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白馬跨龍門

作者: 天地經統

導讀27騎著白馬跨龍門大年初四,天還是黑乎乎的,我們決定起程趕個早,加了125元錢的油,沿著107國道繼續朝南開。 我開夜車不行,主要是對對方的100瓦強燈光刺眼時,什麼也看不清。這時候只能聽天由命,緊握方向盤,沿著直道開,等著他呼嘯而過。 當車行駛到河南境內安陽收費站時,車子被攔住了,要交費。我說從山東經河北這幾天都沒有收費,怎麼你們河南要收費啊?� ...

27騎著白馬跨龍門大年初四,天還是黑乎乎的,我們決定起程趕個早,加了125元錢的油,沿著107國道繼續朝南開。

我開夜車不行,主要是對對方的100瓦強燈光刺眼時,什麼也看不清。這時候只能聽天由命,緊握方向盤,沿著直道開,等著他呼嘯而過。

當車行駛到河南境內安陽收費站時,車子被攔住了,要交費。我說從山東經河北這幾天都沒有收費,怎麼你們河南要收費啊?他們講,上面規定的,從年三十晚上20點到年初四早晨6點全國都不收費,高速公路也不收。唉!太好了!現在已經過了6點,要收費了。交完過路費,一路到鄭州過五站又交45元。

將到鄭州時,心想我妻子一路跟我來,所到之處都是沒有名氣的地方,雖然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因為才批准不久,都是一些除了本地人知道以外,很少為外人知曉。所以臨時決定改變方向,沿著繞城公路向右拐,駛上了去洛陽的高速公路。並且將方向盤交給她駕駛。本來想讓她多練車的。結果因為一場大雪,從初二一直到現在全部都是我一個人駕駛。現在總算可以交出去了。

我妻子駕著車在高速公路上飛奔,可以看得出既緊張又興奮。不過有一個毛病,可能女駕手的通病。喜歡跟前面的車很近的時候,才猛打車頭,超車,然後又快速回到行車道。以為這樣子安全。實際上應該在離前面車30米遠的地方,就要打左向燈後,斜著快速切入、超車,再斜著車速不減慢慢回到行車道。

從洛陽東下了高速,拐到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10公裡處,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68)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白馬寺的由來據說是漢明帝夢見金人,臣圓夢稱佛故派人取經。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後,起名為"白馬寺"。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92)。

1995年7月31日,我第一次到白馬寺,當時主要是衝著它是我國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廟去的。白馬寺大門並不起眼,就在公路邊上,和其他寺廟差不多。這次去一看,唉!大不同了,在原來的大門前,向外推進估計有100米,又加了一道門,原來的那道門還在,成了二道門,原來的寺廟成了內院。現在的大門是第一道門,建有氣勢恢宏的巨大花崗岩牌坊,在二道門之間開挖了一條河,在曲曲彎彎的河上,架起一座石橋,有點像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在橋裡橋外的廣大空地上遍栽各種名貴花木,地上遍地鋪上茵茵青草。完全是一副天下第一剎的皇家氣派。

今日的白馬寺掩映在一片叢林之中,北依邙山,南望洛河,綠樹紅牆,梵殿寶塔,顯得莊嚴肅穆。寺內現存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毗盧閣、鐘樓、鼓樓等。山門外有兩匹石馬,是後人把其它宋墓前的石馬移來附會"白馬馱經"之意。寺內鐘鼓樓之北有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的兩個墓塚。寺內原出土之彌勒菩薩玉石像,高2.16米已被盜往美國。

原白馬寺大門,也即山門,為牌坊式石砌卷門三間,灰瓦歇山頂。進得山門,但見古木參天,松柏蔽日。紅牆二層的鐘鼓樓分列兩側。內藏的鐘鼓都十分巨大。天王殿座落在中軸線上,是見到的第一座大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有門,四周有回道。天王殿內恭奉彌勒佛,背後是本寺的保護神韋馱,兩邊各站立二尊天王。穿過後門,又一座大院,正面又一座大殿為大佛殿。形狀結構大小與天王殿相似。大佛殿的後壁和兩山皆用梯形青石、梯形青磚和大青磚鑲砌。這種做法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大佛殿也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廣19.95米,進深11.07米,前有月台。寺內最大的一組建築是清涼台和毗盧閣。漢代以來都是藏經之處。台高6米,長43米,寬33米。四周磚砌,台下卷洞,砌法和卷石上匠人的題字均具東漢風格。台上毗盧閣為重檐歇山,面闊五間。廣17米。進深三間,寬11米,彩棚朱柱,具有鮮明的東方建築特色。閣前左右各有三開間的配殿。台周圍有幾組小型建築,構成幾所幽雅的小庭院。

寺東南有1175年建造的齊雲塔,也稱釋迦舍利塔,密檐式磚塔。底長寬各78米。高約25。下面為二層須彌座,塔身13層,每層磚砌出檐,嘗存唐塔遺風,由下而上,外形略成拋物線形,自第五出以上,塔身收殺,使塔身上部更加圓和,呈現穩健玲瓏的形像,在古塔中突具特點。我們到的時候將近中午,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光彩奪目。

