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普利策獎頒獎典禮現場

作者: 田田在下

導讀“塑造共和國未來的力量掌握在未來的新聞記者手中”——約瑟夫·普利策 當地時間5月24日下午1點,普利策頒獎典禮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洛氏圖書館(Low Memorial Library)的圓形大廳內舉行。前來參加頒獎儀式的本屆普利策獲獎者及其家屬與新聞界同行、評委、哥大新聞學院的老師們在此共進午餐,這是哥大一年一度例行的儉樸招待。與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餐具豪華、菜式奢侈� ...

“塑造共和國未來的力量掌握在未來的新聞記者手中”——約瑟夫·普利策

當地時間5月24日下午1點,普利策頒獎典禮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洛氏圖書館(Low Memorial Library)的圓形大廳內舉行。前來參加頒獎儀式的本屆普利策獲獎者及其家屬與新聞界同行、評委、哥大新聞學院的老師們在此共進午餐,這是哥大一年一度例行的儉樸招待。與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餐具豪華、菜式奢侈的皇家宴會截然不同,普利策的午宴是從每人面前的一小盤生菜和一片干面包開始的。

很難相信,這一全球知名的與新聞及媒體有關的獎項居然如此低調,評獎委員會拒絕一切電視台進入現場對儀式進行轉播,這使得這一頒獎過程只能被在場者親眼目睹。而在現場進行報道的媒體至多不會超過5家,中國媒體直接到場采訪頒獎典禮,在該獎項歷史上尚屬首次。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普利策評獎委員會主席BOLLINGER先生主持了頒獎儀式。風度翩翩的校長先生以他特有的幽默按順序介紹各位獲獎者,間或他會指著剛下台的獲獎者對眾人介紹道:“這位是哥大PHD”、“那位是從哥大畢業的”。儀式非常簡單,每位獲獎者在校長對他/她的獲獎理由進行三言兩語的介紹後,上台從校長手中接過得獎證書。在這張天藍色的證書中,有一個裝有1萬美金支票的信封。錢是次要的,有獎金比這多得多的獎項,重要的是,這是普利策,一個在公眾心目中具有公信力的獎項,它將賜於它的得主以全球範圍的知名度。

要想從每年2000多件入選作品中脫穎而出,在那最終的21個獎項之一占到一席,必須經過102名評審員組成的評審團挑剔的目光,而評審委員會則對評議過程及最終決定均采取沉默是金的原則,不進行任何辯論或辯護。在每屆普利策獎評選中,《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這樣的大報必定榜上有名,但每年也都會殺出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報成為普利策新貴,今年的調查報道獎就被俄亥俄州托萊多市的小報《刀鋒》捧得。

普利策獎不但鼓勵高質量的新聞,它在推動美國的文學、戲劇及音樂的發展上,也功不可沒。但凡是得到了普利策獎首肯的作品,多數也會獲得公眾的認可,暢銷和走紅將接踵而至。此次拿到戲劇獎的《我是我自己的妻子》,其書籍及其在百老彙的演出都獲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即是一個例證。

普利策獎所倡導的新聞“正義”及“勇氣”並非一帆風順,約瑟夫·普利策本人在1909年所遭遇的政府報復說明,國家機器不可能完全容忍新聞的徹底自由。此次在頒獎現場進行采訪時,當我們問及獲獎記者對於虐俘事件的看法,得到的多是回避與拒絕,甚至包括一些最近一年中曾在伊拉克工作過的記者。在如此敏感的時期向一個如此敏感的問題發難,顯然讓崇尚新聞自由的美國記者也感到有些為難。

但新聞卻有其自身的特性,無論普利策所標榜的新聞自由其具體含義被如何闡釋,其真正的含義是否如我們所相信的那樣,剝去100年前約瑟夫·普利策寫下的那些關於正義與是非的壯麗言辭後,真相仍將永遠是新聞唯一的本質和目的。


精選遊記: 紐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