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南北行13----徒步者的天堂

作者: 無鎧甲的魚

導讀第一天徒步的路線:從博卡拉Pokhara(海拔800)打的到45公裡外的Nayapul小鎮(海拔1000),這是徒步的起點,經tikhedhunga村(海拔1540)到達當天的住宿點Ulleri村(海拔2080)。人民幣與尼盧比的彙率=1:9徒步者的天堂據我買的尼國傳統肥皂的包裝上介紹,在19世紀就有人來喜馬拉雅山探險,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國家的嬉皮士們陸續來到這裡,逐漸形成了成熟的登山或徒步線路。安納普爾 ...

第一天徒步的路線:從博卡拉Pokhara(海拔800)打的到45公裡外的Nayapul小鎮(海拔1000),這是徒步的起點,經tikhedhunga村(海拔1540)到達當天的住宿點Ulleri村(海拔2080)。人民幣與尼盧比的彙率=1:9徒步者的天堂據我買的尼國傳統肥皂的包裝上介紹,在19世紀就有人來喜馬拉雅山探險,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國家的嬉皮士們陸續來到這裡,逐漸形成了成熟的登山或徒步線路。安納普爾娜山屬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分支,區域內高峰林立,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7座。與西藏惡劣的環境不同,這裡雪山之下到處是郁郁蔥蔥,而環繞安納普爾娜峰山脈周圍設計了不同的徒步環線,少則3-5天,多則要走20多天。人們稱尼泊爾是世界上最適合徒步的地方,是因為當地的徒步旅游體系很完善。在博卡拉有旅行社推薦向導和背夫,街上各式的戶外用品店,物美價廉;書店裡有各種類型的地圖,非常實用,讓人氣憤的是各國文字的都有,唯獨沒有中文的;山裡都是石板路或石階路,沒有懸崖峭壁,也沒有泥潭沼澤;沿途的不斷出現的客棧(guest house)裡應有盡有,更是超出人們的想像。唯一遺憾的,就是山裡沒有通訊設施,沒有手機信號,這也好,踏上徒步之旅本來也就是想找尋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何必再惦記塵俗間的煩擾呢?早晨,小朱陪我先去博卡拉南面的ACAP辦公室辦理進山證,經辦人是個胖胖的慈祥的漂亮老太太,遞過來一張表格讓我填好,她很快打出來一張紙,再貼上我的照片,然後老太太問了一大堆話,實在是語言不通,不知道她要問什麼,我們連蒙帶猜,可能大意是問我走哪條線路,終點是哪裡?最後收我2000R$,她鄭重地把進山證交給我,並附送一份地圖,然後笑著對我說:“Have a good trip!(旅途愉快!)”地圖、背夫、登山杖對徒步者來說,地圖是非常重要的向導。小朱買的地圖,各類標識很詳盡:對沿途的村落客棧分布、各點的海拔高度、甚至山路的路況是坡道還是台階都有標注,備注欄裡還有根據不同路線建議的每天住宿點等。從等高線的閉合狀態能看出,各條徒步路線基本在海拔1800到3300之間上上下下,20天的大環線是繞著安峰系列的四座7000米雪山走一圈,那需要有相當意志的人才能完成。尼泊爾背夫世界聞名。他們負重量大,背六七十斤重的東西算小兒科,“背”的方法特別,一根長長的帶子把背簍“背”在額頭上,頭部承擔了很大部分重量。很多徒步者都雇用背夫,這些背夫大都來自山裡,他們背後是一個或兩個大包,卻步履輕松,像回家一樣,而徒步者只帶著自己的身體卻氣喘吁吁跟在後面。