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流水帳之八)古格到霍爾:感受神山聖湖

作者: wdu

導讀古格到霍爾:感受神山聖湖一、日出古格 雖然有月光,天色還是很黑。汽車在土林的道路上蜿蜒而行。不遠處的前方也有兩對車燈,顯然是去往同一個地方的-除了古格遺址之外,沒有什麼地方值得大家這麼早起。一路上也看不見什麼風景,連道路是怎麼樣的也沒有感覺。天色也沒有要亮起來的意思。不知道走了多遠,借著月光,看到側面有一堵很高的山丘。估計這就是古格 ...

古格到霍爾:感受神山聖湖一、日出古格

雖然有月光,天色還是很黑。汽車在土林的道路上蜿蜒而行。不遠處的前方也有兩對車燈,顯然是去往同一個地方的-除了古格遺址之外,沒有什麼地方值得大家這麼早起。一路上也看不見什麼風景,連道路是怎麼樣的也沒有感覺。天色也沒有要亮起來的意思。不知道走了多遠,借著月光,看到側面有一堵很高的山丘。估計這就是古格遺址吧。

果然,汽車圍著山丘繞了一下,就到了古格的正面。眼睛已經適應了夜色,從而可以看清楚眼前高高的遺址,以及下面的洞窟、上面的宮殿。古格遺址的右邊就是土林,一輪月亮就在土林上方不遠的地方,快要落下去。遺址的左邊是一個平台,上面是一座佛塔的遺跡。遺址對面,隔著一個干涸了的河谷,則是更加雄偉的、大山一樣的土林。在河谷和遺址之間,隔著一道土溝,是另一個平台。在那個平台上面,我見到了兩部熟悉的越野車,和那個熟悉的“炮筒”,看來剛才在我們前面趕往這裡的是那個援藏干部。我們前一天碰巧住在同一家招待所,而且又有一次愉快的交談。

我也提著三角架和照相機,往遺址對面走去。因為隔著土溝,不能走太遠,就在土溝邊緣的一個高台上停下,支好三角架,裝上照相機,等待傳說中的古格日出。

等待的時間是最無聊的,何況周圍很暗,沒什麼風景可看。但阿裡高原的風可一點也不無聊,站了沒有多久,就手腳冰涼了。我只得把帶著手套的雙手伸進懷裡取暖,還不得不在這高原之上來回快步地走著,活動麻木的雙腳。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月亮離土林也越來越近,終於被土林擋住,見不到蹤影。而周圍的一切並沒有因為月亮西沉而更黑暗,恰恰相反,天色越來越亮了。往東邊的河谷望過去,遠方的地平線開始發白。繼而地平線上面的天空逐漸染上透著橙黃的淺藍的色調。原來黑黑的土林也逐漸轉為灰色和黃色。我趕緊回頭,調節好照相機的參數,注視著眼前的古格遺址。遺址也越來越清晰,不再是一團黑,顏色逐漸區分開來:主體是土黃色的,下面的洞窟還是黑色;那些宮殿和寺廟建築則顯出牆體的紅色和白色。

突然的,遺址的頂端出現一線金黃!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到了古格遺址。我趕緊按下快門。而天色也迅速明亮起來。就在我不斷調節光圈,不斷按動快門的時候,暖暖的陽光一點一點地覆蓋下來,如果沒有那些建築和牆體的陰影,你一定會覺得這陽光是上天賜予古格的金色袈裟。回頭看去,對面的土林也亮了起來,也是暖暖的金黃色。土林的褶皺所投下的陰影也隨著太陽的升起逐漸變短。

在古格的陰影還沒有完全被陽光溫暖的時候,我們走進遺址下面的一個小院,見到了著名的古格遺址的看護人。買好票後,我們走進那座小小的木門,走進幾百年前的古格藝術殿堂。

二、接觸古格王國

看門人帶著我們往半山腰的寺廟走去。我又有在皮央的那種吃力的感覺了。只見到看門人諾大年紀,依然步履穩健,而我卻幾乎是一步一喘。起初還能跟上去,得以不誤聽取講解。其實講解很簡單,而且有口音,不是太懂。我對古格的了解更多地來自於我從西藏回來以後購買地書籍、畫冊與回憶的結合。讓我感興趣的是每到一處佛堂,看門的老人都要把供在台上的水杯裡的水一一倒掉,仔細地把杯子擦干淨,在倒上帶上來地清水。後來不記得在哪裡見到的文章說,傳說佛祖告訴藏民,西藏最純淨的是水,就用水來供奉他好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根據。但不管怎樣,在皮央和古格,我真正感受到了藏民心中那份信仰的虔誠。

從一個廟堂出來,看門人往下望了望,說“又有人來了,今天人真多”。然後就向我們告辭,讓我們自己上去,他要去接待下面的游客了。我們往下看去,果真多了三四部越野車。算起來也不過20人,而這也算“人真多”,可見到古格的游客的確很少。我們真的希望阿裡和古格能夠保持這一份蒼涼,不要讓游客太容易進來。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這裡的一切,特別是那些珍貴的壁畫。

看門人走後,我們一行就往山頂爬去。越往上越陡,到了半山腰,就只有一個洞口:這就是上山的唯一通道,可見當年古格王國是何等的險要啊!在山洞中穿行越發艱難,幾乎每鑽出一個洞口,就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拼命喘上好幾口粗氣。在最後一個長長的洞裡,甚至都等不到鑽出來,靠著洞壁就喘上了。

