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厭倦了溫哥華,你也就厭倦了生活。”

作者: 行與路

導讀原著:梅小排 推薦:行與路 “如果你厭倦了溫哥華,你也就厭倦了生活。”對這個加拿大西部城市,旅行家約翰遜博士曾這樣評論道。也難怪,在英國經濟情報機構每年評選全球最適合人類生活城市的活動中,連續幾年溫哥華總是名列世界第一。這絕非偶然,也許只要短短幾天的游歷,你就會愛上這座以享受生活著稱的城市  “如果你厭倦了溫哥華,你也就厭倦了生活。� ...

原著:梅小排

推薦:行與路

“如果你厭倦了溫哥華,你也就厭倦了生活。”對這個加拿大西部城市,旅行家約翰遜博士曾這樣評論道。也難怪,在英國經濟情報機構每年評選全球最適合人類生活城市的活動中,連續幾年溫哥華總是名列世界第一。這絕非偶然,也許只要短短幾天的游歷,你就會愛上這座以享受生活著稱的城市 

“如果你厭倦了溫哥華,你也就厭倦了生活。”對這個加拿大西部城市,旅行家約翰遜博士曾這樣評論道。也難怪,在英國經濟情報機構每年評選全球最適合人類生活城市的活動中,連續幾年溫哥華總是名列世界第一。這絕非偶然,也許只要短短幾天的游歷,你就會愛上這座以享受生活著稱的城市。

“濕”意的城市

不少旅行者是在飛機降落前完成對一個陌生城市的初步觀察,我也不例外。

從國內飛往溫哥華的飛機並不是想像中飛越寬廣的太平洋,而是沿西伯利亞、白令海峽、阿拉斯加飛向廣袤的北美大陸,16個小時裡,我差不多要給眼下無窮無盡的白茫茫刺激成雪盲症。當我終於開始享受深藍色海岸線、頂著雪蓋的墨綠色山脈帶來美妙的視覺觀感時,機上播報了即將降落溫哥華機場的消息。

1792年,英國冒險家喬治·溫哥華船長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當地土著人拿出鮭魚和獸皮來歡迎他,而我剛下飛機,迎接我的卻是一場雨。這在我意料之中。來之前,朋友告訴我冬天是溫哥華多雨的季節,當地人也戲稱西海岸(West Coast)為“濕”海岸(Wet Coast)。10月至來年3月,溫哥華地區受墨西哥灣來的暖流影響,總是沒完沒了地下雨。幸好溫哥華的雨並不是那種瓢潑大雨,有點像夏季的陣雨,淅淅瀝瀝下一小會就停。溫哥華人顯然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在街上也罕見帶雨傘的人。據說如果下大雨也堅持不撐傘,那恭喜你,你已經成為半個溫哥華人。

意料之外的是,冬季的溫哥華並不寒冷,濕潤的空氣給呼吸道帶來一股溫和清新的感覺。前來接我的移民何先生不無驕傲地解釋到,在北部海岸山脈的阻隔下,溫哥華避免了寒流的侵襲,盡管地處北緯49度——相當於我國黑龍江黑河的緯度,卻是加拿大冬天最溫暖的地方之一,冬季的平均溫度在5攝氏度左右。在溫哥華接下來幾天的行程裡,也許是我穿著看上去太過臃腫,何先生甚至一直關照我少穿點,以避免不便。

斯坦利公園裡的快樂

要體會溫哥華的寧靜與和諧,三面環海的斯坦利公園(Stanley Pak)自然是首選之地,在這裡,人與人、人與自然都相互善待,詩意般相處。

占地達1000多英畝的斯坦利公園是加拿大政府紅杉等針葉樹的保留原生林區,在20世紀初建成為公園,並以當時的加拿大總督斯坦利勛爵的名字命名。自建成以來,斯坦利公園一直就穩居北美地區最大城市公園的寶座。從溫哥華市中心商業區羅布森街(Robson Street)走路到斯坦利公園只需半小時,就可以親密接觸到原始森林、茵茵綠草地,以及生活在這裡的松鼠等小動物,從這一點我就羨慕死溫哥華人了。

我到斯坦利公園的時候正是黃昏,天空中竟然奇跡般透出一線陽光。沒有經過我們國內常見的公園大門,也不需要門票,斯坦利公園對所有的人都是開放的。一下車,落入我眼中的就是,在蒼郁的森林中包圍著一片大得奢侈的綠草地。可惜剛下過雨,否則我真想在上面好好打個滾。

為了強調加拿大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在斯坦利公園裡還矗立著數根高低不一的代表原住民文化的圖騰柱,上面刻著誇張的神靈,漆得色彩斑斕。轉過身來,就是波光粼粼的布拉德灣,而對岸正是高樓聳立的溫哥華市區,在陽光下顯得神采奕奕。這裡和在香港尖沙咀隔著維多利亞灣看中環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這個點是游客們喜愛流連的地方,不少游客在這裡攝影留念。可惜,美景只是匆匆過客的瞬間,而當地人才是真正的擁有者,他們每天在長達9公裡的海邊便道上牽狗散步、慢跑、騎單車,盡情享受這座城市給人們帶來的福祗。

