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2004-A加德滿都,沒有方向的城市4

作者: anecdote

導讀a-4 去patan有兩種走法,一是照原路回舊城,然後從市中心的大路直通patan的橋;另一種,由此處不必再進城,順著河繞城而走,也可以到達patan的橋。我看了看幾張地圖,對外圍的那條路實在沒有把握,不知還要吃多少灰,走多少彎路。於是決定先回城裡,雖然那又顛又窄,考驗車技的加德滿都舊城同樣令我心有余悸。 加德滿都的市中心是兩條單向的水泥道路,durbar marg由北� ...

a-4

去patan有兩種走法,一是照原路回舊城,然後從市中心的大路直通patan的橋;另一種,由此處不必再進城,順著河繞城而走,也可以到達patan的橋。我看了看幾張地圖,對外圍的那條路實在沒有把握,不知還要吃多少灰,走多少彎路。於是決定先回城裡,雖然那又顛又窄,考驗車技的加德滿都舊城同樣令我心有余悸。

加德滿都的市中心是兩條單向的水泥道路,durbar marg由北到南連接patan,另一邊的kanti path則由南到北,可以回到Thamel.兩條路的中間是一條綠化帶,一個公園和一個水池,都是在國家節慶時候用的公共場所。雖然在烈日下騎自行車從來不是什麼愉快的經歷,但大路還是比較明顯的,不用擔心迷路,所以我很是看了一下沿途的風景,失望的發現大多數的建築都是用尼泊爾文寫的名字。除了singha durbar, 國會和政府的所在地,那裡有英文的路牌,還有騎車一天看到的兩個紅綠燈中的一個(另一個在皇宮門口)。據說這本是從前執政首相rana的行宮之一,建築是歐式的,門面尤為壯觀。不過我對這個不感興趣,對我來說,要緊的是在每個轉彎口停下來看地圖,並且順利找到了通向patan的橋,上書:welcome to lalitpur。lalitpur,patan的舊稱,city of art,在印度教化了的尼泊爾依舊保持著傳統佛教的城市。

進入patan不久,過了傳說是阿育王所立的stupa之後,通向patan皇宮廣場的路又從水泥馬路變回了小巷,我已經萬分敬畏的舊城小巷。老實說,那幾個時刻,在烈日的暴曬下騎著上坡的路,我心裡不是沒有一點後悔的。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花費,我大可以舒舒服服的到普吉島或者巴利島曬曬太陽吹吹海風,或者在香港韓國日本“買東西吃東西”,何苦來這麼一個偏遠的地方吃苦受累?

然而事已至此,本來就無可抱怨,況且我對這次的尼泊爾旅行還是很有信心的。且回到眼前的patan來,一進舊城,我大大松了口氣,太好了,這裡安靜而空曠,比加德滿都好太多了!同樣狹窄的街道,同樣三四層樓的舊房子,這裡卻有了沉穩安逸的氣氛,讓人不由得把節奏放慢,再不會橫衝直撞,隨時做好防備。我把車速降低,甚至停在了一個路邊的小廟前面,進去坐了一會兒,喝口水,又轉了一圈。這真是個太普通的小廟,我至今沒有找到它的確切名字。它很安靜,也許只是屬於這個社區的廟宇,由這裡的信徒供奉著,保佑這一方的水土平安。四方的院子兩層的樓,木雕的窗。白晃晃的陽光照在中庭的mandalay上也照在廟門口的街上,空氣裡有一種不流動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屬於patan的timeless吧?

不久就到了皇宮廣場。我決定先休息一會兒,按照lonely planet的指點,在門外停好自行車,走進餐廳兼旅店的cafe de patan,一扇很不起眼的小門裡面。清楚地知道門後面會是什麼,涼爽安靜整潔的餐桌和周到的服務(當然以當地人的標准看,價格不菲)。此刻我太需要這些了。才十一點半,遠遠不是午餐的時候,我正好安安心心坐在餐桌邊,獨自享用這整個綠茵涼爽靜謐的小院子,輕輕飄著的尼泊爾音樂,還有味道相當不錯的咖喱雞。

先去廣場周圍幾條街外的兩個散落的佛寺。雖然舊城的小巷從來都不是按圖索驥的那樣簡單,就好像在patan的舊巷裡獨自玩一種叫做treasure hunt的游戲。範圍不大,提示全都在手上,還有一輛自行車,就去找吧,找到的獎賞就是那些藏在尋常陌巷裡古老而精妙的佛寺。先找的是一個叫做uku bahal,整個patan最古老最精美的佛寺,幾百年來一直由周圍街區的金屬工匠供奉。我在烈日下穿過那個街區,靜靜的無人走動,聽不到金屬敲打的聲響。而uku bahal, 依然是四方的庭院兩層的樓,中庭上縱排著mandalay和chaitya。各種銅鑄的神獸在主殿前一字排開。主殿門口兩側,各插一面金屬的雙三角旗,尼泊爾國旗的樣子。有一個攝影隊在門口給一個佛教期刊拍照,我知趣的避讓,不讓自己不小心落到照相機裡。看到一側的廂房盡頭有一扇低矮的門,一腳踏出去,卻發現自己已經踏在別人家的院子裡了。原來這佛寺就是四四方方的這一塊。