終於站在古格遺址的頂部了。首先看到一個殿堂,我懷疑這是後來的人們翻修過的,因為和上面其他的建築比起來,它顯得特別鮮亮。走過一段很窄很窄的懸崖-這懸崖也就是在干旱的阿裡才能保存到現在,就到了古格王宮的核心區。基本上只剩下一些牆壁,在土牆上有標牌,寫著這些建築當初的用途。我不由得佩服考古工作者的想像力。因為古格的歷史一直是一個謎團,而我們的考古工作者竟然能夠分辨出這些房間的不同功能,真是難得了。

站在古格遺址的頂端放眼四望,剛才月亮落下去的那個土林已經在腳下,迎著陽光,就是那無邊無際的土林,和土林中寬闊的河谷。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第一次看到古格遺址照片的時候,當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這樣近距離地接觸這一壯觀的文化遺產。一切真的就像夢中一樣啊……我不由得對自己說:“古格和札達,我一定會再來的,只為了證明這一切是真實的,而不是夢境”。

三、札達到巴爾:告別土林

從古格遺址回到札達,吃過午飯,我們就繼續向前,向神山聖湖進發。

車從另外一條路再次進入了土林深處。兩邊都是高高的土山,但明顯沒有來時那條路兩邊的土林那麼齊整。這裡更多的是荒涼,稀稀拉拉長著的一些灌木不僅顯不出生氣,反而更顯出西域的蒼茫。路上的一個地方有一群藏民在修路。看見我們過來,趕緊讓到路邊,還不住地招呼著“扎西得勒”,我們又一次感受到藏族同胞地熱情淳樸。再往前,將要走出土林組成的山谷的時候,路邊見到的土林開始出奇了。有幾個細細薄薄的土柱,居然就這麼立著而不倒,由此可見阿裡的氣候是怎樣的干燥。到我們爬上一座土山,即將告別土林的時候,回過頭來,我再次見到了氣勢磅礡的土林的全貌。與進入土林所不同的是,這裡就在近處還有一座巍峨的土山,一副頂天立地的感覺。土林,不愧為大自然的傑作!

離開了土林,汽車就在高山上曲折而行。前面不遠有一輛軍用卡車在艱難前行。可以清楚地看到卡車上裝著蔬菜。藏族司機告訴我們,那車是從札達出來,往巴爾兵站去的。後來看到一些老西藏的文章,才知道札達因為地勢低,又是土林地區,擁有阿裡地區難得的一個農場,擔負著大片地區的蔬菜供應。阿裡的日光之猛烈是出了名的,那輛卡車上面的蔬菜不知要凍壞多少、曬壞多少。在這邊陲重地,給養的供應成本實在高得驚人。

離開土林之後的高山色彩特別豐富。如果說在藏北所見到的彩色的山還是淡淡的話,這裡的山的顏色就特別鮮明了。後來也看到很多地方提到這一段的群山,提到那些鮮明的色彩。但我還是覺得藏北的山更美,那裡的色彩是自然過渡的,山體是圓渾的,似乎更符合傳統文化的審美觀點,內斂,卻又掩藏不住內在的美。

從高山上繞出來,眼前再次出現了一片廣闊的高原平地,就在山下。在平地的中央,橫亙著一條細細的道路,那就是我們從阿裡出來70公裡處離開的新藏公路。而路邊一個院落,就是這條線上著名的巴爾兵站。看起來很近得樣子,但繞來繞去的下山的道路仿佛沒有盡頭,而我們的藏族司機在下山的時候也特別的小心。終於來到山下,眼前出現了無數車轍,都衝向前方的新藏公路。大概所有的司機回到平地,都感到格外的自由吧。於是我們的車也找了一條車輪軋出的路線,撒開了奔過去。

四、神山聖湖

這一段的公路已經翻修過,阿裡南線不再是傳說中的那麼凶險了。我們的車走得很快,過了門土以後,在左邊一排土山得後面,岡底斯山的雪峰時不時地露了出來。等繞過這段土山,神聖的岡仁波齊就出現在眼前了。

汽車在高原草場上快速前行。岡仁波齊越來越近。因為我們不想在十月中旬這樣的寒天裡轉山,也就不打算去塔欽。而是在被稱為“鬼湖”的拉昂錯附近的路邊把車停下,拍了幾張岡仁波齊的近距離照片。岡仁波齊不是岡底斯山的最高峰,但由於其佛教、苯教、印度教三教神山的地位,人們一直將其作為岡底斯山的主峰。我們到達的時候萬裡無雲,太陽從西南照過來,照著迎面的岡仁波齊的積雪,顯得特別的潔白。在這個角度,那著名的天然形成的佛教“萬”字形山體顯得特別清晰而神聖。

右邊的拉昂錯此時特別寧靜,那一片藍綠色顯得安詳而聖潔,與“鬼湖”的名聲相去甚遠。瑪旁雍錯還看不到,但喜馬拉雅山的納木那尼峰已經清晰可見。

到達霍爾的時候,太陽已經很低了。我們直奔瑪旁雍錯的岸邊,欣賞瑪旁雍錯的日落。湖邊是我們在藏北見過的棕紅色的草灘。這時候我們終於又見到了雲彩-進入羌塘以後的一路,我們都看不見一絲白雲。在夕陽之下,雲彩顯得暖洋洋的。不知道為什麼,傍晚的瑪旁雍錯刮起了大風,湖水拍打著湖岸,發出很大的水聲,和傳說中的寧靜全然不同。只有納木那尼峰,還是那麼安詳的呆在湖的對岸,七千多米的海拔,在這裡一點都顯不出高度,加上平緩的山脊,果然像以為靜謐的女神。而在湖的右邊,岡仁波齊在群山中露出半個身軀,讓人想起佛陀威嚴而又慈祥的微笑……


精選遊記: 阿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