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人的一碗面※

作者: 阿平平

導讀身為常熟人,早飯便是一碗湯面,為一天的胃口開個好頭。從幾歲的時候起,早飯就是一碗面,外婆特別喜歡,我也特別喜歡,只是那時候還不流行吃澆頭面,外婆外公只買給我吃,自己說不喜歡吃排骨。所以我長到十來歲的時候,還常常對人說,我外公不愛吃排骨。現在長成人了,還是喜歡那一碗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兩百多天早上是吃面的。現在的面花頭也多了,排� ...

身為常熟人,早飯便是一碗湯面,為一天的胃口開個好頭。從幾歲的時候起,早飯就是一碗面,外婆特別喜歡,我也特別喜歡,只是那時候還不流行吃澆頭面,外婆外公只買給我吃,自己說不喜歡吃排骨。所以我長到十來歲的時候,還常常對人說,我外公不愛吃排骨。現在長成人了,還是喜歡那一碗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兩百多天早上是吃面的。現在的面花頭也多了,排骨是老生常談,鱔糊是家常便飯。吃個單澆是怕撐了,吃個雙澆是怕吃不飽的,有的面店還加點榨菜絲鹹菜之類,紅紅綠綠,煞是好看。而面湯的味道更是和二十年前不能比了,那時候那面湯都是大鍋煮的,不管什麼食客,什麼澆頭,撈面師總是用大勺舀一勺湯,再撈進面,蓋上澆頭,所以那面的味道總是千篇一律,就算是在面條、澆頭上做上百種文章,那點湯底子還是沒變的。現在就不一樣了,排骨是現炸的,放醋裡頭一淬火,那味道就把湯的味道給蓋上了;鱔糊是炒的,一炒那鱔糊湯就歸你了,湯有了鱔糊的鮮了,可不是味精能比得上的;再說那雪菜肉絲,就更不一樣了,以前都給你大鍋煮好了擱一邊,你上去拿的時候給你一勺子,現在都給你現炒的,你要紅湯就紅湯,要白湯就白湯,湯上面油花花一層,吃了管保你一上午不餓。更多的,還有鴨腿面啊,牛肉面啊,和以前比,選擇就大多了去了。時常到外地出差,到了外地吃早飯就成了個大麻煩,沒有面怎麼行呢?到處尋尋覓覓,結果找下來那面店有是有,但是吃是不能吃的。比如鍋蓋面、皮肚面之流,實在是不能下咽,多數是扒拉了兩口就扔那兒跑了,再到處找點充飢的。所以在外地,一般都是吃不好,再加上睡不著,一趟下來,就像耷拉了腦袋的黃瓜。說來說去,差了個胃口,也就是差了那碗面。在外地吃到現在,就發現靜安寺那素面還成,小時候放假常在上海住,爺爺奶奶就帶著去那兒吃,但是早飯是吃不到的,得坐公交車去,等到了那兒,滿都是人,還得搶個位子霸著,等別人吃完再扒上去等面。別的地方,能找到牛肉拉面的也就先湊合了,怎麼說那面的湯還是下足了料的,面也有勁道,筋鬥。現在常熟面館就多了去了,光有點名氣的就稅招、楊楊、豪客來、嵩山、昆山鴨館之類的,再加上沒名氣的,數不過來。以前常在楊楊吃,面少湯寬澆頭好,缺點就是有點貴,就後來出了點事,就不再去吃了,改投豪客來門下,那兒面多湯肥,就澆頭上比不了楊楊。再後來就發現了一個更好的面館,店面很小,窩在街邊的一小間門面裡邊,七張小桌子,乍一看還真不起眼,店招牌是富春面店,據說老板娘以前是稅招的,老稅招裡邊的一碗面也是相當不錯的,後來改制,老板娘便跳了出來自己干了。那兒面多湯緊澆頭好,最重要的是便宜,一碗雙澆在那兒吃只要六塊,而在別處是吃不到了。一進門,說吃什麼,老板娘便大聲吆喝,廚房裡頭師傅大聲應著,只消半分鐘,一碗面就放到你面前,下筷一嘗,這味道呀還真不是吹的。再說說羊肉面,這個東西可不是人人喜歡的了,可吃的人還真不少。羊肉面數來就老阪神旁邊的小周羊莊最好,料足,湯多,味鮮,重要的是羊肉多。常熟的很多羊肉面店裡頭的肉啊料啊都是從小周那兒來的,說是那兒的羊好。小周說是小周,也五十多歲人了,挺厚道,吃得次數一多,他認得你了,時不時就把面錢給免了,還送你一盅酒,你慢慢咪著吧,有時也來跟你喝一杯,那是不忙的時候。春天來了,氣溫日漸回暖,面店老吃客又會惦記起那又好吃、又保健的一碗素面―――蕈油面來了。 

蕈油面並非一年四季都有的,而是取決於蕈的生長時間,只有當氣溫達到20攝氏度左右,在雨過天晴之後的山林陰濕處,才能找到這種傘狀菌類植物的蹤影。 

制作蕈油面,熬煮蕈油很關鍵。程序並不復雜,先洗淨,再入素油熬熟,最後隨油倒入容器冷卻儲存。 

吃蕈油面也有講究。行家是把蕈油倒入面碗,攪拌一下再吃,這樣才能領略其油而不膩,滿口生香的特色風味來。 

蕈油面由來已久,王四面館、興福寺的一家面館,做得蠻有點老味道,據說有名家數次光顧,獨點此面,真可謂酒香不怕巷子深。沒考過常熟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面的,但是現在的常熟人,一早喜歡吃上一碗面的人還真不少,你是嗎?沒考過常熟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面的,但是現在的常熟人,一早喜歡吃上一碗面的人還真不少,你是嗎?如果你來常熟游,不妨吃一次。(修改轉帖,共享)


精選遊記: 常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