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

作者: Q.F

導讀序言:徐志摩對於知識的積累和體系的形成是以蜘蛛結網來形容的,東鱗西爪地積累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張網,看似散漫,卻圍繞著一個中心,時間長了才能有些眉目。堅信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近些日子對建築文化萌生了較濃厚的興趣,也嘗試著找一些書來看,只因太忙而擱下了。到開平去看碉樓,對於大部分時間在香港工作生活的我,本是個未曾出爐的夢想。 周五 ...

序言:徐志摩對於知識的積累和體系的形成是以蜘蛛結網來形容的,東鱗西爪地積累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張網,看似散漫,卻圍繞著一個中心,時間長了才能有些眉目。堅信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近些日子對建築文化萌生了較濃厚的興趣,也嘗試著找一些書來看,只因太忙而擱下了。到開平去看碉樓,對於大部分時間在香港工作生活的我,本是個未曾出爐的夢想。

周五在深圳喝酒,宿醉,周六返穗,疲憊不堪,午後醒來,推掉了當晚的幾個無謂飯局,便載著家人去轉了北亭、南亭和練習三個古村,暮色漸陳,返程途中,生態學家暨岳父大人嚴教授提議,有機會當去新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群看看,坐言起行,隨即決定:翌日出發,去開平,看碉樓。

需要聲明的是,這,不應是一個純粹的攝影帖,起碼距離心目中的目標距離尚遠,我更願意把它當作一個載體,承載我一顆求知的心,去尋覓、發現和傾聽,傾聽這飄散於五邑田野林間的百年建築風語。

(一)、背景知識介紹:

一、開平碉樓的興起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當時縣內較大的土匪有張韶、朱炳、胡南、候晚、譚欽、吳金發、張沾、黃保諸幫,他們四處劫掠,制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余,擄耕牛210余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往往一夕數驚,徹夜無眠。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家裡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家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否則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余人。其中,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彙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這樣,碉樓林立逐成為僑鄉開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時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

二、碉樓的類別和建築藝術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大致有以下四種:

(1)鋼筋水泥樓

這種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收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整座碉樓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鋼筋建成,建成之後,極為堅固耐用,但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也有的在內面的樓層用木閣組成。

(2)青磚樓

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內泥外青磚。這種碉樓,實際上就是上面說的泥磚樓,不過,它在泥牆外表鑲上一層青磚,這樣,不但美觀,而且可以延長碉樓的使用壽命。內水泥外青磚。這種碉樓的牆,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築,其實是裡、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為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省錢,且保持美觀的特點。青磚樓。全部用青磚砌成,比較經濟、美觀、耐用,適應南方雨水多的特點。

(3)泥樓

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泥磚曬干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築泥樓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衝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牆。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牆,一般有1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牆相比。

(4)石樓

即用山石或鵝卵石作建築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卻堅固耐用,這種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區。

三、開平碉樓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

開平碉樓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更是千姿百態,讓人嘆為觀止。有中國傳統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特別是歐洲大陸)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哥特式、羅馬式等等。而大多數碉樓既有這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又有那個國家的藝術特點,很難具體界定。北京大學博士後張國雄先生在《開平碉樓與民居》一文中對此作了精辟的闡述。他認為,在碉樓的總體造型、建築構件和表現手法上,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與西方建築風格熔為一體;而西方建築風格又有多種類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羅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的葉形券拱和鐵雕、哥特時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築的山花、新文藝運動的裝飾手法以及工業派的建築藝術表現形式等等,都融進了開平的鄉土建築之中,它不單純是某一時期某一國家某一地域建築藝術的引進。這就是我們無法將開平碉樓和民居具體歸入某種西方建築風格的原因所在,准確地講它應該是中外多種建築風格“碎片”的組合,多種建築類型相互交融的產物。中國領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築,大都是洋人用堅船利炮“打”進來的,帶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開平碉樓,卻充分體現了華僑主動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注在千辛萬苦建成的碉樓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建築,本就屬於藝術的範疇,僑鄉人民在建造這數千座碉樓的時候,不經意地便創造出一種絕世藝術,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開平碉樓盡管在用材、建築、裝飾形式上各有差異,但碉樓門窗窄小,鐵門鋼窗,頂層四邊均設有槍眼,這是共同的特色。槍眼大體上都開成長方型或“T”字型的,有的碉樓更是在頂層四角建有突出樓體的“燕子窩”,從“燕子窩”的槍眼居高臨下便可以對碉樓的上下左右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樓頂層多設有了望台,不少還設有槍械、火炮、石塊、銅鐘、警報器、探照燈等防患裝置,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得到很好的保護。

