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清風三十裡

作者: 煙柳斜陽

導讀長江三峽是著名的旅游勝地,那裡不僅有秀麗宏偉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有著深深的歷史文化積澱。在人們飽覽山光水色的時候,兩岸眾多的三國遺跡,也在默默地向人們講述歷史,講述那逝去的鼓角爭鳴與鐵馬金戈。地處雲陽的張飛廟便是這眾多遺跡中的一處。 當年關羽丟了荊州,兵敗麥城,最後被東吳所殺。蜀中上下極為震驚,張飛急於為義兄報仇,晝夜督促趕制孝服,要� ...

長江三峽是著名的旅游勝地,那裡不僅有秀麗宏偉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有著深深的歷史文化積澱。在人們飽覽山光水色的時候,兩岸眾多的三國遺跡,也在默默地向人們講述歷史,講述那逝去的鼓角爭鳴與鐵馬金戈。地處雲陽的張飛廟便是這眾多遺跡中的一處。 當年關羽丟了荊州,兵敗麥城,最後被東吳所殺。蜀中上下極為震驚,張飛急於為義兄報仇,晝夜督促趕制孝服,要全軍帶孝出征東吳。因時間太緊,孝服難以按期完成,負責此事的張達、範疆請求延緩時日,張飛斷然不允,並以逾期殺頭相逼。二人見難逃一死,便鋌而走險,趁張飛醉酒之機,刺殺了張飛,並將其首級割下,欲攜往東吳請功。二人行至雲陽,聽說吳蜀已經議和,便將張飛頭顱拋至江中,各自逃生。張飛頭顱在江中飄浮數日,只是不肯順江水而下,據說是張飛不願離川。雲陽的一位老漁翁發現後,便將張飛的頭顱撈起,埋葬在江南岸的飛鳳山下,這就是雲陽張飛廟的由來。

張飛廟建於蜀末,距今已有1700多年,後來唐、宋等歷朝均有修茸,在清代曾遭洪水侵襲,現在的建築大多為洪水後重建。張飛廟依山臨江而建,從江上看去,只見廟前江水滔滔,廟後青山依依,頗有氣勢。廟前的石壁上刻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非常醒目,過往的江上船只,老遠就可看見。廟旁有一座小村莊,也不知是先有廟,還是先有村?

大殿內張飛的塑像在正中高坐,如今殿內也是香煙繚繞,不知現在人們來此燒香會向張飛許什麼願?廟內還有結義樓、望雲軒等紀念張飛和劉備、關羽等結義之情的建築,最有意思的是那座“助風閣”。傳說張飛感謝漁翁葬其頭顱,每有船只從廟前經過,他都要鼓起清風,助一帆之力,直送至三十裡之外。漁人們感謝張飛,便集資修起了這座助風閣。聽了這個傳說,不禁想起另一個傳說。說是關羽死後因身首異地,每到夜晚便在半空中大叫“還我頭來”,驚擾人們。後來有一位高僧對關羽的魂靈說“將軍要自己的頭,那麼你過去殺的那麼多人,他們又該找誰去要頭呢?”聞聽此言,關羽才不每天要頭了。兩個傳說一比,總覺得關羽不如張飛。結義兄弟雖然最後都不得善終,落得個身首異處,但大丈夫出生入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張飛死後每天吹起三十裡清風助人行船,比起關羽天天要頭,是何等的灑脫。

張飛廟裡還保存有歷代名人的許多碑刻和書畫,“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素有“文藻勝地”之稱,享有“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鐫刻絕世”之譽。細細品賞,確有不少精妙之作,像岳飛草書前後《出師表》,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墨跡前後《赤壁賦》等等,都堪為稀世之寶。廟內的杜鵑亭和得月亭是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雲陽客居兩年而建的,杜甫在雲陽也留下不少詩作。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是一介武夫的形像,只是偶而來點粗中有細。據考證,歷史上的張飛還是有點文采的,書法也不錯。現在張飛廟裡眾多的碑貼佳作與翼德將軍的魂靈相伴,確也是座難得的文武合廟。

由於三峽工程的影響,現在的張飛廟將全部淹沒於水下。為保存這個三國遺跡,當地將把張飛廟拆除,另擇新址重建。江水流淌,逝者如斯,隨著時代的變遷,張飛廟也和眾多的三峽移民一起面臨搬遷。不知新的張飛廟落址何處,希望不要離江面太遠,否則張翼德將軍的三十裡江上清風,恐要變成山野之風,助不了江上行船之人了。


精選遊記: 長江三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