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最古樸的橋鄉--婺源坑頭

作者: 婺源旅游帥潘

導讀婺源的美景以純淨原始的自然山水、恬靜和諧的田園風光、古色古香的徽建古村而著稱。鄉村隱於青山,青山襯托鄉村,山麓有村,村背有山,是一幅令人陶醉的鄉村畫卷.坑頭村坐落在婺源縣西北部的鵝峰山下,至今還是一個“自然村”。說它是“自然村”,指的是它目前還是一個對外來游客不收取門票的村莊。 最近我以一個婺源導游的眼光走近了他,與幾位朋友一起來到� ...

婺源的美景以純淨原始的自然山水、恬靜和諧的田園風光、古色古香的徽建古村而著稱。鄉村隱於青山,青山襯托鄉村,山麓有村,村背有山,是一幅令人陶醉的鄉村畫卷.坑頭村坐落在婺源縣西北部的鵝峰山下,至今還是一個“自然村”。說它是“自然村”,指的是它目前還是一個對外來游客不收取門票的村莊。 最近我以一個婺源導游的眼光走近了他,與幾位朋友一起來到了家鄉這傳說中的”十八裡桃溪”的源頭村,<注:坑--在婺源是小溪>.

去坑頭的道路現在已基本平坦,不過一路行來,很少人家。在未經修飾的,或者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稀少的人煙和牆頭屋角叢生的茅草,還有那些司空見慣的老屋,常給人一種陳舊感、衰敗感。但是,如果你不僅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閱讀的話,你會發現雖歲月磨礪仍不能塵封的美和智慧的靈光。

從鵝峰上下來的溪水迤邐穿村而過,潘氏家族沿溪兩岸營建家園。

坑頭村歷史上曾經出了九個進士,明代進士潘潢曾先後在四個部當過尚書。村中有副對聯:“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從前地方官吏只要一見這幅對聯,武官下馬,文官下轎。村中尚存有明清官邸民宅數十幢。潘潢的書屋氣宇不凡,門楣上掛著橫匾“太宰讀書處”。從這兒向前不遠,溪水拐彎處,一座高大的民宅依山而建,石板、石卵、石頭壘起的高高宅基,在視覺前方構成一個寬大的扇形立面。仰頭可見高高的風火牆向著藍天聳峙,呈45度向上的台階,營造了一種高高在上的軒昂之氣。這就是潘潢的故居,如此說來有近500來年的歷史了。宅內的天井深深,堂內的地磚青青,梁坊的深雕歷歷。

坑頭村落布局的精華中有兩個經典特色:一是家家有魚塘,一是有36座半橋。

鵝峰上下來的水被稱為桃溪,因為曾經在溪水的兩岸廣植桃樹。九曲十八灣的溪水上架起了一座又一座拱橋,每座橋頭都分別栽種桂花梨木等,橋也就因此有了名字,如五桂橋、留蔭橋、松雪橋等。在這些橋頭或樟樹華蓋如雲,或桂花秋來飄香,給古老的拱橋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常有人家在橋身上擴建,成為了門前的涼台和曬場。

中國民居講究“四水歸一”、“金魚滿堂”,是對財富的希冀和向往。無論在哪個古村落,都可以看到庭院裡的魚缸或魚池,但畢竟還做不到像坑頭那樣“家家戶戶”。這些魚塘有方形的,有圓形的,塘邊長滿了青苔和水草,十分有特色。魚塘的水來自院牆外面的溪水,桃溪在流經村子的同時分流到了各家各戶。院牆的牆根有一個進水口,用鐵筋攔著防止垃圾等雜物進入。當桃溪水位低落時,在進水口的地方築一道小壩,抬高水位,水仍然可流進魚塘。

村落處在山水環抱之間,構成了一幅又一幅景觀,歷史上的才子們曾總結了桃溪十景。雖然這“十景”如今大多已成為遙遠的夢境,但坑頭的精華就掩藏在桃溪的兩岸。

沿桃溪走到“坑尾”,豁然開朗。最後一座宅子有一個十分精致的魚塘,池裡的魚兒悠閑嬉游,宅子的主人熱情又爽朗。站這家宅子的門口,望著遠山和茂林,我感到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像長龍一般的坑頭,龍頭就在潘潢的故居。走下拱橋,貼著水面向遠處看去,那一座又一座拱橋,活脫脫是龍的脊梁,馱著坑頭一代又一代子民,走過了漫長的滄桑歲月。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