四、在使用功能上,又有眾樓、居樓和更樓之分。

五、碉樓文化價值。

其興衰同時也反映了當地華人華僑的興衰,是本地鄉土建築和外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的結果。在開平村落中,中西合璧的碉樓不僅僅是守護家園的防御設施,也成為村民優化環境景觀的“工具”。在平原地區的很多村落,它高高聳立的樓體被借用為“靠山”,以實現“背山面水”的理想格局,同時,向上發展的碉樓與低矮的民居結合,還使村落的天際輪廓線高低錯落,起伏變化,節奏緩急交錯,有張有弛,富有韻律感。碉樓是形成開平村落立面生動活潑的關鍵要素,是開平村落的聚焦點。開平碉樓與村落作為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三門裡村落、自力村村落與方氏燈樓、錦江裡村落、馬降龍村落群等四個提名地,經歷了八年艱辛的申遺之路.開平碉樓是中外多種文化交融和碰撞的產物,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寶貴組成。

2001年,國務院將開平碉樓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6月,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也是廣東省唯一的一個單元。

(二)、在路上

踩點之旅: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碉樓,也算是有了個初步的印像;周六夜裡短短幾小時的網上踩點,加上周日半天的走馬觀花,行前觀後,堅定了下次還來的想法。

時間:2008年1月13日

出發地:廣州天河 目的地:開平

第一站:錦江裡 開平第一碉樓 瑞石樓 ....

周六晚上為第二天自駕游做了點功課,線路在腦海中逐漸明晰:廣佛高速轉佛開高速,到後第一時間買地圖;指導思想為:由遠及近,也就是先以最遠的且有“開平第一碉樓”美譽的蜆口鎮錦江裡為第一目的地,再到百合,赤坎鎮,最後是塘口;時間是早7:30到17:30.

天公作美,早六點半起床,七點半車載全家從廣州天河開出,直接上內環,轉廣佛高速,再經轉佛開高速,經修葺中的九江大橋,過江門、鶴山直達開平,適逢周日,清晨車少,一路順利,才9點到達開平水口。

根據攜程網上的自駕游攻略,我做足了功夫,例如:攻略上說最好在到達開平前先把油加夠,好多地方沒有93號油加,於是我在初上廣佛高速那會就把油箱加滿,加的是97,結果呢,才到開平一會,竟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道兩邊隨處可見的俱都是加油站。此次,開平給我留下的另一個印像:就是除了衛浴用品和加油站,商品經濟真不怎麼發達,市裡不說,主要是到了鄉鎮,餐廳極少;另就是,根本就不用買地圖,一則是當地的商品經濟不怎麼發達,地圖難尋;再就是325國道及岔道上,世界文化遺址的分布和指示是相當清楚的,地圖的作用反而不大了。

但是,初到開平的我不明就裡,還是先入為主的依靠所謂先行的心水,一心想著買地圖先,結果呢,怎麼找一時半會就是找不到,在經歷了買地圖不得的耗時,及從開平市區出發往往東37公裡的路程後,9:50到達目的地:錦江裡。

根據路牌指示,從國道轉下,到達蜆口鎮錦江裡,其實是無路可走的田畔,看著幾輛粵B、粵J的車子停著,我估摸著就是這了,果不其然,下車後周遭轉了一小圈,就看到了一個不起眼的小牌子,上面蒙蒙的寫著中英文:錦江裡村碉樓群 (Jinjiangli Village )。順著指示標志,一行人走在希望的田埂上,再過小橋,看流水,接著就到了村口。

未到村口,就已經遠遠看到了高高聳立著的一座碉樓,想著就該是瑞石樓了;進到村裡,徑直朝著目標,前進、前進....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蜆岡鎮錦江裡的瑞石樓,有“開平第一樓”的美稱。一早就聽聞加拿大村狗兒們的名氣,沒想到才進到村裡,居然也讓我碰上黑狗一只,晃晃悠悠地朝我走來,隨即哢嚓,拍了一張。

瑞石樓

它坐落在村後東側,被大片竹林,興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歷時三年才建成。樓主人黃璧秀(號瑞石)當年在香港經營錢莊,為了保護家鄉雙親的安全,不惜重金建了這座非常堅固的碉樓。瑞石樓占地92平方米,是開平現存的碉樓中最高的,共9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總體造型是混合式。

