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常熟

作者: 傷心小箭

導讀終於去了常熟.不通火車,的確顯得沒有去昆山那麼方便,不過為了她那麼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還是決定一游.坐汽車啊,似乎缺少點旅行的感覺,不過當進城前發現那座安安靜靜的三孔石橋吸引我而讓余竟忘了去看朋友指點的尚湖入口後,我改變了看法. 後來才知道他叫永濟橋,花崗岩的,其所在地址也蠻有韻味的---南門外下塘,遠看他是像極了杭州那座大名鼎鼎的拱宸橋了,歲月變遷的� ...

終於去了常熟.不通火車,的確顯得沒有去昆山那麼方便,不過為了她那麼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還是決定一游.坐汽車啊,似乎缺少點旅行的感覺,不過當進城前發現那座安安靜靜的三孔石橋吸引我而讓余竟忘了去看朋友指點的尚湖入口後,我改變了看法.

後來才知道他叫永濟橋,花崗岩的,其所在地址也蠻有韻味的---南門外下塘,遠看他是像極了杭州那座大名鼎鼎的拱宸橋了,歲月變遷的侵蝕已讓他老態龍鐘,橋壁又駁滿了碧油油的青苔,哦,上海朱家角的七寶不也有座這樣的橋麼?是了,江南江南.

走出汽車站,對面的是那個能和尚湖、方塔一起並列為新虞山十八景的招商城,買了張03版的地圖(常熟的地圖太不好找了,之前去蘇州時找過,未果),按圖索驥,先是到石梅廣場的.那幢翻新的兩層灰白色建築是典型的民國風格,上書--"老年大學",然,附近果有不少老人在健身,其附近的眾多大樹讓人羨慕,孰知城市建設已拔起了不少,能剩下來的已算幸運了.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窗口,了解一個城市本應從此開始,故身旁的常熟博物館自然是要去的.兩層,規模比起附近的新圖書館自是遜色了不少,兩層,三個展廳,中英文對照的說明.展品還算豐富,不過中國的地方博物館好東西的確不多,一來本身破壞嚴重,二來珍貴文物早被國博、省博甚至市博搜羅了不少.

三道石坊的仲雍墓旁松柏林立,非常大氣.我最喜歡"南國友恭"那塊牌坊上的黑色字體:"道中清權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朋友急問我意思,我也是瞎猜,仲雍同泰伯一起奔吳而讓出君位給弟弟季歷,自然應是在講他淡薄名利了,但下聯的理解似乎不能理解,夷、惠是什麼些意思呢?不解.路面石階讓人很是歡喜,不是打磨光滑的石板而是不規則的石台階,別有一番歲月的滄桑感.

言子墓這裡似乎更為熱鬧,但後面那座"南方夫子"的石坊和殘破的黃牆顯得些許欠考究,最不能容忍的確是有小販將其小攤(套圈那種)堂而皇之置之於"言子墓道"石坊之前,姑且不論其有失斯文,光想想常熟城"琴川"的別號都會心寒.有人說常熟城內古代有南北排列的河道,似古琴之七弦,故常熟別稱“琴川,但我更願意相信言偃那個美妙的故事.《論語.陽貨篇》和《吳郡志》常人是不熟悉的,但講到"殺雞焉用牛刀"時,大家都頭頭是道.那次是孔子到武城,聽到城內處處是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就笑著對言偃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意思是說治理這種小地方,用不著實施禮樂之教。言偃當即回答道:“以前我聽您老師說過,做官的學習禮樂,就會有仁義之心;老百姓學習禮樂,就容易聽指揮。禮樂之教有用啊!”言偃的回答刁難住了孔子,孔子只好敷衍說只是開個玩笑.古人有“譽人及鄉”的風習,言偃故是篤行禮樂之人,那麼他的家鄉常熟自然也是弦歌禮樂之鄉了。故言子實為常熟歷史上第一名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理應好好珍惜.

接著不得不說一下昭明太子蕭統的讀書台,看看江浙一帶有多少他的讀書台!南京,揚州,鎮江,宜興……連烏鎮都有,這位太子也真文采風流,信佛能文,其《文選》一書中選錄的是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不選經、子,也真率性,不過,唐代以詩賦取士,士子必須精通《文選》。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說。此可見該仁兄的高明,但他未及即位而卒,也讓人傷感.我們倒是信步前往,買了5塊前的門票,進月洞門後才發現後悔,園子很小,雜物堆放的也不少,太子哥的書台應是多天無人打掃,這"讀書台"也真荒涼破敗,但想想成都的杜甫草堂之奢華,心又安了.至於所謂的"焦尾泉"、"君子泉"已經枯竭,"倉聖祠"卻被挪為他用,真有點冤枉了.

下來後直轉虞山,在多方詢問並終於區分了虞山森林公園和虞山公園後,步行上山.路還不錯,小塊小塊的石子,走了好久看到了灰青色的"虞山門",說實話,有點像杭州新修的鼓樓,藍天白雲,心情頗為恬淡."維摩山莊.小香雪"即在眼前,可惜現在是個茶樓而我們又沒有過多的時間,不然真像和它一起"南覽尚湖",罷,遂續行.至一門閘,心知需買票才能上行劍門,時針此時指向13:00,恐有不及,便尋旁小路下至破山寺,雖然它寺額上書為"興福寺",但我還是願意叫它作"破山寺","破山"不光讀起來更有韻律,文化上也更有感情.相傳唐貞觀年間,有黑白二龍交勇,衝逆成溪,遂成破澗.而我們不就是衝著常建那首詩而來得嗎?"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余余鐘磬音",詩是好詩,米襄陽的字更是好字,穆大展碑刻也佳.這三絕碑遠遠勝過了寺中的其他.走時還屢屢回望門口藍色"毗尼法界"門匾下那兩個不威猛但可愛的石狻猊.

