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中國85天-12(西寧,塔爾寺)

作者: 木魚道長

導讀重返道20070714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

重返道20070714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占地面積約600余畝,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十四年前,懷揣理想的道曾經滿腔熱血來到塔爾寺,朝拜聖地、尋訪活佛,追尋夢想,探求人生的真諦;十四年後,道帶我故地重游,回首往事,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塔爾寺在明末清初最鼎盛的時候,曾經有僧人數千人。如今,因為政府的控制,塔爾寺的僧眾不過七百余人左右。十四年前,這座寺廟還沒有今天這樣多的游人,那時道作為為數不多的學習藏傳佛教的漢人,有幸被多位有德高僧活佛接見;之後道又深入川藏去遍訪明師,刻苦學習。現在,這座寺廟擁擠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人和導游,儼然一座旅游勝地。

塔爾寺有“三絕”:壁畫、堆繡和酥油花。這些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宗教藝術珍品。壁畫是各個殿宇牆壁上繪畫,它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繪於牆壁和棟梁上。壁畫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質礦物,因此具有色澤鮮艷,經久不變的特點。塔爾寺的壁畫屬喇嘛教畫派,因此具有濃厚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畫面構想巧妙,布署適然,色調和諧,工藝精湛,手法細膩。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它是用各種色彩艷麗的綢緞剪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然後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因此有明顯的立體感,看上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內容大都取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爾寺的堆繡制作精細,構圖生動別致,色澤繁富綺麗,為美術界所稱道。只可惜,這珍貴的傳統手工藝目前已經失傳了。至於酥油花,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在一些藏傳佛教寺廟裡,常常可以看到用酥油制作的色澤艷麗,形像逼真的花卉。不過酥油花的藝術境界遠不止此。首先是酥油花的藝術形像,除了花朵,還可以是佛像、珍禽異獸、壯麗山水以及亭台樓閣等。那一副副大型的酥油花作品,晶瑩潔白、松軟細膩,不僅僅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具有宏大的規模,內容多姿多彩;其次是酥油花獨特而艱苦的制作工藝,比我們熟知的蠟像要困難很多。因為酥油熔點很低,4度左右就開始融化,6度左右就完全融化成液態,所以僧人必須在每年最冷的農歷正月間制作酥油花,在制作的過程中僧人需要不停地用冰水來降低手和酥油的溫度。很多僧人的手因此而凍壞了。制作酥油花的工具也沒有大家想像的復雜,僅僅依靠僧人的雙手、一支毛筆、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每年正月十五,是塔爾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燈會,這時候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來一睹酥油花的風采,大家會評選出冠亞軍酥油花作品。不過,因為酥油花不易保存,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即使在空調房中也會慢慢融化,所以作品必須每年更新。

慢慢走到半山的班禪行宮,我們向下俯視著整個塔爾寺。天很藍很遠,一些白雲漂浮在天際。這些白雲看上去讓人痴迷,他們重重疊疊堆砌在湛藍的天空,通體散發著神聖的白色光芒,萬丈光芒照亮了天際,也照亮了我的眼睛。一個年輕的喇嘛,若有所思的望著遠方,好像在看山下的寺廟,好像在看遠方的白雲。他已經在這個寺廟生活了二十二年,十四年前,當他還是個身高一米的孩童時,他就在這個寺廟學習。道和他聊起往事,聊起故人,大家不由得唏噓不已。年輕的僧侶靦腆的笑容,在藍天白雲下,在古寺行宮中,充滿了純真和活力。

晚上和道吃了頓穆斯林大餐,鮮甜甘美的手抓羊肉,充滿異域風情的香米牛柳,讓我們吃的煞是滿足^_^


(塔爾寺-白塔)



(塔爾寺-紅門)


精選遊記: 西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