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隨筆:“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閩南隨筆:“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驚聞建於南宋嘉慶年間的泉州順濟橋再次坍塌了(這座長500米,寬46.5米的橋梁,因繼浮橋之後,在晉江水域上構築的第二座橋,所以泉州人俗稱為:新橋。今年的7月23日就有四個橋墩發生斷裂,經媒體報道後,政府部門竟然無動於衷(可能是沒有哪位“首長”的指示吧)。8月10日晚屹立在晉江兩岸近千年的古橋終於“壽終正寢”了。)� ...

閩南隨筆:“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驚聞建於南宋嘉慶年間的泉州順濟橋再次坍塌了(這座長500米,寬46.5米的橋梁,因繼浮橋之後,在晉江水域上構築的第二座橋,所以泉州人俗稱為:新橋。今年的7月23日就有四個橋墩發生斷裂,經媒體報道後,政府部門竟然無動於衷(可能是沒有哪位“首長”的指示吧)。8月10日晚屹立在晉江兩岸近千年的古橋終於“壽終正寢”了。)這座曾經是泉州國道324線上的重要橋梁,也是泉州市當時南下的一座大橋,繼有著千年歷史的浮橋的垮塌後,又一座千年古橋這樣地離我們而去。不知拿著國家俸祿的文物保護部門作何感想?雖然近年來泉州市的江面上,海岸上,聳立起了多條新的大橋,可是這些結束歷史使命的古橋,都是我們人類的寶貴遺產啊,也是研究古代造橋智慧的活化石呀。我們怎麼能不好好想想,這些動輒上千年上百年的老橋,為什麼能歷盡滄桑,還在慧及子子孫孫,再瞧瞧我們如今的一些所謂新橋,花費了上百億元的橋梁卻說倒就倒,說垮就垮了呢。難道不該反思反思嗎?還有那些眼看著古橋消失的官員們,不該捫心自問嗎?

懷著一種無奈的心情,我關注起了泉州市區同樣命運多舛的古橋。據《泉州晚報》的報道:位於市區洛陽江畔的洛陽橋(又稱:萬安橋,由宋朝的泉州知府蔡襄督建,解放初期還是泉州北上的唯一大橋,承載過汽車、坦克的輾壓,還完好無損地守護著兩岸人們的生活。)如今摩托車、自行車依然在這蒼老的石橋上奔馳,最後連大排檔也開在了橋上。

不知是出於無知,還是覺得光一座石橋不過氣派,“有關部門”不但對這些侵害大橋壽命的事情不聞不問,居然還在橋頭樹立了一尊蔡襄石像,蔡襄公不知作何感想?此情此景實在令人寒心。

同樣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另一座石橋,位於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之間的安平橋,這座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橋梁,遭受了當地道路施工的嚴重影響,保護範圍的引橋已無法修復。經披露後,那些當地的鎮長們依然不管不顧文物部門的阻攔,還好有“上級領導”的“重要批示”才得以停止侵害。

安平橋在我兒時的記憶是何等的親切,當年隨父親來水頭念書時,時常和同學們到橋頭的海灘去捉海蟹,夕陽下時遠遠望去,安平橋猶如一條七彩長虹飄浮在海面上,那些菱角形、四方形、雙頭尖尖的橋墩,好像一條條滿載而歸的漁船。

那年的水頭鎮比起安海鎮,可謂物質匱乏。晉江安海的小商品就已經琳琅滿目了(那時上學時要學算盤,父親跑了水頭街也買不到,經人提醒才趕到安海買。還有一次為了買本《楊家將》我自己一人偷偷跑過橋去,讓家人好一陣子擔心,那可是沒有欄杆的橋),而且名聲在外,還有那寺廟的香火也很旺盛(可能當年的晉江人就有了廟街經濟的意識)。對我們最具吸引力的是鎮上好吃的牛肉羹和土筍凍,不過為了能跟大人去安海,不但要平時表現好,而且要步行2500米走過五裡橋。走得次數多了,安平橋在我的眼裡就不僅僅是座能通行的橋了。常常讓我迷惑不解的是,這些又長又寬的笨重石板條是如何架上去的?為什麼中亭的那副對聯會說:天下無橋長此橋?還有建造這座橋的人是誰呢?

有多年航海經驗、而且走南闖北的伯父,常常給我們講那外面的精彩世界和神奇的童話故事。關於安平橋的由來始於一個民間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

這事讓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在的“龍湖”和“虺湖”。“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在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衝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卷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裡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

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裡,又俗稱為“五裡橋”。

神話終歸是神話,其實據《泉州府志》記載:安平橋是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築品橋,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趙令衿成之。此橋前後歷時一十三年,是座花崗岩構築的梁式長橋,其長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十六有二,橋上建有五座憩亭(每裡一亭),其中水心亭俗稱中亭(這是郡守趙令衿的記載)。

孩提時的記憶總是美好的,今天我帶了TT和阿豐重走“五裡橋”時,面對的卻是殘酷的現實。昔日的跨海大橋,現在只能算是一座陸路橋了(實質上)。往日的水頭碼頭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是(填海後)繁忙的開發區。安海方向也建起別墅區,人工游泳池。也多誇了這個工程,安平橋下才又有了水,可是水下除了游泳池外,也成了村民們圈圍的養魚場和收費的垂釣處。垂垂老矣的橋板上,載客的摩托車、自行車摩肩接踵地從行人身邊穿梭而過,兩處被撞斷的橋欄跌落橋下,安平橋默默地在哭泣著。盡頭的安海橋關上,模糊的牌匾上寫著:金湯永固。

2006年8月13日重走安平橋有感

(水心亭)



(安平橋)



(橋亭)



(中亭)



(金湯永固)



(橋頭石將軍)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