接下來要找的是不遠處的mahabuddha,可以意譯為千佛寺,或者千佛塔更正確些。它完全被夾在兩邊的民居之間,並沒有寺廟的格局,只是一座印度式神山一樣的佛塔,每層上都有無數的佛像。據說,現在的這個塔是用原先倒塌了的一座佛塔的磚,按原樣砌起來的。只不過重建工作是如此拙劣,以至於多出來的那些磚塊足以再搭了一座小型的佛塔,專門獻給佛祖的母親maya devi。這千佛寺是如此狹小,緊緊貼著周圍的房子。從窗口伸出手來,恐怕毫不費力就可以摸到佛祖的像了。

照原路從周邊的小巷子退出來,該是去皇宮廣場的時候了。買票的時候,照例有許多人上來要求做導游,我只是一概回答,i guide myself。patan的皇宮廣場小一些,建築卻更多,密密麻麻的擠滿了獻給神明的殿,三重檐的newar風格,還夾著兩座屬於印度的moghal風格。

在皇宮廣場的中間,高高聳立著一個柱子,正對著皇宮牆上最漂亮的一扇窗戶。柱子頂端,是一個malla國王雙手合十跪禱的像,他的頭頂有華蓋,華蓋上蹲著一只小小的鳥。傳說中,國王對他的臣民說,只要那只小鳥還停在那裡,國王總有一天會回到他的宮殿裡來。幾百年過去了,那扇最漂亮的窗子始終打開著,等待國王回到宮殿裡的那一天,因為華蓋上的那只小鳥,至今還沒有飛走。

我喜歡這個傳說,哪怕僅僅只是一個傳說,也是一個給人希望的傳說。而這傳說的後面,有一些似乎可以稱為信仰和堅定的東西,遠遠看那只停在華蓋頂上的小鳥,可以隱約的感覺到。

皇宮的一部分現在變成了博物館,patan museum,“次大陸上最值得參觀的博物館之一”,門票甚至比廣場本身還要貴,然而值得。不光是展出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文物,還有這博物館本身。它被修整一新,卻完全保留了原來的建築風格,而那些木雕的窗,被仔細修理過後,終於干淨又漂亮起來了。二樓三樓的窗子都是面對廣場的,窗下也有很寬的座位。我全身都靠上去,正好可以舒舒服服的趴在窗台上,看下面的廣場;而自己,也成了別人眼裡“從木雕窗後出現的臉”。整個博物館的規劃,可以看得出相當用心,包括物品的擺設,燈光的布置,陳列的說明,似乎與窗外尼泊爾的世界格格不入。再一看,果然是一個與奧地利合作的項目。

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有一個小型的展廳,陳列patan本世紀初時的照片,給出對照。我差點錯過了這個小廳,還是在取寄放的包准備離開時,一個年輕的警衛提醒了我,並把我領到了那個地方的。那個警衛正好在換班,換下他的制服,很年輕,也很帥,一直在笑。

看完了博物館,時候也不早了。我推著自行車,准備從另一頭離開皇宮廣場,順路還有一個kwa bahal,金廟。這一次的treasure hunt不太成功,一是金廟太有名了,幾乎每個人都會去,毫無挑戰性;二是,居然接連錯了兩次,才找到了它的後門。第二次,自行車已經騎出挺遠了,我自己都覺得不太對,距離不該是這樣的,又一路騎回去,仔細看,才在一個小通道口看到“金廟由此進”的小牌子。

佛教的廟宇是要求脫鞋的,因為所有皮制的東西不可以進入。就在金廟門廊大家都在脫鞋的地方,有一個小伙子問我從那裡來的,我巴不得澄清自己是中國來的。出乎意料,他居然用中文和我聊天起來。他的中文,像所有外國人學的中文一樣,整個句子總有奇怪的不可捉摸的音調,不過另一方面,很神奇的,他所說的單個詞語,常常又有相當標准的北方口音。我用普通的語速和用詞跟他說,他基本上也都可以聽懂。我不由誇他中文說得不錯,他說是在加德滿都的大學裡學中文,他的舅媽(看來中文確實不錯,可以清楚的分辨這層親戚關系,比普通的洋人好很多了)是一個台灣人。他提出要當我的導游,也許是被這個要求嚇壞了,我應付了幾句,趕緊逃走了。其實事後想想,很應該跟他多聊聊的。對他對我都是一種幫助。就算真的又是一個導游,又怎麼樣呢?

然而當時我擇路逃了,一路從patan回到加德滿都。回來的路途異常順利,太陽不再火辣辣了,又不再有恐懼心理,我才發現這條路真的是不遠,20分鐘絕對沒誇張,也很直接,一路下去不用動什麼腦筋。我在路上看到了好幾個路口上國王騎馬挎劍的威武塑像,一個體育場,一個醫院,幾座天橋,一所學校。回到Thamel的時候,經過一天的適應,我甚至在堵塞不動的轎車縫隙間與摩托車和行人爭道,毫不落後,再沒了前一天的張皇失措。


精選遊記: 加德滿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