離開白馬寺,先到關林, 是河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三大祭奠關公爺的寺廟。 位於洛陽南郊七公裡處,因葬有關公的首級而得名。關林始建於明萬歷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如今已占地百畝,擁有殿宇廊廡150余間,古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獅子110多個,古柏800余株。

關林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舞樓,前台的歇山式和後台的硬山式組合在一起,重檐樓閣,構築之妙全國罕見。關林中的碑亭構築奇巧,是典型的清代亭式建築,兩側廊房內陳列著洛陽出土的眾多石刻、碑碣精品。1979年關林被辟為“洛陽古代藝術館”。

另二處祭奠關公的地方是解州關帝廟,解州東南10公裡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原籍。和湖北當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

關林前廣場,現在成了市場,各種玩雜耍的、擺地攤的、賣小商品和飲食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廣場四周,都已經建成各種店鋪了,比九年前是大不相同了。

離開關林已經將近下午1點。在去龍門石窟的路上,看到有一家大餐館門前停了好多汽車,我們也去湊熱鬧。把車停好。進門一看,果然餐廳布置的古色古香。一式仿紅木桌椅,不過一樓大廳客人並不是很多。客人可能都在二樓包間裡快樂呢。

我們點了二菜一湯。葷素搭配,口味還好。用完餐,將車開到龍門前。

龍門石窟大門前也已經面目全非了。除了建成回轉車道和停車場以外,中間的商鋪足足有半千米長,主要是賣各式各樣的旅游紀念品商店和飲食店。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裡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A35)、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A34)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裡,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A37)。這裡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隋唐以後,習稱龍門。

我第一次到龍門是1980年8月19日,當時我在地震(台)辦公室工作,當時我認為地震與氣像有關,於是到各省收集氣像資料,回來後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當別論。路過洛陽,豈有不玩之理。當時的門票大約只要1角錢。

進入大門,文化大革命的遺跡還比比皆是,許多老祖宗傳下來的文物,大都毀在我們這一代中學生的手中(據我所知,當時的大學生直接參與打砸搶的還不是很多)。

我們沿著伊水和龍門山依次從一個石窟到另一個石窟。俗話說:“外行看熱鬧”,首先進入的一個大窟是“賓陽三洞”

“賓陽三洞”位於洛陽市龍門山北部,其中洞於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開鑿,歷時二十四年完成。南洞和北洞始刻於北魏,至唐初時完成。

給我留下印像最為深刻的是奉先寺的盧舍那雕像。盧舍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 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為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據造像銘載,女皇武則天為建造此寺,“助脂粉錢兩萬貫”,並親率朝臣參加了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建於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歷時四年竣工。 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深41米。共雕有11尊佛像。

沿著山道朝西走,可以到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外有明代書刻“伊闕”二字,又名“伊闕洞”。建於北魏晚期,洞內主佛釋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兩手都已損毀。洞中佛龕較多,構圖精美多彩。窟頂鐫刻一巨大蓮花,造型優美,刻工精細,蓮花洞由此得名。

附近有一個萬佛洞。

完成於唐永隆元年(680年)。洞內南北兩壁密密層層刻滿佛龕和小佛,約一萬五千尊。

沿著山道朝南,又可以見一個大窟,名日古陽洞。

古陽洞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它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洞內兩壁鐫刻有三列佛龕,其拱額和佛像背光精巧富麗,刻品琳琅滿目,圖案文飾豐富多彩。其供養人像姿態虔誠持重,生動逼真,有動感。洞穴內的造像題記書法質樸古拙,所謂“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在此洞穴內,是研究書法史的珍品。

這幾個洞窟是龍門最精華最具觀賞價值的幾個。應該好好地細細品味。

據資料記載,龍門石窟可以分為二大時期。(公元493~907年)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佛像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石窟除了雕塑以外,書法藝術也是堪稱一絕。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伊水河的對面是香山。現在也架起一座橋粱,可以方便地通達。前二次來,還沒有哩。

我們邊走邊攝,正是目不暇接,由於對石窟藝術沒有深入了解,對佛教故事也甚少研究,所以對一名旅游者來說,是一大撼事。要是再對我國歷史朝代不知,那就完全是走馬觀花,收效甚微了。

所以作為一名旅游愛好者,不僅要有豐富的地理、地質知識,而且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一定程度的藝術修養。我深感知識的貧泛,就好比貧瘠的黃土地。需要系統地學習和補課。

龍門石窟現在是世界級自然和文化遺產,是我國不多見的、為數僅只有幾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者合一的風景區。

游罷龍門已經將近4點。從地圖上看到嵩山有一條便道,我曾經走過,記得要進入山區。為了趕路,決定還是走這條路。現在一般的山區,只要不是盤山路,我還是敢開的。

快到少林寺時,山區公路正在修路,不太好走,等修好後,將成為連接二處風景區的捷徑。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