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陝北(9):白雲與香爐

作者: A阿龍

導讀10月5日 磧口——佳縣(白雲觀、香爐寺)——榆林 (宿榆林)包了一輛小面包車,離開磧口去佳縣。這一路沿著黃河,路邊永遠是棗樹,頑強的生長在看似貧瘠的黃土地上,一串串枝條被熟透的紅棗壓彎了腰。偶爾還會路過幾處灰色的老屋。黃河沿著山川,靜靜流淌在清晨溫柔的陽光裡。 通過一座跨越黃河的大橋,到了陝西的佳縣。面包車送我們直到白雲山腳下。山上便是� ...

10月5日 磧口——佳縣(白雲觀、香爐寺)——榆林 (宿榆林)包了一輛小面包車,離開磧口去佳縣。這一路沿著黃河,路邊永遠是棗樹,頑強的生長在看似貧瘠的黃土地上,一串串枝條被熟透的紅棗壓彎了腰。偶爾還會路過幾處灰色的老屋。黃河沿著山川,靜靜流淌在清晨溫柔的陽光裡。

通過一座跨越黃河的大橋,到了陝西的佳縣。面包車送我們直到白雲山腳下。山上便是我們要拜訪的白雲觀。

白雲觀,始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並擴建。傳說在最初修建白雲山廟觀時,山頂上常常有白雲繚繞,因而得名。據說白雲觀號稱全國七大道教聖地之一,曾藏有明萬歷皇帝親賜的御制《道藏》4726卷,還有明神宗給該觀住持及道眾的聖旨一道。 聖旨至今完好無損,可是經書卻已不存。

山腳下,一個石門,門頭的雕刻經不住風雨的侵蝕,已經模糊不清了。跨進石門,一級級石階筆直的伸向山上,陡峭的讓人有幾分害怕。

白雲觀的建築,大都灰磚青瓦,凝重又不乏精致,帶有濃厚的陝北古民居的風格。在黃河邊的山坡山頭上,蒼松翠柏,古樹參天。對於宗教我懂得並不多,但我常常為那些古老寺院的美妙所在而感嘆。樹上的牌子,記載著樹的名字“剛柏”和栽植年代“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老去的大樹,呼之欲出。)

據說白雲觀內有彩色壁畫1590余幅,碑刻100余塊。真的看到在一些廟宇的牆壁上有精美的壁畫,在真武殿內還有關於真武大帝從出生到得道的連環畫,十分生動有趣。

白雲觀的石碑似乎多得無處擺放,有許多石碑都在廊前或屋邊突兀的佇立著,有不少石碑的字跡都已難以辨認,依稀留有“重修紀事”的字樣,或在落款處記錄了某一個遙遠的古老年代。

白雲山頂的廟宇邊,有一個寬闊的停車場和許多為游人開設的商鋪。在這裡吃了午飯,又吃到了陝北的饅頭!

午飯後,沿著來勢攀爬的石階,一步一步下到山底。這直上直下的山石路,如同陝北人耿直的個性。

又包了一部小面包車,當地的司機徑直把我們送到要去的另一個寺廟,香爐寺。據說這裡也是一處風景絕佳的所在。



(黃河懸崖邊的香爐寺全景)

又是陡峭的石階。背著包,在午後熱烈的陽光中,一步一步走上去。抬頭看一看前面的路,仰頭看一看湛藍的天,忽然心中充滿了虔誠。

整個佳縣縣城就在黃河邊的山上。香爐寺正在佳縣縣城的邊緣,也就是黃河邊的懸崖上。如柱的巨石上建有觀音廟,一架小橋將其與寺廟的主體相聯。有人如此形容:“石峰與岩丘間,橫木為橋,橋長四五步,臨虛懸架,橋懸閣危,孤石聳峙,四際無依,風吼濤急,實為奇境,膽壯者方敢跨橋登閣。”奇妙的地勢形成了獨特的景觀。不禁感嘆古人是如何選擇了這樣恍如世外的地方。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香爐寺建於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據說1947年秋,毛澤東曾登此處。看管寺廟的是李樹旺老人。他說他來到這寺廟幾十年了,一個人獨守著這冷清的小寺廟。他給我們看他胸前的毛主席像章,做出軍人立正的姿勢讓我們拍照,還坐在屋前的地上給我們說故事。他用方言講的故事,我沒有聽懂,卻讓人有時光交錯的感覺。



(看管寺廟的李樹旺老人)

問老人有沒有水喝,老人說有,帶我們到一個陰暗的房間,揭開一個大水缸,要舀涼水給我們。。。被老人的善良和清貧感動,同伴紛紛慷慨解囊,感謝他為我們保留了這樣難得一見的風景。

走出香爐寺,老人在門口與我們告別。



(香爐寺門口)

從佳縣到榆林,一路是平整的柏油馬路,司機師傅說,過幾天就要收過路費了。

榆林已是在沙漠邊緣了。一路看到一排排秋天的樹,或從綠變黃,或已褪盡樹葉傲然獨立,呼應著我心中向往的大漠的蒼涼。遠遠看見路邊幾個大土堆,可能就是古代留下的長城遺跡吧。

趁著夕陽還沒落下,我們匆匆趕往紅石峽,據說是王家衛《東邪西毒》的唯美風景的取景地。

“紅石峽大型摩崖石刻群,位於榆林城北5公裡處、明長城口紅山腳下的榆溪河谷。兩山虎峙,石峽中開,一注清流,綠洲而來。。。。。。最早開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歷史。”


(紅石峽)

峽谷裡,一條洶湧奔流的河,讓人懷疑是否真的靠近沙漠了。河岸的石崖上,刻著各個時代的文字,仿佛歷史的記事本,永遠攤開在這河岸,任文人志士揮灑豪情。隨意挑幾處時刻仔細閱讀,便發現是清朝或明國的痕跡。

石崖下有暗河和石洞,洞內的雕刻和壁畫已十分模糊。

而我最愛的風景,是河岸邊那些秋天的樹。


精選遊記: 榆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