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恆山、懸空寺—大同(三)

作者: 往往

導讀五台山—恆山、懸空寺—大同(三)——五台山(顯通寺) 從菩薩頂沿路向下就來到著名古剎顯通寺。這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院落寬敞、建築獨特的古剎,是名揚四海、蜚聲中外、歷史悠久的大寺。它占地4.37萬平方米,現有房屋400余間,其中殿堂65間,是五台山最早、最古、最大的一座寺院,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古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 ...

五台山—恆山、懸空寺—大同(三)——五台山(顯通寺)

從菩薩頂沿路向下就來到著名古剎顯通寺。這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院落寬敞、建築獨特的古剎,是名揚四海、蜚聲中外、歷史悠久的大寺。它占地4.37萬平方米,現有房屋400余間,其中殿堂65間,是五台山最早、最古、最大的一座寺院,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古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派大臣蔡情、秦景等十幾人赴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得到佛經、佛像,並巧遇正在當地宣傳佛教的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立即邀請他來中國講經授法。他倆應邀與蔡、秦等人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涉萬水千山,於永平十年(67)十二月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68),漢明帝按照天竺佛教傳統樣式,建造了一座僧院以供二僧居住。為紀念白馬馱經輸像之功,因名白馬寺(現洛陽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68),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清涼山,即現在的五台山。以慧眼觀清涼山乃文殊菩薩的住處,又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環境清幽,加之五台山山勢奇偉,氣像不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佛修行處)相似,遂計劃在此建寺。但當時的五台山為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奏知漢明帝後,漢明帝命他二人與諸道士賽法,約定焚經,以辨別真偽。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烈火不燒”,他二人獲取建寺的權利。寺院落成後,取名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的全名為“大孚靈鷲寺”,就是如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之一,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後經不斷擴建,到明朝改為大顯通寺。現在的建築均為明、清重修和重建。

聽導游講,這個寺有三無、兩奇、一寶,三無是:有殿無佛,有碑無字,有殿無梁;二奇是鐘樓在門口,大門斜著開。一寶就是銅殿。

當你進入顯通寺寺前,首先要穿過一座下層為石券洞、上層為木構建築的高大鐘樓。這就是兩奇中的一奇,鐘樓設在大門口。五台山的塔院寺和顯通寺在唐代原是一個寺院,寺名叫做“大華嚴寺”。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大華嚴寺分成二座寺院:塔院寺和顯通寺。鐘樓就在分寺的時候給隔在門口了,而且大門也是斜的,為之歪門邪道,此為二奇。在鐘樓內梁上懸有銅鐘一口,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銅鐘,叫幽冥鐘,系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鑄:鐘高8尺,最大外徑5尺,厚3寸,重達萬斤(實際重9999.5斤) ,解放前,鐘聲晝夜不停,所以又叫長鳴鐘。有威望的和尚圓寂後,人們將他的名字寫在紙上貼在鐘上,與鐘共存,故此鐘也叫長命鐘。鐘樓石洞拱門額上,刻著“震悟大干”四字。它的解釋應是:用鐘聲震悟大干世界的芸芸眾生,不僅使他們從迷夢中覺醒,而且使整個大干世界都震悟覺醒了。

從鐘樓下來,順石道西行,就來到了顯通寺的第二道門——此寺的山門。山門門額上掛有“大顯通寺”鎦金匾。門兩旁,各立一通石碑,碑高5.5尺,寬2.7尺,左右兩邊的碑身上各書草體“龍”“虎”二字,兩字揮灑自如,真有龍虎的形像,為雷雨居士光宅(光宅姓傅,字伯俊,雷雨居士是他的法號,明萬歷五年(1577)中進土,曾任山西巡按御史等職)所書。這種布局,傳說叫做“有龍虎把門,不用四大天王勞駕”。在五台山寺院中,除個別寺院外都建有天王殿,內有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的職責是保護寺院。因此,天王殿都在寺院的前面。在分寺時由於天王殿在前面劃給塔院寺,所以顯通寺就無天王殿了。按寺院布局,顯通寺的山門和天王殿應建在今觀音殿前,但因地方狹窄,既不能造山門,也無法建天王殿,除非將今觀音殿改建成山門殿,內供大天王。可是也不成,傳說只要動工將觀音殿改成山門殿,就會發生火災。故此,才將寺院的山門移到現在這個地方。所以用龍虎把門,也起到保護寺院的作用。這就是三無中的一無,所謂有殿無佛。