進瑞石樓需要門票10元,現金交付。門前院落,是中西合璧,由於抵達時已經有2個小團隊到了,聽口音一個是上海來的,另一個估計是來自省內。人太多,無法拍到院內的樣子。說來也巧,周日正好是黃家後人祭祖的日子;有幸和他們聊了一會,竟得知有好些後人竟是從新加坡(新西蘭?)趕回來的。

1層至5層主要是住人區域,戶內有戶,每層的窗裙、窗楣、窗山花的造型和構圖也各異。整體造型和細部處理非常的精致,有濃厚的西方建築風格;每層都有不同的線腳和柱飾,增加了建築立面效果。內部布置、用具是嶺南傳統的樣式,1層為客廳,2─6層每層都有廳房、2間臥室、衛生間和廚房。這是位於五樓房間內的中式陳設。從室內陳設來看,住的是年輕夫婦。由下及上,走來一圈,基本上弄了個眉目:樓層較低的給家中年長行動不便的長者住,樓層高的給年輕人住,到了7樓就是老祖宗的牌位,一切都很有序,充分體現出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尊老敬祖思想。5層頂部的仿羅馬劵拱和四角別致的托柱代替了其他碉樓中常見的卷 草托腳,很有美學上的視覺效果,形成向上部的自然過渡。6層是有愛奧尼克風格的列柱與劵拱組成的柱。7層為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頂的角亭,南北兩面都建有 巴洛克風格的山花。7層匾額中的“瑞石樓”三個大字剛勁鐫秀,是當時廣東著名的書法家、廣州六榕寺主持鐵禪大師的墨跡。瑞石樓結構完整,比例勻稱,大氣端莊,牆體的法國

藍塗色給它抹上了一些浪漫的氣息。8層平台中立有一座西式塔亭,9層小涼亭的穹窿頂羅馬的風格更多。在整體的西方建築風格中,樓主人沒有忘記注入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因素。8層內部,有樓梯直上9樓,上面其實就是個碉堡:小了望台加射擊孔眼;這樣的射擊孔眼在稍高一點的樓層都有。但令人稱道的是:這裡的主人或將這些武器孔眼藏匿於牆體雕花的蕊心中間,或是用這樣的羅馬式穹窿頂加以美化襯托。

(三)出行心水

因為之前在台山上川島本公司有個酒店,開平我去過多次,對那塊地方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算是比較了解的。個人建議形程最好以2日為好,方式最好是自駕游,去的季節呢,傾向於每年秋後到來年三月間,天氣也較涼爽。為什麼要兩天呢?主要是對戶外歷史風物的攝影,尤其需要強化對光影的追求,否則,充其量是拍照片罷了;要實現這一點,我想早起晚歸白天睡當是不錯的選擇,而一天來回,對於這麼龐大而豐富的瑰寶而言,光是走走看看都似乎不夠。

又回到了一開始的話題,本帖不能作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攝影帖,有好些照片簡直是慘不忍睹,但是對於對建築知識有興趣的朋友來說,這可能是塊磚,歡迎拍磚。

細數下來,開平的旅游優勢可謂得天獨厚,一則是交通便利,距離廣州95公裡,開車從廣州過去90分鐘就夠了,由東莞、深圳、珠海經中山,轉江門的路也修好了,過來也不到2小時,水路交通也很方便,坐船可直達香港。

最重要的是這附近的旅游資源異常豐富,如:開平、江門、台山、陽江等五邑的碉樓群,差不多3300多座;陽江的小鳥天堂和梁啟超故居,也是很有看頭的,富庶的僑鄉面貌也是這裡的看點,游者可以通過對碉樓文化、梁啟超生平、乃至孫逸仙先生的憑吊,推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廣東沿海地區一直處在怎樣的位置。

開平和恩平還有一些賣點,那就是美食和溫泉,這裡的溫泉,老的如金山溫泉,新的如香山溫泉、和康橋溫泉(名字讓我再次想起了徐自摩先生),泡溫泉的好處,無需再次大書特書,但我想說的是這裡的溫泉確實品質一流,想想如果能帶上相機,開著車,起早趕晚的與光影做一游樂追逐,然後中間再泡上一兩個鐘的溫泉,女士還可選擇做些個人護理,豈不快哉,妙哉?