去一下斯坦利公園裡的溫哥華水族館,發現這個城市真是快樂無所不在。這座北美第三大水族館已經有近50年的歷史,生活著7000多種水生動物,它們的居所還原了野生環境下的各種生存狀態,為了更多元,館內還有一個亞馬孫雨林區。盡管並不是周末,館內加拿大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們仍然絡繹不絕。正趕上來自北極的白鯨拿出絕活做表演,在室外的水池裡,有四頭肥滿可愛的白鯨在水裡游弋。當馴養員手令一下,白鯨齊齊從水裡躍起,接著優雅地入水,在激起水花的同時,也激起了觀眾席上小朋友們的歡呼和掌聲。白鯨每一次躍起,就是一陣歡呼,響徹水族館。

閑適格蘭維爾島

後工業時期,城市轉型和藝術、創意產業越來越成為火熱世界性的話題,從紐約蘇荷到倫敦東區,從北京“798”工廠區到上海蘇州河老倉庫,不少城市的死角成功變身為藝術家聚集的時髦之地。溫哥華的格蘭維爾島(Granville Island)也是如此。

位於福溪(False Creek)南岸的格蘭維爾島原是一個布滿工廠和倉庫的工業區,在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之間可以稱得上是溫哥華城市最大的污染源,一度導致福溪的海水裡幾乎沒有生物。痛定思痛後,溫哥華政府開始在70年代治理格蘭維爾島環境,漸漸把這裡改造成溫哥華的藝術小島,同時也是休閑娛樂的佳處。

現在,以加拿大著名女畫家Emily Carr為名的藝術學院幾乎占了格蘭維爾島的一半面積,另外還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畫廊、藝術工作室和工藝品商店數十家。在格蘭維爾島入口不遠處,一家已經廢棄的水泥廠院子裡,我就看到了一幅有趣的景像,一輛水泥攪拌車上掛滿了彩燈,車廂上站著聖誕老人擺出指揮交通的手勢——顯然,這是哪位藝術家創作的裝置作品。

在格蘭維爾島上逛畫廊、逛書店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不想把自己變得太文藝,就去公共市場(Public Market)把自己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去吧。在1000平方米的公共市場裡,有大量新鮮蔬果、肉類海鮮、風味小吃、面包點心供應,我還看到有賣超大根的煙熏豬腿骨——給大型寵物狗磨牙專用。干淨整潔的公共市場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菜場,裡面還有優雅的咖啡館、餐廳和甜品屋。也許是地處藝術之島的緣故,在市場的中門,一位留著長發的“藝術家”在自彈自唱。他眼睛微張,搖頭晃腦,沉醉在自己的演唱中,盡管他身前的吉他盒裡沒幾個硬幣。

格蘭維爾島的福溪對岸是溫哥華著名雅皮士聚集的耶魯鎮(Yale),到了喝下午茶的時間,穿著講究的雅皮們會擺渡過海來到格蘭維爾,島上的咖啡館也開始熱鬧起來。我走進一家叫Sandbar的餐廳,坐在二樓落地玻璃窗前,點上一杯熱咖啡,看著窗外無敵海景、海鷗的飛翔,時光就這樣悠閑地度過。

山上的“健身房”

曾看到一組數據,加拿大人平均壽命是78.3歲,居世界第三,溫哥華人的平均壽命近80歲,而溫哥華人口超重比例為14.5%,遠低於加拿大全國超重人口31.9%的比例。我想,人均壽命高除了得益於自然環境優良、全民醫療保障外,還和溫哥華人熱愛戶外運動有關。

溫哥華三面被山環繞,一面臨海,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人們在四季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戶外活動。夏天是游泳、皮劃艇的好時候,春秋可以帶上帳篷,騎自行車遠足,到了冬天,則是滑雪、溜冰瘋狂的季節。

我住的酒店在商業區羅布森街左近,隨處走走,就能找到兩家大型的戶外用品專賣店,裡面從風雨衣、皮劃艇、登山包、登山鞋、手套、頭盔、攀岩工具等一應俱全,全是歐美流行的名牌。正值冬天,滑雪板自然是市場的主力產品,一排排色彩艷麗的單板、雙板擺在店堂醒目位置,目不暇接。這裡售貨員的專業知識也是了得,我不過對一副滑雪板多看了兩眼,他就開始從產地瑞士、純手工制作、設計、質地滔滔不絕,說到興奮處,他甚至邊做出滑雪的姿勢來說明這副雪板在雪上做動作是如何的游刃有余,顯然他還是位滑雪高手。

在溫哥華市區抬頭能看到兩座山,一個叫賽普瑞斯山(Cypress Mountain),另一個是格羅斯山(Grouse Mountain),何先生告訴我,這是溫哥華人在山上的“健身房”。其中,賽普瑞斯山是2010年冬奧會單板滑雪的比賽場地。也許中午剛剛在市區愛上一副最新款的滑雪板,下午就可以到山上的滑雪場一顯身手,盡情滑雪到晚上10點,畢竟車程只要半小時。

號稱“溫哥華之巔”的格羅斯山上也有夜場滑雪和溜冰,不過,這裡聲名最顯赫的是能觀賞到溫哥華的全景。在離開溫哥華的前夜,我來到格羅斯山頂,從觀景台上望下去,全城通明,璀璨的燈光照亮天空,我看到了最輝煌的溫哥華。


精選遊記: 溫哥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