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走過敦煌

作者: hf22204

導讀敦煌是古絲綢之路要衝,當年北、中、南三條絲路在敦煌才開始分叉,分別去往歐洲、中亞和南亞。但是今天到敦煌,須離開隴海線,往南再走個幾十公裡,才能到達——敦煌早已失去了它作為通商大衢的地位。敦煌,現在是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因為那裡有我們華夏民族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莫高窟。9月20號中午,我在烏魯木齊坐上東去的列車,半夜裡在一個叫柳園的� ...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要衝,當年北、中、南三條絲路在敦煌才開始分叉,分別去往歐洲、中亞和南亞。但是今天到敦煌,須離開隴海線,往南再走個幾十公裡,才能到達——敦煌早已失去了它作為通商大衢的地位。敦煌,現在是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因為那裡有我們華夏民族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莫高窟。9月20號中午,我在烏魯木齊坐上東去的列車,半夜裡在一個叫柳園的小站下了車。第二天早上,搭乘公交班車去敦煌。一路平沙漠漠,偶有烽燧和一段段的殘垣斷壁映入眼簾。從這裡往西南去,有古玉門關、陽關兩個關隘,殘垣斷壁應該是古長城吧?問了司機,證實了我的猜想。莫高窟在敦煌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目前共存有洞窟492個,向游客開放的僅其中一部分。其中,向普通游客開放的又是極少的一部分,大約是十個左右吧。另外買些門票,可以再參觀幾個特窟。對敦煌的知識,一向是知之甚少,也不太感興趣。即使目前央視正在熱播的《大敦煌》電視連續劇,我也不耐煩看。之所以去敦煌,還是一種從眾心理——這麼有名的景點,是中國人怎麼可以不去?還有一個原因,是我想去藏區,去了敦煌,去西藏就方便了。敦煌,只是我必須路過的一個地方而已!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當然我不會另外花錢去看特窟,就是一百元的普通門票,也讓我心疼好久(不過,後來的收獲倒出乎我之料,以至於存了再去敦煌的念頭,此是後話)。跟了人群轟轟的進了一個又一個洞窟。還好,當時留了個心眼,在黑暗的洞窟中用小手電照著,就在那張當門票的明信片上,隨手記下了一個個洞窟的號碼,略微記下了一點內容。現在回想,看了三只有大佛的洞窟,96窟的未來佛,年代初唐。35.5米高,其高大是室內第一,室外第二(第一應該是樂山大佛);130窟的未來佛,年代盛唐。26米高,由於巧妙利用了透視關系,這一窟的佛像看來特別高大;148窟的釋迦牟尼涅磐像,俗稱臥佛,年代是公元775年開鑿,應該是盛唐吧?15.5米長,該窟人物眾多,佛祖的72弟子圍繞佛祖,面容各異,栩栩如生。其他還參觀了一些洞窟,我點了一下,正好是十個。當時一股腦兒眼睛裡看,手裡記,只覺得那些菩薩面孔越來越不好看,原來,那些洞窟有的是宋代,明代所開,還有些已經是清代重塑的了!記得在130號窟的大佛左右手就有嚴重區別,右手因為損壞,在宋代重修過,線條僵硬,與左手柔美的線條成鮮明的對比。而那尊佛正是盛唐時所塑。最難看的是335窟,那些菩薩就像現在我們到鄉下一些新建的土地廟裡看見的一樣。回來後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莫高窟的開鑿,始自公元366年前秦,興盛於隋、唐,終結於明代,延續1500多年,內容有佛像、佛教故事、供養人圖像和當時一些社會生活寫照等等,集繪畫,雕塑與一體,藝術風格隨朝代不同而不同。當然最受人稱道也是藝術成就最高的是隋、唐兩個朝代。資料上有圖片介紹的45窟,就是隋唐時所塑。那居中的菩薩簡直就是一個美少女,體態婀娜,面容嬌嗔,邊上的武士調皮的斜著雙眼咧著嘴,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資料還介紹了莫高窟中的壁畫,其藝術和歷史價值堪與《清明上河圖》媲美。還有一些裝飾性的圖案,直到今天,還被廣泛采用。可惜,作為普通游客的我,當時在黑暗的洞窟中,跟著導游的小手電,欣賞的思維早就被割裂得支離破碎。16號窟和17號窟相連,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藏經洞。二十世紀初的一天,主持莫高窟寺務的道士王圓祿在清理洞窟中的流沙時無意中發現藏經洞,從此掀開莫高窟苦難和輝煌的一頁。當代著名大學者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這樣寫道:“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倒不完全贊同這樣的說法。把這個帳全算到王道士頭上未免不公正。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這是莫高窟在劫難逃!發現藏經洞是偶然的,莫高窟遭劫是必然的,所謂偶然性背後必隱藏必然性是也!在那樣的年代,王道士把從外國人手上換來的銀兩,買了些石灰,顏料,把那些破舊的洞窟重新刷了,壁畫重新畫了,又塑了一些菩薩像。他肯定認為,自己是敦煌的中興之主呢!正像他的弟子們在他圓寂後立的碑上寫的,王道士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呢!至於王道士在後來又私藏了些文物用於和外國人換錢,他可能在想,還有幾個洞窟需要修理,而這都需要錢……

這是一個眼光問題,立場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莫高窟的災難到今天可以結束了,但是其他一些大自然留給我們的遺產呢,不還是經常有一些當代“王道士”們也自以為是的拿著白灰顏料亂塗亂畫嗎?產生王道士的土壤不變,美好東西的毀滅總難杜絕。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