開平的美食也是值得稱道的,這裡先要推翻網上的所謂黃鱔焗飯,黃鱔首先要少吃,對於未育人士尤其如此;雖已為父,但我也是不怎麼吃黃鱔的,最多是在日本料理店吃點海鰻過過嘴癮了。開平的豆腐角、走地雞,叫花雞(當地叫泥包雞),陽江電白一帶的冰鮮,當地農家的無公害蔬菜等都是不錯的推薦,還有就是當地的鵝,也是放養的,味道嘛,呵呵,可想而知了。

此外,據了解這裡的酒店也不貴,2家五星級,濠江和花園,都400多,超值,我更願意推薦前者,06年7-8月間我去過江門兩次,住的是那裡的五星級酒店,評價也很好,窮家富路嘛,建議沒必要省這點錢,當然溫泉裡住那就更好。

關於這裡的衣食住行,差不多了,有必要重復一下的是:嚴重建議自駕游,開平地方不小,2天時間,對於像我這樣有過一些踩點經歷的還勉強夠,1800多座碉樓,個個不同,即便是那些較有名氣的,方圓百余裡,零零散散的分布,沒有車跟團走,估計是滿足不了攝影的心願的。

有一點很好:除了上瑞石樓需要10元門票,以及進自力村和立園外門票50元外,其余碉樓都不需要門票,對於自力村和立園我沒有興趣,此次沒有,下次估計也不會太強烈。畢竟,尋找,也是一種樂趣,對吧?

(四)陌上花開

傾聽百年風語:

之前讀過方曉風寫過的一篇《建築和女人》,文中作者戲數了兩者的相似之處,特別是就建築內在價值的多元性做來了淺顯比喻;建築,不應僅僅具備簡單的實用價值,更應該在審美價值、文化價值上予以更多追求。

建築如人,尤如女人,我深以為然。

瑞石樓、錦江樓、慶峰樓均修建與20世紀20年代,由外及裡,由下至上,我細細分辨著各式建築風格,僅在這緊緊相連的三座碉樓裡外:多立克柱式立柱、愛奧尼克柱式立柱、科林斯柱式立柱、塔司干式立柱、巴洛克風格、哥特式風格、伊斯蘭的葉形劵拱、古羅馬式的穹窿頂、拜占庭式的穹窿頂、以及中式的硬山頂...,竟都有體現,且有機和諧的配搭布局於一體,自成樂章,各領風騷。

在觀摩的時候,我贊嘆不已:為其美所懾,更為其主人的眼界、學識和氣度所折服;也陣陣慨嘆:嘆的是現代簡約實用主義指導下的各式建築,以至於千城一面!不知舊,焉知新?與先人的大資相比,竟又有些悵然:遙想百年來此等風物所獨享的凄涼,也有對現時吾等無知浮躁國人的些許自憐和悲哀。

情不知所起,遠遠處,打第一眼看到她,就已刻畫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面對身只影單卻也傲然的她,不由得讓人想起現代建築史中針鋒相對的兩句話:Less is more 和 Less is bore

,簡單的命題背後是不同的設計立場和美學立場。即便如此,在歷經百年後,對於朝暮間方氏燈樓身影的追逐,卻還是成為諸多攝友們的向往。

陌上花開緩緩歸:

臨行前在赤坎鎮裡拍到一處新居,牆體的色澤為葡式草綠,命名上也頗具古風,叫溢廬,由此可見,開平碉樓內在的神魂已在無息的文化復興中漸然蘇醒,是可稱道啊!唯一不妥的是,它叫溢廬,按照古時的規範當寫為“廬溢“才是,看來還是應了那句話:水滿則溢。

因晚上還要趕回香港,下午兩點一行人草草飯畢,便匆匆返程了;是夜,在回香港的火車上,盡管非常疲憊,我一邊慢慢翻看著今日所得,一邊,記寫下了這段文字:

歲月留痕,但時光的流逝竟未能抹去她絲毫的光彩,伴隨其神魂的蘇醒,一個更加偉大時代的到來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廬溢”,不就是最好的例證嗎?我們不必對拙劣模仿大加指責,相反,多點耐心和包容心,借助網絡的力量,再次藉由鏡頭,和我們的心、眼,去喚醒遠方與近處的人們。

此刻,案前疾‘書’的我也在反思:是什麼力量驅動著自己日行千裡?細想下來,志趣見聞之外,每天做些自己想做的點滴之事,盡量有那麼點成就感,能讓自己覺得越活越明白,也許就身心健康,心無掛礙,或也有助於消除那種終日奔忙所帶來的無力感。

這,抑或是某種回應和漸行漸遠的共鳴。

注:不知為何,照片上不了,如需參閱圖文版,請見以下網址:

本人主博:

http://qufei.spaces.live.com/

此版專帖子: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8-01/13/ff808081176aef30011773c8c01368cb.shtml


精選遊記: 開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