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六朝古剎——普照寺

作者: songsen

導讀六朝古剎——普照寺(一) “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 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清•奚林 一首小詩,寥寥幾筆,就將“普照禪林”勾畫出來。 普照寺是泰山之陽保存比較完整的佛教寺院,稱它為“六朝古剎”是因為寺院中有“六朝古松”的緣故。 據《泰山述記》記載:“普照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年間奉敕重建,額曰普照禪林。” 普照寺坐落在� ...

六朝古剎——普照寺(一)

“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

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清•奚林

一首小詩,寥寥幾筆,就將“普照禪林”勾畫出來。

普照寺是泰山之陽保存比較完整的佛教寺院,稱它為“六朝古剎”是因為寺院中有“六朝古松”的緣故。

據《泰山述記》記載:“普照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年間奉敕重建,額曰普照禪林。”

普照寺坐落在泰山南麓凌漢峰前,蒼松翠柏掩映之中的寺院顯得十分的幽深寧靜。

別看它的位置不是那麼顯要,它卻十分符合超脫、淡泊、清靜幽遠的佛家追求。

別看它占地面積不大,它的建築內容卻十分齊全,在緊湊的院落內,依照地勢合理布局,門殿樓亭,房堂廊園樣樣俱全,寺依山而建,逐步升高,院因地治宜,注重實效。寺院建築與周圍環境相互融洽,十分得體。

普照寺是一個四進式院落,現在它基本上保持著清代的建築形式,整個寺院以一山門、二山門、大雄寶殿、篩月亭、藏經樓為中軸線,左右僧房相配。

踏進山門,是寬敞的鐘鼓院,院內兩側高聳的鐘鼓樓會把你帶入“晨鐘暮鼓”的興盛時代。

院內的碑牆上鑲嵌著《講書堂》、《投書澗》等碑刻。

大雄寶殿是普照寺的正殿,殿前兩株古松蒼勁挺拔、左右相伴,中間鐵香爐內終日香煙燎繞。

殿內中央的佛像是佛祖釋迦牟尼,它莊嚴慈祥、金身耀目,給人以佛光普照的神奇效果。

由大殿兩側,逐步升級而上,高台正中的石柱方亭叫“篩月亭”。亭東方池內形狀奇特的“六朝松”如一張綠色的大網罩住天空,每當晴空月夜,點點銀光撒落地面,讓人充分領略“古松篩月”的詩情畫意。1961年郭沫若先生到此游覽,當即賦詩一首:

“六朝遺植尚幢幢,一品大夫應屬公。

吐出虯龍思後土,招來鸞鳳訴蒼穹。

四山有石泉聲絕,萬裡無雲日照融。

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長願頌東風。”

“篩月亭”下的石桌、石凳設置的十分巧妙,它即可以供游人休息賞光,又能讓你聽賞美妙的五音石曲,因此,石桌被稱為“五音石”。

亭子石柱的四面刻有四副耐人尋味的楹聯:

東面:高築兩椽先得月,

不安四壁怕遮山。——清•王清黎

南面:引泉種竹三開逕,

援釋歸儒近五賢。——清•徐宗平

西面:曲徑通幽宜種竹,

空亭月朗正當樓。——清•東野崇階

北面:收拾嵐光歸四照,

招邀明月得三分。—— 清•沈毓寅

“藏經樓”是普照寺內最高大的建築,它和樓前的“篩月亭”、“六朝松”形成了一組有機結合、十分完美的小景區。

這棵“一品大夫”松是僧人理修和師傅共同種植的,他經常以松為伴,酷習經文,他的一首詩這樣寫道:“僧栽松,松蔭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門,論弟兄。”

是古寺,必有高僧,明代的滿空禪師和清代的元玉就是普照寺有名的住持高僧,我們現在看到的普照寺風貌與這倆位高僧的功績是分不開的。

在藏經閣西面菊林院的正房內塑有滿空禪師的坐像。滿空,高麗人,也就是現在的朝鮮。明代永樂19年,渡過鴨綠江來到中國,公元1428年滿空率弟子“鼎建佛殿、山門、僧堂,伽藍煥然一新,寓內莊嚴、紺像金碧交輝”。當時的普照寺,“僧徒弟子及湖海禪衲依法者,何止數千也。”

這塊“重開山門”碑就記載了當年滿空禪師重建普照寺的功績。做為一代禪師,在他20年的住持生涯中,為朝鮮翻譯了大量的佛經,為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他自己卻永遠地留在了中國。

元玉,別號石堂老人,廣陵崇川人。1670年元玉在普照寺開堂說法,“荒者修,廢者舉,”使普照寺“居然為泰山第一名剎”。元玉在普照寺住持二十多年,是一位有影響的高僧和學者,它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佛養心,以儒治性,歸釋不可背儒。

元玉在普照寺東面的荷花蕩,歷時八年修建石堂,與文人名士交游著書,並在附近的山石上題景12處,處處見文采。

元玉一生寫過大量著作,其中《石堂集》、《石堂近稿》、《菊詠百八首》、《金台隨筆》等廣泛流傳於世。這位以“松竹”為知己的詩人,一生好學,通讀千卷,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的寬廣胸懷和高尚思想境界:

松曰好青,竹曰好綠,

天吾一瓦,地吾一磚。

——清•元玉

普照寺是一處非常有特色建築群,它的建築形式是既遵循了傳統寺廟建築的規則,又加以靈活變化,沿中軸線一帶的建築充滿了嚴謹的宗教神秘色彩,而東西院落的建築、園林構成則體現出豐富的生活氣息和情調,整個建築群把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兩種追求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整合為一。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