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陝北過年去

作者: 人勤春早

導讀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 腊月裡隨著年氣的潮起,就進入忙年了。這時最辛苦的要數農家的婦女。她們要忙一家人的吃和穿,裡洗外涮,蒸饃饃,做米酒,炸糕壓豆腐,裡裡外外大掃除。趕集置辦年貨,便是男人們的事了。賣掉自家的雞和羊,換回招待朋友的煙、 ...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

腊月裡隨著年氣的潮起,就進入忙年了。這時最辛苦的要數農家的婦女。她們要忙一家人的吃和穿,裡洗外涮,蒸饃饃,做米酒,炸糕壓豆腐,裡裡外外大掃除。趕集置辦年貨,便是男人們的事了。賣掉自家的雞和羊,換回招待朋友的煙、酒、糖、茶,給父母置辦新衣,給兒女扯塊花布,還不忘買上幾掛鞭炮。

腊月二十三要送灶君上天。灶神是天老爺派到人間掛不上“品”的小神,但是這反而讓他跟人民群眾最“貼近”。供奉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就仿佛人間的夫妻:灶王龕大都設在灶台北邊或者東邊,身著紅衣;挽起發鬢的灶王奶奶和慈眉善目捋得順溜黑胡須的灶王爺端坐在兩只大紅公雞之間。一年365天。一天三頓,觀察記錄著各家鍋中的稠稀。

陝北剪紙陝北的婦女更是手巧,她們從小耳濡目染,從母親那裡學來剪紙的活計,五顏六色的紙在她們手中轉著剪著,一會兒工夫就變成了牡丹、石榴、大公雞了……摸樣長的俏不俏,窗花剪得好不好也是當地人談婚論嫁的標准。哪家的窗花剪得好,定會贏來全村人羨慕的目光。除夕在陝北叫“月盡”, 這天也是當地人最忙碌的一天,貼完窗花貼對聯,大門貼,二門貼,窗上貼完路口上貼,門口貼上“出門見喜”,石碾子貼上“青龍大吉”,就連雞窩也上“雞多蛋大”的紅對聯,家家門口掛起了紅燈籠,紅燈籠、紅對聯、娃娃也穿起了紅衣服,山鄉一片喜氣,紅火。

天色將晚,村中各家各戶都冒起了陣陣炊煙,農家的除夕宴開始准備了。這頓飯很講究,雞、鴨、魚、肉就不必說,更有自家的粉湯燉羊肉和自釀的黃米酒,通常都是雙數,十大碗、八大碟,滿的冒尖,圖的是年年有余。年宴前放炮、燒香、叩拜完神仙祖宗年宴這時就正式開始了,大塊吃肉、大口喝酒,不時還會唱起了酒曲。這頓飯吃的很長,你若這時出去走走,定會被每家每戶傳出的歡聲笑語所感染。除夕夜還有守夜的習慣,全家人一起玩耍,大人要在小孩的枕頭下放炮仗、大蒜、面花和壓歲錢。院中要掛起長明燈,年紀大的人按習慣在自家的鍋裡放些吃的東西,這叫“照鍋”,代表一年不愁吃喝,在門口放把菜刀或斧子,這叫“照門”,驅邪避魔,四季平安。

蒸年糕雞叫頭遍,人們爭先放炮迎灶神,開始和面包餃子,餃子裡還放一些硬幣,誰吃到運道好有福祿。

初一不出門,初二走親戚、回娘家,初三各村起秧歌、鬧紅火。後生們吃飽了肉,喝足了酒,憋足了勁扭著秧歌去拜年——沿門子。初三一大早,組織者便抬著鑼鼓家什四處喚人起紅火,後生們聽見鑼鼓響,紛紛趕來,墨汁畫眉,胭脂打臉,少扮老,男扮女,其實都是清一色的小伙子。白羊肚手巾扎頭上,白衫綠褲穿身上,腰中挎著柳木鼓,威武神氣。細細一數正好28位,他們分別代表著天上28星宿,隨著銃炮響起,秧歌隊先拜廟、敬神、娛神,然後就是沿門子秧歌拜年。每到一戶,傘頭便會觸景生情,即興編出恰當的歌詞唱與主人,好壞全憑傘頭一張嘴,有喜則賀,有難則表示同情鼓勵和慰問,辦喪事則唱詞至哀,使喜亦樂、怒也樂、哀也由哀轉變為樂。幾起秧歌唱的主人樂呵呵,有時能唱的主人也跟著對應幾句。傘頭還不時應主人要求用手中的六棱木鬥在宅前來回舞動,傳說傘頭手中的六棱木鬥是王母娘娘門前的奎木鬥,能起到消災、辟邪的作用。主人不停地給各位敬煙敬酒,送醉棗兒裝花生。臨走秧歌隊還會要些燈油和布頭(油是村上觀燈會用的,布頭是給那些不能生育的人做百家衣用的。)隨著主人送客鞭炮的響起,秧歌隊又扭進了下一個院子……

