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婺源(二)

作者: 凝欣

導讀大概是1988年的時候,鎮上屬於我們家自己的房子終於發還給奶奶和叔叔了,於是,他們便遠離了那個小村,遷居到婺源的紫陽鎮上。父親又帶了我回到婺源。紫陽鎮是依山而建的,整個鎮從山腳蓋到山腰,高高低低參差不齊,鎮裡那時候只有一條環鎮的馬路,也是起起伏伏,沒有多少平坦的時候。山腳下就是一條 發還的老房子在一條曲折的小巷子裡,踏著青石板的路,高一� ...

大概是1988年的時候,鎮上屬於我們家自己的房子終於發還給奶奶和叔叔了,於是,他們便遠離了那個小村,遷居到婺源的紫陽鎮上。父親又帶了我回到婺源。紫陽鎮是依山而建的,整個鎮從山腳蓋到山腰,高高低低參差不齊,鎮裡那時候只有一條環鎮的馬路,也是起起伏伏,沒有多少平坦的時候。山腳下就是一條

發還的老房子在一條曲折的小巷子裡,踏著青石板的路,高一腳低一腳走了好些時候才看到屬於自己家的房子。那是一幢完全木結構的房子,兩層樓,門前有磨損了的石垱和兩個粗粗的用來插旗子的石管,兩扇黑漆的木門早已變得五顏六色,門裡是小小的天井,而客廳則有七十平方米左右,地上的木板早已有了裂痕,踩上去吱呀吱呀的,旁邊則是兩間廂房和一間客房。客廳的後面是很大的一個後天井,兩邊又各有四間廂房,後天井的後面,便是個有一百多平米的廚房,它的規模當初是讓我大吃了一驚的。二樓在過去許是小姐的繡房,有雕琢的精致的圓洞門和雕花的木床。站在二樓往外看,只見半山的烏瓦白牆,一江碧水和對面的青山撲面而來。

呆在紫陽的幾天裡恰恰是微雨的天氣,我坐在二樓遠眺對面的青山,雨霧蒙蒙之下那一山的青色尤顯翠綠欲滴,而半城的白牆烏瓦在雨絲的洗滌下更顯清亮,總讓我想起杜甫的那首《水檻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有時候,便打一把家用的油布傘,獨自在小巷裡穿梭來去,青石板上的篤篤腳步聲和偶爾聽見的木門開關的吱呀之聲,巷子兩邊黑瓦上垂下的枝條,都讓人懷疑自己是走在了戴望舒的《雨巷》裡,不自禁想回頭去尋那個丁香一般的女子。

天氣略好些,就沿著山路飛跑到山腳的江邊,碧綠清涼的水裡,看得見水草自在的搖擺,揀起塊鵝卵石打個水漂,三四點漣漪便隨著石塊的跳躍一圈圈慢慢漾開。江上有座竹橋,離開江面有三四米,窄窄的橋面,一走上去就不停的跳動,我每每走了一半便折回來,不敢再過去。至今仍是不知道,對面的山裡是什麼樣子,只是遠望著山頂的涼亭,不知道,誰會在那裡歇腳。

我不曾看過婺源所謂的風景名勝,只是吃著農家的飯,過著農家的日子,回到上海,悠悠遠遠的婺源卻成了我心裡揮不去的夢魂環繞的地方。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