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記憶

作者: Chumei

導讀老家在吳地,離開蘇州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因了這便利,常常來往於蘇州。可是也因為這樣,每次都匆忙往返,總想把細細品玩的機會留到下一次。所以如今仔細想來,我所知道的蘇州不過只是一些記憶的片斷。第一次到蘇州,是跟著母親到蘇州的大媽媽家去。大媽媽當時住在一幢老宅裡,從火車站乘二、三站路到飲馬橋下,拐進窄窄的小巷子,踩著青石子路,踢踏踢踏走� ...

老家在吳地,離開蘇州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因了這便利,常常來往於蘇州。可是也因為這樣,每次都匆忙往返,總想把細細品玩的機會留到下一次。所以如今仔細想來,我所知道的蘇州不過只是一些記憶的片斷。第一次到蘇州,是跟著母親到蘇州的大媽媽家去。大媽媽當時住在一幢老宅裡,從火車站乘二、三站路到飲馬橋下,拐進窄窄的小巷子,踩著青石子路,踢踏踢踏走到最深處,就到了。推開木門,邁過門檻,穿過天井,沿著走廊走到盡頭就是廳。推開廳的後窗,就是白色的院牆,後窗與院牆之間這塊窄窄的地方,種了一顆芭蕉。這裡是我消磨時光最多的地方。常常翻後窗出去,站在芭蕉樹下,呆呆地看著兩個屋檐之間那線窄窄的天。或是在下雨天,蹲在後窗邊的椅子上,探出頭去,聽屋檐的雨打在芭蕉葉上或滴在石板上發出的聲音。或是去二樓的婆婆家,推開暗紅色的雕花木窗格,伸手去摸院牆屋檐上的青瓦,或者拽芭蕉樹高高伸展的葉子。遠處就是一片望不斷的粉牆黛瓦。

可是十幾年後的今天,時代變遷,曾經以為離開這樣的日子越來越遠的時候,偶然地又重拾了這段模糊的記憶。那是在木瀆的榜眼府,看到馮桂芬紀念館的後窗外,仿佛記憶的膠片又倒退了十幾年一樣,同樣的青瓦,同樣的芭蕉樹,只是沒有雨聲,只有午後靜靜的陽光。

榜眼府後面是一個小園林,雖說小,卻也匠心十足。在方寸之地,錯落有致地置了假山,亭子,水榭,梅和竹,儼然濃縮了江南的山水之美。許是附近的蘇州已有了太多的園林,木瀆園林游客不多,你盡可享受它的安靜。你可以挑一個飄著細雨的日子,或者一個平常的午後,篤定地在空無一人的園子裡慢慢走,耳邊只有自己輕輕的腳步聲。在這時的園子裡行走,好像很輕易地就穿過時光隧道,回到一兩百年前,主人的一大家人在這安靜地住著,遠離官場,閑散自在。

沿著小徑信步走到小水池邊,夏末秋初的季節,花兒已經零落了,只有最後的一朵白荷花寂寥地開著,它的身邊,蓮蓬靜靜地站在那兒。蓮葉間的魚兒活潑地游走。突然想起采蓮的景像,少女們坐在腰圓的木盆裡,以手作槳,在荷塘裡穿梭采摘。《西洲曲》裡寫得就是此景:

采蓮南塘秋,

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

蓮子清如水。

采蓮倒是不常見,可是街上常有婦人挑著蓮蓬來叫賣。把蓮子叢蓮蓬裡剝出來,撕去表皮,就是清香的蓮肉,夾雜著蓮心的淡淡苦味。記得小時候和婆婆一起剝蓮子時,她常常小心剝開蓮肉的最中央,將綠色的蓮心細心取出,曬干後放在茶葉罐裡。她說這叫蓮心茶,可以清熱去火。

在木瀆,像榜眼府這樣的宅子和園子還有好幾處,比如說古松園。據說它的得名就來自於園中有一顆五百多年的羅漢松。坐在這棵樹下,聽著微風掠過樹枝的沙沙聲,看著它蒼老的樹干,想到,幾百年來,樹下的人來來往往,如果把每個人的人生加起來,那麼這棵樹曾見證了多少故事呢?

倒是在嚴家花園裡,因為在拍戲,處處堆著雜物,劇組的人雜沓來往。園子也被帷布分割得七零八落,逛了一會便索然無味地退出來了。

從嚴家花園出來,門口就是香溪河,河上跨著一座座小橋。眼前的永安橋就是座千年古橋,綠色的藤蔓掛滿了橋身,幾乎要把小橋掩住了。站在古橋上,仿佛突然回到了唐朝,詩人杜荀鶴看到小橋流水,寫道:

君到姑蘇見,

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

水巷小橋多。

其實,這樣的水鄉生活離開我們並不遠。在胥江上,有人在河邊的後窗伸出水桶,打滿了水,再緩緩地收回了繩取回水桶;有婦人拿了盆,沿屋後的台階下到河邊,在河水裡洗衣;一群老人也坐在河邊的柳蔭下,一邊看河上的小船捉魚,一邊聊著天。

木瀆還有一座特別的橋就是廊橋,木制而有頂棚。廊橋夾在兩座民居之間,找起來並不那麼容易。走在小巷裡,中午陽光灑在青石板上,大黃狗懶洋洋地趴在角落裡,偶爾聽見人家飯桌邊飄來糯軟的吳語。邊尋邊問,這才看到了廊橋。陽光透過橋上的木柵欄在橋面上投下長長短短的陰影,這一刻,幻想自己能變成小精靈可以在琴鍵般的影子上跳躍起舞。站在廊橋上,看見一扇臨河的窗後有女人走動的身影。不知很久以前是否曾經有這樣一位女子,蓮步款款,聽小雨滴在青瓦,看月光灑在窗前,就生出許多心事,站在窗口,怔怔地看著窗下河上往來的船人……

當然有關蘇州的記憶裡還少不了雞頭米了。雞頭米就是芡實,它是一種水生植物,寬大的葉子上長滿了刺,紫色的小花謝了之後,結的果很像小雞的頭,故得此名。剝開青色長滿刺的硬殼,裡面包著的就是珠玉般的雞頭米。蘇州人做的雞頭米湯,白色的雞頭米,淡黃的白果,加上些個糯米小圓子,再灑上些桂花,有一種清香而淡致的味道,也許這才是和江南恬淡生活最相稱的味道。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