過年秧歌陝北的廟會漸漸遍及城鄉,每年從正月初一開始地處黃河岸邊的白雲山更是香客雲集,進香還願者絡繹不絕,山上山下遂成鬧市。

陝北鄉間的小廟會,轉廟會更是有趣,這些分散在四鄉的廟會,有的是固定地點、時間,每到這個日子,四村八鄰便會雲集這裡過廟會。有的則不然,廟會輪流轉,幾個、幾十個村子,要幾年、幾十年才能輪到一次。臨時搭建的廟和戲台前,成了各村人聚集的地方。陝北有“正月裡來忙兩班”的說法。正月裡最忙要數吹樂班和小戲班了,各村沿門子、鬧紅火要有響勁,請吹樂班幫忙,鄉村過廟會喜慶一番,要戲班助興,戲班一來,一唱就是三天,從上午上台開始裝扮,一直唱到午夜明月高照,眾人散去,吃喝全在舞台上。從正月開始,哪裡有廟會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過年廟會戲台對面的小廟裡香火裊裊入雲,香客川流不息,他們是從四面八方趕來燒香磕頭的鄉親。廟裡敬的是玉皇大帝、關帝爺和王母娘娘。對面戲台上的大戲也是為他們請的,祈盼眾神能保佑百姓四季平安、驅病除災、得子得福。廟與戲台間的空地上,是來自四鄰的人們。老人們已融入到戲裡去了,年輕人、小娃娃四處轉著,看著。雜貨攤上五顏六色。雜耍、說書的鑼鼓震耳。小吃攤上熱氣騰騰,豐盛的地方小吃吸引著逛廟會的人們。羊肉蕎面合絡、蕎面碗團、蕎面抿節,全是當地地道蕎面做的食品。一團團蕎面放在壓面床子上,師傅將自己整個身體放在壓杆上,使勁一壓,只見細細圓圓的饸絡面落在已沸騰的鍋裡,師傅將煮好的饸絡撈起,分入碗中,澆上先前燉好的羊肉臊子、灑上香菜、韭菜末、麻油、辣椒油等佐料,美味撲鼻。攤上還有驢板腸、炸福糕、馬蹄酥、油果子、羊雜碎、粉湯扁食……如能一一品嘗,真是別有一番誘人風味。

元宵節在陝北是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日子,村中出去沿門子的秧歌隊轉了一大圈,都在這時趕回來了。吃元宵、鬧秧歌、轉九曲、觀燈、放花是這塊土地上獨有的活動。

正月十五還是道教上元節,天官賜福,地官赦罪,這是鄉人最為看中的。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鞭炮聲,歡笑聲連成一片。人們盡情歡樂。各個集鎮、縣城每年一度的秧歌彙演更是將年節推向高潮。真可謂萬家空巷,人流如潮,各鄉各村選送的秧歌、腰鼓、社火把集鎮、縣城的大街小巷塞得滿滿的。文場子、武場子、劃旱船、放竹馬、跳秧歌、唱道情。嗩吶聲吹的人如痴如醉。到處是人山人海,從街這邊擠到街那邊,不是被擠掉了帽子就是擠掉了鞋。小孩怕擠,被大人高高舉過頭頂,和大家一塊觀看著一年一度的盛事。

轉九曲火塔塔是這裡正月十五的一大景觀。村頭、街頭、門前用大塊煤炭壘成寶塔形狀。聽當地人講最大的火塔塔要用三、四車優質煤炭來壘呢,每當明月升起,全村的人們圍著燃燒的煤塔載歌載舞,熊熊的火焰旁,嗩吶吹手如醉如痴,牛皮鼓子鏗鏘有力,歡歌笑語聲回蕩在黃土高原上空。大人不時抱起未成年的小孩在火上燎一燎,這叫燎百病,保百病不得,平平安安。

元宵節的夜空更是絢麗,米脂綏德一帶農村的打花杆更是讓人陶醉,一棵一抱粗細30多米長的木頭上,橫豎捆扎了上百種之多的各式禮花炮仗,立在村中的一塊空地上,族長一聲令下,一條火龍直飛雲天,花杆頓時火樹銀花,夜空被渲染的五彩繽紛,極為壯觀。好客的農家端出熱騰騰的米酒,唱出醉人的信天游一遍又一遍。

燈火、歌謠和凜冽的寒風回蕩在這塊覆蓋著厚厚黃土的地方,這就是陝北的正月。

行程自駕車可以這樣安排:第一站到綏德,第二站米脂,第三站榆林,第四站靖邊,第五站安塞,第六站延安,然後從延安返回。

如果先坐火車到西安,不要與火車站的陌生人糾纏。火車站出來不出廣場往右走大約200米就是長途汽車站,那裡有很多到延安和榆林的客車。

不坐汽車的話也可以坐晚上的一趟到榆林過延安的火車。那樣會舒服點。


精選遊記: 延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