車和電瓶車,讓游人有個行走的方便。這樣,就為古城保留了不舍的昨日風情。

平遙的古老,並不是只有幾百年的街巷,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商業傑作,詮釋著古城的輝煌。來到古城的中心,街巷兩側的房屋漸漸變得好了,完整又有氣勢。不難猜出,那都是些大戶豪宅。這樣的房子不是孤立的一兩處,而是連成了一片。這些房子經過修繕整治,牆壁平整,磚縫兒勾得又細又勻,黑黑的門板和耀眼的匾牌透出莊重和財氣氣氛。這些帶有江南臨街風格的房子,似乎在開著商鋪,還做著老字號的買賣。其實不然,經過改造,這裡已經變成商賈票號博物館或是名人故居了。

平遙是中國票號的發祥地,是票號城,到了平遙不能不看票號。票號,如今看來,不過是銀行裡的信用彙兌業務,可是在中國封建年代裡,在與世界金融隔絕的情況下,能夠產生並且發展起來,的確是一個奇跡。票號解決了資金(資本)的安全快速流轉問題,為商業經濟搭起了快速發展的舞台,這也是推進晉商發展的重要力量。“日升昌”票號的舊址,如今已經改為中國票號博物館,其中展示著早年票號的整個經營過程,以及它的科學管理手段。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最早叫“西裕成顏料莊”商戶,如何順應經商對資金安全流轉的需要,創造出這種彙兌業務的。這個從道光三年(1823年)設立的票號,後來迅速發展成擁有35處分號的大買賣,成為中國票號的一面旗幟。

不過,和平遙其他的那些票號一樣,“日升昌”也沒有生存下來,最終只成為中國票號史上的一個標志。說起票號消失的原因,有人歸納為國內戰亂、外國銀行衝擊等,其實不然,從事小生產的人們,無法懂得現代經濟對金融的唇齒依賴,也不能理解現代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液”這個道理。現代銀行的巨大金融功能,是那些當鋪、錢莊、票號所無法抗爭的,這也是上海灘必將取代晉商成為中國金融商業中心的緣故。國外資本和外國銀行進入中國,注定了票號勢必淘汰出局的結果。

這裡還有清朝設立的同興公鏢局,如今已經改為中國鏢局博物館。這所清鹹豐設立,一直經營到民國初的鏢局,曾經是生意興隆,名揚四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平遙的商業繁榮。鏢局經營的武裝押運,順應了商業發展對資本和重要貨物流轉的安全需要,也是中國傳統商業文明一部分。

平遙可尋訪的地方很多。背著包,在街上漫步,不經意間就會遇到有價值的景點,稍微用心就會有驚喜的收獲,讓你體會一下平遙的博大與深遠。城隍廟,縣衙博物館,平遙縣博物館,商會博物館,天吉祥博物館,協同慶博物館,典當博物館,雷履泰故居等等,遍及古城內外的100多個大小景點,展示了當年的昌盛,是平遙古老商業文化的亮點。在這風景裡行走,曾經的車水馬龍,比肩接踵,熙熙攘攘,會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平遙城的中心,在最繁華的地段,有一個高起的木樓,叫“市樓”,也是平遙城的最高點。這座木制結構的樓,在一片平房中高高突起,像是一座塔,又像一個守護神,為古平遙保佑平安。藍色黃色的琉璃瓦,方木錯疊起來的飛檐,顯示出木樓的滄桑。樓中掛有一塊匾額,上寫“市樓”兩個字。另還有一老舊牌匾,上寫著“金井古林”。樓上掛著的紅燈籠,讓木樓有幾分枯木逢春的意味。一步步攀上樓來,憑欄眺望,在斜斜的陽光裡,似乎能看到遠去的繁榮。

如今,這保存完好的古城,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引得世人來參觀游覽。這個貧瘠中殘存古城,像某些植物和動物那樣,成為社會進步活化石。它的完好,它的榮耀,只是給人一個清末年間繁榮的實景。這“文化寶庫”在半個世紀裡,似乎被外界遺忘了,人們依然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這也是一種悲哀。

在這古城裡,好像只有一點值得慶幸。隨著曾經的喧囂恢復了平靜,過去在商業拼打中結下的家族恩怨嫉恨,商家勾心鬥角,官場爾虞我詐,青樓爭風吃醋等,一切都平息了,回歸成自然的平和。如今,誰也不用像那個時候,小心提防著他人的傷害,或是用心計詆毀或挖空心思打倒對方。

輝煌的平遙,在民國初期衰退下來,幾代人積累的資本財富和商業文化,逐漸化為烏有。這不能怨民族根基脆弱。長盛不衰是無數中國人的夢想,但要實現這個美好的願望,必須跟蹤世界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潮流。新生事物起初弱不經風,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誕生的使命就是要取代落後的前輩。馬車與蒸汽機,土槍與堅船利炮,家族與社會組織,迷信與科學,帝王與民主等等,當封閉文化與先進文明交手的時刻,已經決定了這場對撞的結局。票號的興起和破滅,似乎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2004年5月23日)


精選遊記: 平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