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裡揚帆話今昔

作者: LEXUS

導讀"七裡揚帆"是古"嚴陵八景"、今"新安十景"之一,是建德市最具詩情畫意的景觀。 關於"七裡揚帆"的來歷,首先得從"七裡瀧"說起。宋《嚴州圖經》記載:"七裡瀧在城東四十裡山峽之中,諺雲:有風七裡,無風七十裡,因此名之。"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文字記載。從圖上看,七裡瀧起於嚴州城(今建德市梅城鎮)烏石灘,止於嚴子陵釣台。在古代,"瀧"是"急流"、"急水"的意� ...

"七裡揚帆"是古"嚴陵八景"、今"新安十景"之一,是建德市最具詩情畫意的景觀。

關於"七裡揚帆"的來歷,首先得從"七裡瀧"說起。宋《嚴州圖經》記載:"七裡瀧在城東四十裡山峽之中,諺雲:有風七裡,無風七十裡,因此名之。"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文字記載。從圖上看,七裡瀧起於嚴州城(今建德市梅城鎮)烏石灘,止於嚴子陵釣台。在古代,"瀧"是"急流"、"急水"的意思,故烏石灘又稱之為目瀧口,嚴子陵釣台為下瀧口。當然,"七裡"是虛指,泛指路程遙遠。事實上,上、下瀧口之間實際距離為23公裡,因兩山夾峙,江面陡窄,為急流險灘。

七裡瀧是千裡崗山脈和龍門山脈夾峙而形成的峽谷。在古代,嚴州為浙西、皖南、贛東必經的主要商埠之一,它向東順江而下可達杭州,向西逆江而上可至徽州,向南可到婺州(今金華)、衢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以水上交通為主的時代,舟楫下行,靠水流即可,而舟楫上行,則全憑風力。由於七裡瀧灘多流急,河道彎曲,舟楫上行十分艱難。苦無風可借,則需纖夫挽纖才行。元朝詩人鮮於樞曾寫道:"驚流激長灘,百折怒未已。篙師與水爭,退尺才進咫。技窮解衣下,力排乃過止。維時春冬交,冰雪寒墮指。我時臥舟中,起視顙有此。"可見,舟楫上行七裡瀧之艱險。

"七裡揚帆"之名,源於"有風七裡,無風七十裡"之諺語。諺語的正確理解是:舟楫從下瀧口上行,需等候東風。東風起,船借風力,"七裡"長灘,嚼息可過;倘是無風可借,靠人力牽挽,則費時費力十倍於順風。換句話說:有風時,這段狹長的路程仿佛只有7裡路程一般,瞬息可過;而無風時,這段峽谷變得十分冗長,仿佛有70裡路程……因此,當東風一起,這裡千帆競發,艄公號子,響徹雲天。唐代詩人方干在描繪"七裡揚帆"時,用"一瞬即七裡,箭馳猶是難。檣邊起嵐翠,枕底失風湍"來形容,就是明證。

"七裡揚帆"之所以成為"嚴陵八景"之一。與七裡瀧兩岸"錦峰繡嶺"的自然風光是密不可分的。民國《建德縣志》載:"兩山夾峙,一江如帶,中流鼓棹,帆飛若駛,兼以江水澄清,錦鱗游泳,時有漁歌矣乃,山谷相應。"試想:青山、綠水、白帆、漁歌,再加上藍天、白雲,共同構成了一幅多麼壯美的江山行舟圖啊!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借此景抒情,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景以文顯,文以景傳,"七裡揚帆"名揚四海。

自富春江水電站建成後,這裡"高峽出平湖"。昔日的急流險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平靜的綠水長湖。連綿的青山似畫屏,蜿蜒的江水明如鏡,山環水繞,形成了獨特的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的風景區特色。同時,隨著機動船的普及,昔日點點的帆影亦隨之消失,在現代人眼裡,"七裡揚帆"便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

1982年,國務院批准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為全國首批4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七裡瀧以其獨特的山水景觀和豐富的人文古跡成為該景區得分最高的風景小區。之後,要求重現"七裡揚帆"景觀的呼聲愈來愈高。1999年,建德風景旅游局和建德林場聯合對七裡瀧景區進行開發,以弘場新安文化、構築生態旅游精品為宗旨,推出了"七裡揚帆"特色旅游項目。"七裡揚帆"因其"人行明鏡中,帆浮翠屏間"之妙趣而備受游人青睞,國內外游人紛至沓來,短短一年時間就使富春江七裡瀧景區成為浙江省新興的山水旅游熱點。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