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之行——無情的風

作者: sjin

導讀若說起這一回去長白山沒有看到天池的原因,那麼就該怪山上那無情的風了;若要提到長白山上的風,就不能不讓我回憶起位於半山腰的“黑風口”。上山沒多久,就走到了一處叫做“黑風口”的地方,是兩山的交界處的一個縫隙,因此在這裡非常容易形成較大的從山南側吹向北側的氣流,形成巨大的風。雖然我不知道這樣的大風氣候在一年當中會有多少天,也不知道風在哪� ...

若說起這一回去長白山沒有看到天池的原因,那麼就該怪山上那無情的風了;若要提到長白山上的風,就不能不讓我回憶起位於半山腰的“黑風口”。上山沒多久,就走到了一處叫做“黑風口”的地方,是兩山的交界處的一個縫隙,因此在這裡非常容易形成較大的從山南側吹向北側的氣流,形成巨大的風。雖然我不知道這樣的大風氣候在一年當中會有多少天,也不知道風在哪個季節盛行,可單單從“黑風口”能因此得名而判斷出,這裡的風是有名了的,而冠以“黑”字來形容,足已顯出那風刮起的恐怖狀。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大概是不會想像出山坳口寫的“黑風口”三字給我們的提示有多麼重要。走到山口處,明顯能查覺得到極大的氣流順著山坡向北衝來,刮得我們這些本還玩得樂淘淘的人們一陣目眩。但報著“即來之、則直前”的信念,還是對那風的威力置之不理。經過黑風口後,越向山上走,會發現彎彎曲曲的山路越是干干淨淨,只有一層薄薄的雪沫兒在路面上滾過,這與我想像中的漫山被白雪覆蓋的景像迥然不同了。後來才悟出,就是因有了那風,而沒有給雪得以在路面上、山坡上停留的機會。落下一點,吹散一點,雪只能無助地去尋找其它可以安身的避風港,而在被風掠過之處,剩下的只有冷。

在風最大的一處彎路上,我們被吹得東倒西歪、寸步難行。即使是伴在我身邊的朋友同我說話,都是要扯了嗓子喊出,才能讓聲音不至被急風那麼快地“刮走”。由於山勢陡峭,盤山公路都是順著山脊修的,公路兩側自然是陡峭的山坡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一行幾人會手挽手並行,有時也會借助公路邊的隔離樁做可攀之物,共同抵御風的襲擊。

風,無情地吹散著山體上已留有不多的雪,時不時地連山坳裡藏起的小堆雪沫兒也要毫不留情地卷走。從山體的一側順著那坡度上爬,橫穿過公路,又急急地向山體另一側滑下。遠遠望去,那風帶動的雪沫兒流動的景像如同滾滾流過的江河水,又像是仙山上騰騰的雲霧。若不是自己因風而使站立太困難,那麼我定要駐足擺張八仙桌來,邀執友同歌,品一杯美酒……

路是順著山勢修的,於是也就不愧那“山路十八彎”的比喻。在蜿蜒曲折的路上走了沒多久,便搞不清楚自己面對是何方了,只能從風向的轉變來判斷自己行路的大致走向。風剛才還是迎面吹來的,於是頂風而行、身體前傾、低頭奮進、舉步為艱;可是當剛剛轉過一個路彎兒時,風又從後背推搡過來,這樣的感覺倒也不錯,我完全可以將計就計地挺胸昂頭,闊步前行。

走過了一彎又一彎後,也小小地總結出了些行在風路上的經驗,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步幅與步速,不要被迫讓風“傳授”給你“前僕後繼”的功夫就行了。

越接近山頂,風速越大,能見度也越低了。經再三考慮,還是准備放棄去看天池的計劃而向山下撤退。回頭路經“黑風口”又一次細細琢磨了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的獨特的氣候,不禁要為人們給此地起該名而贊嘆,因為的確在“黑風口”以下就沒有什麼吹起的大風了,整個山好像又恢復了那份寧靜與安詳。

據說,長白山的黑風口是以“急風”的特點而出了名的,曾測量到的最大的風速達到過13級,而我們這次登山所遇到的風最多也不過是8級左右,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因了這風,而讓我們沒有觀賞到長白天池的美景,雖然有些遺憾,但這一回能嘗到這急風的考驗,也算是不負有心人了。


精選遊記: 長白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