山門左側有一高層建築,磚壁上留著層層通氣窗口,造型篤實而壯觀,這是顯通寺過去的糧倉。在解放前,有“顯通寺關閉山門三年也餓不著”的說法;如果以200人計算,每人每年需500斤,糧倉內至少存放有30萬斤糧食,真是可觀的大糧倉。可見當時五台山寺廟的規模有多大了。1987年起,此糧倉改名叫做“五台山佛教文物陳列室”。1990年又改稱“佛國藏珍樓”,樓內展出歷代文物。

進入寺內,寬敞的殿院裡由南向北排列著七座大殿: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藏經殿。配殿設在中軸線上的東西兩側,很有氣勢。殿宇布局和建築形制帶有宮廷建築的色彩,可謂是明清時代廟宇建築的典型。

“三無”之二為有碑無字的無字碑,跨進此寺的第二道山門,便可以看到在大文殊殿的前面左右兩座八角碑亭。每座碑亭內立有漢白玉石碑一通,石碑高二米余,寬不足一米,立於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十九日,左邊那通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筆,所以管它叫“有字碑”。相映成趣的是在“有字碑”的右邊對稱處立了一通“無字碑”。武則天曾立一“無字碑”,意思是很明白的:她自知對她的一生,眾說紛紜,碑文如何寫,確是難事,功過是非,由後世去評說。武則天是個聰明人,“無字碑”立得聰明。那麼,顯通寺裡的這通無字碑用意何在?據采訪,當地對“無字碑”流傳著多種傳說,其中之一是有關康熙皇帝的傳說:相傳康熙有兩個御前侍衛來這裡拜佛,當他倆來到無字碑這個地方時,看見兩個圓形水池,池水清澈見底,好似一雙明亮的眼睛。他倆經過水池時猛一抬頭,發現金碧輝煌的菩薩頂端坐在山頂上,恰似一條巨龍昂首高臥在那裡。牌樓是龍頭,兩根幡杆是龍角,那一百零八級石台階從牌樓延伸下來,是龍吐出來的舌頭。同時發現太陽照在兩個水池上,菩薩頂木牌樓兩側立即出現兩個圓形光環,恰似龍的眼睛。兩位大人回京後把在五台山所見到的一切,包括在顯通寺所看到的情景向康熙皇帝作了彙報。康熙認為五台山要出真龍天子,大清江山有被他人奪去的危險。為了保住江山,康熙詔書五台山顯通寺,命令將兩個水池填平,上面再立兩通石碑,這樣,龍就沒有了眼睛,一條沒有眼睛的龍是成不了什麼氣候的。顯通寺僧眾接到詔書後,沒有幾天就把兩個水池填平了,兩通石碑也立起來了,康熙御筆的碑文,沒有分鐫在兩通石碑上,而是刻在左邊那通石碑上,就這樣,顯通寺便有了這通讓人困惑的無字碑。

“三無”之三就是有殿無梁的無量殿,這是五台山一處獨特的建築,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從裡邊看只有三間磚窯,且無梁無柱,所以又稱為無梁殿。這座大殿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設計生動,二是建築技藝高超,三是結構堅固,400多年沒有修過一次,真是了不起。