沿另側下山,見"四高僧墓",可惜大門緊閉,高僧之名不得而之了,看來回去還得補課.走不動了,因為我知道接下來要繞半個虞山去柳如是和錢謙益的墓,記得是在寶岩生態觀光園一站下的,要往回頭走了,好新的墓亭!看來是02年才立的,文保碑上綠色的字到是頭一回見到(似乎很多地方的江蘇省保都是藍色的),後面便是那掊掊黃土了,錢謙益和他的夫人們合葬,柳如是是孤零零的在一旁,墓碑上已不太清晰的"河東君墓"四個字看上去尤顯蒼涼.上個月剛好看了劉斯奮的《白門柳》,全書飄逸著命定的文化詩魂,實為佳品.柳河東雖為秦淮八艷之一,才色雙絕端的是名滿天下,但她終歸是錢謙益的後娶小妾,在錢家是沒有地位.賈寶玉在為晴雯所作的"黃土壟中,卿何薄命",正適合河東君.想想不遠的如皋的董小宛墓現狀之一塌糊塗,柳如是又是幸運的,畢竟,她還有國學大師陳寅恪為她作的《柳如是別傳》.民間流傳關於秦淮四美的書很多,李香君名於一部《桃花扇》,陳圓圓卻是那驚天動地的《圓圓曲》,董小宛還有夫君冒辟疆為其所撰的《影梅庵憶語》,而柳如是卻有自己的一部《柳河東集》,凸顯其能.野史內容就不提了,我們也不想過分去挖苦這個老頭,但不知錢謙益在做清朝的祭酒時和明朝比心情有什麼區別,我想知道的,僅此而已.

時間不允許我們去拜謁後面的翁同龢、黃公望、曾樸等墓了,回車往狀元坊而去.翁氏故居即在此也,名曰"彩衣堂",應是取二十四孝中老來子彩衣娛親之意,一看介紹,果為當時翁同龢孝養母親之所,是常熟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風格與江南一帶士大夫第相近.翁同龢這個人哪,不好說,身為同治、光緒兩朝帝師,言傳身教,尤其對光緒影響巨大.而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這些頭銜對他而言又似乎太重.清光緒三年,黃河、長江流域遭災,餓死百姓無數. 民間流傳了一幅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李鴻章是合肥人,翁同龢是常熟人,當時一個是軍機大臣,一個是戶部尚書,也弄的一時尷尬.不過翁同龢也是蠻有自知,他深知一個人改變不了清廷,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生前曾為自己寫了副挽聯:"朝聞道夕可死矣,今而後我知免夫".他在光緒和維新派人士中不斷穿針引線.光緒帝頒發“明定國是”詔後,“每事必問同龢,眷倚尤重”.為慈禧所忌。光緒帝宣布變法的第4天,便由慈禧太後下令,光緒帝下諭,以“近來辦事,多未允協”等理由,將其開缺回籍。戊戌政變後,又被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江南一帶的文人,歷史上有"經世致用"的傳統,認為有了學問,就是要解決實際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學者陸鹹說:"要經世致用,就不免對當時的政治問題、行政問題指指點點,說三道四。這就為清朝統治者所不喜,於是大興文字獄,制造無數冤獄;同時強化科舉考試,軟化知識分子的心態。這兩方面的重點地區,都在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於是,清朝全盛時期,蘇州出的狀元、進士很多,卻少有在經世致用方面有顯著成績。到清代末年,清皇朝在帝國主義侵略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喪權辱國,外患日益嚴重,政治上的腐敗越來越使有良心的人痛心疾首,"經世致用"的傳統又回到一些有思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身上,他們深思著、探求著救國的方法."應該說,翁就是這些有抱負的知識分子之一,不管其他如何,他有為了維新事業不願苟免的精神,這就夠了.

方塔園15塊錢的門票和時間不允許我們在常熟停留了,想著江陰,似乎在這一點上做的更為大氣.江陰的興國塔、江蘇學政遺址都是免票的,透過牆外看到方塔園內稀疏的游人,嘆著氣去了言子故居,墨井,後者沒看到,前者似乎還是民房,在門口稍作流連後,竟和朋友又回到了那個招商城對面的汽車站,意猶未盡的離開.

補:

後查得知"道中清權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裡,上聯是說仲雍的道德達到了清廉淡泊,不貪名位的崇高境界,因此名垂百代。下聯中的“侔”,意為相等、等同;“惠”,指春秋魯國人柳下惠,孔子說他能“降志辱身”,即能忍辱負重;“夷”,指夷逸,他不願做官,被孔子贊為賢人,孔子曾說過:“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故下聯之意是說仲雍的品行與夷逸、柳下惠一樣,既能放棄高位,又能甘受委屈,因而能名揚千秋。上下兩聯總的含意都是贊頌仲雍頌仲雍順從父意,仁慈讓國的德行。


精選遊記: 常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