其他殿也很宏大壯觀,不能一一詳述,最有特點也最輝煌的一座應屬這裡的“一寶”——銅殿。從千缽文殊殿出來,拐過殿角,就見一座大殿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銅殿。銅殿的構造形式和北京金鑾殿相仿,是一座罕見的青銅建築物。銅殿監制於荊州,萬歷三十三年(1605)春運回五台山。安置在現今這個地方。這座銅殿是按照萬歷皇帝的意圖建造的,是一座為祝願他母親李娘娘萬壽無疆的銅殿。在建造過程中,處處取個“萬”字,以圖吉利。鑄造此殿的銅來自全國一萬家,共用銅十萬斤,因此限制了這座銅殿的規模。銅殿寬4.7米,深4.5米,高8.3米。人稱“顯通,顯通,十萬銅”,即指銅殿而言。這是一座貨真價實的銅殿,也是國內保存最好的一座銅殿。相傳,銅殿的銅是妙峰祖師從全國一萬家化緣化來的。銅殿的建造者也是妙峰祖師。妙峰祖師,山西平陽(今臨汾)人,12歲出家。他曾鑄過3座銅殿,另兩座一在峨眉山,一在寶華山(今江蘇省句容縣北)。顯通寺這座銅殷頗得萬歷皇帝的贊賞,銅殿雕花鏤空,飛暈四起,夔護螭蟠,光輝奪目,堪稱絕觀。上層四面各有6扇門,下層四面各有8扇門,均鑄有花卉人物、飛禽走獸。其中有二龍戲珠、魚躍龍門、丹鳳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蓮下松鶴、老鼠盜葡萄、獅子滾繡球等等。這些雕刻藝術品,鑄工精巧,形像生動,是五台山雕鑄藝術中的傑作。

殿內供高約一米的銅質文殊騎像,周圍牆壁上鑄滿了銅質小佛像,數一數,不多也不少,正好是一萬尊,也取一個“萬”字。意在祝李娘娘萬壽無疆:毫不誇張地說,這座銅殿的鑄造藝術是空前的,其價值是無法評估的:那優美的造型,完整的結構,巧妙的布局,偉大的氣魄,豐富多彩的圖案,都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水平和智慧。殿內的景泰藍供器,均為康熙皇帝朝山時所賜。

銅殿前置有五座銅塔,以五方排列,有兩種說法,其一,這五座銅塔是隱合五台之數,因此這五座銅塔分別叫作東台塔、南台塔、西台塔、北台塔、中台塔。其二,這五座銅塔代表五個方位,即五方:東、南、西、北、中央。每座銅塔上分別鑄有五個方位的佛,他們是:東方阿閩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據“五智五身”之說,這五座銅塔分別叫作:大圓鏡智塔(東台塔)、平等性智塔(南台塔)、妙觀察智塔(西台塔)、成所作智塔(北台塔)、法界體性智塔(中台塔)。五座銅塔,有兩座鑄於明代,有三座鑄於清代。明代的兩座銅塔是貨真價實的銅塔,鑄於清代的三座銅塔是包銅塔。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鑄的兩座銅塔(東台塔和西台塔),次年完工,由本寺僧人勝活和尚建造,至今保存完好。這兩座銅塔直徑約二尺,高兩丈余,自踵至頂十三層,每層各八面,均鑄有佛像,小巧玲瓏,無比精致,作為17世紀我國鑄造藝術的代表作來看,它們的確無比精美。清朝鑄的三座包銅塔已毀。1992年將已毀的南台塔和中台塔按原塔形補鑄竣工。至1993年,式樣各異、造型美觀的五座銅塔又奇跡般地呈現在旅游者面前。這五座銅塔點綴在銅殿前,使這座銅殿顯得更加壯麗。

從顯通寺出來就到了塔院寺,這本是五台山最有特色的一個塔,可惜它正在維修,無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所以只能看看塔基,轉轉經筒,留待以後再去參觀了。後來我們又去了殊像寺,據說當時為了籠絡吳三桂,康熙把三公主嫁給他的兒子吳應熊,後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把吳應熊處死,三公主不能再嫁,所以在一直住在殊像寺,這裡香火很旺,東南角的般若泉也是非常有名的,被譽為五台聖水。康熙來五台山時,非聖水不飲,據檢測,水質的確很好。康熙當年品茶的亭子現已成為古跡。

一個上午,四個廟宇走下來,真是很累。暫且回旅店休息,下午再做打算。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