會些英語的兼作向導,每天工錢大約10美元,如果背夫不會英語,那他的工錢就會少很多,因為客人還需雇用會英語的向導。我們沒有請背夫,因為安娜普爾納徒步路線已經有數十年歷史,我們手上有那麼詳細的地圖,而且一般岔路口都有標識,沿途每個村落都有客棧,能保證基本的飲食和住宿,我們不必攜帶大量飲用水、食品和露營裝備,背負又不是很重,我更是只背了衣服睡袋和必要的食物水。再說有個背包在肩上,是徒步者與游客的重要區別,我想體驗的是前者。當我們從Nayapul小鎮,開始踏上徒步的征程時,小朱盯著我空空的兩手說:“你必須要有登山杖,登山杖可以減少30%施於膝關節的壓力,否則膝蓋吃不消。”聞聽膝蓋兩字,我的心不禁一沉,這是我最擔心的。自打年前不慎傷了膝蓋,曾用盡了各種方法,最後幾次由骨傷專家手法剝離膝蓋滑膜時,我忍受了撕心裂肺的疼痛,為的就是徹底康復,人到中年了,我不想落下什麼病根兒。這時,對面過來幾個完成徒步的老外,手上拄著木棍,一問是法國人。小朱問人家手裡的棍子是否結束使命,可否送給我們,對方友好地把兩根一起送給我。我大概用了半小時才學會使用這個“登山杖”,果然感覺到腿腳上省了些力。馬幫與guest house 沿途的山路,除了少數有溪水的路有些泥濘,基本上都是石板或石塊鋪成,即使是台階也是石條砌成,非常好走。路面忽而上行,忽而下行;最寬處不過三五米,最窄處只容兩人通過,山裡沒法通車。因此,路上常遇到馬幫和背夫馱著生活用品或建築物品行走。每每這時,我都趕緊貼近靠山一側給騾馬們讓道,一來生怕被這些體積龐大的動物把我擠下山坡;二來,不忍心讓它們為讓我而改道多走三五步。當停下來等著它們通過時,我常常盯著它們的眼睛看,我發現騾馬的眼睛是憂郁的,不像在山裡那些牛的眼神中充滿了安詳,騾馬們面對的是走不完的山道,背上是沉重的物品,它們的腿多少有些打顫,主人大概也能體恤到它們的艱辛,很少打罵,只有輕聲的催促。從不相信生死輪回的我,不由得想起常聽到的一句話:“我下輩子變驢變馬,也要報答你”說明這是人們對投胎轉世的底線吧,如果真有輪回轉世,那麼這些騾馬的前世是什麼?上蒼為什麼要懲罰它們這般吃苦受累?好在它們也是聰明有思維的,有時遇到曲折交錯的台階,它們能選出最省力的捷徑,好幾次我都跟著它們的足跡走過。山路上,每隔三五百米,路邊就會有等腰高的兩層石砌台階,人們可以靠著把背包卸下休息。隔幾裡地就會有村落,路邊上有各式的guest house(客棧),跟《武林外傳》的場景一樣,樓下是餐廳樓上是客房。客房是坡頂木板房,大多對著有風景的方向。客棧外牆塗著單色或條狀色彩的油漆,門前的空地上擺著條桌,院牆上爬滿了花卉植物。各家客棧檔次與景觀大同小異,村民們安詳平和,沒有人拉客,也沒有相互擠兌,由著旅行者自己的感覺來選擇。客棧的食宿價格由政府的ACAP統一制定,房價很便宜,一般房間100R$(相當於人民幣11元)。餐費較貴,可以適當還價但空間不大,雞蛋60 R$,開水30 R$,米飯80 R$,去掉一個零,就是大致的人民幣價格。菜單內容很豐富,但到底是尼泊爾山區,真正能提供的多是尼泊爾餐和簡單的西餐。尼泊爾餐叫Dal Bhat,就是米飯+咖喱雞塊+炒蔬菜+酸拌洋蔥片+鹹綠豆濃湯的套餐,200 R$一份,在山上咖喱雞塊換成了咖喱土豆;飯菜吃完可以添加,直到你吃飽為止;當地人的吃法是把濃湯拌米飯再加其他菜用手抓著吃。3300級台階從入口的N鎮出發,沿著一條著名的河(名字已忘掉,也懶得再回憶),進入山谷。河谷的兩側照樣是梯田,這是近距離接觸尼國梯田,山谷較窄,故每層梯田的面積都較小。山路沿著河流或左或右,剛開始主要是碎石路,間或也有石階路,但總體坡度不大中。沿途不斷碰到返程的或同向的徒步者或游客,大家友好的點頭致意,互問是哪國人?我發現歐洲人居多,有英國、法國、荷蘭,而美國人到是不多。以往我們一說什麼就是歐美,現在看來在選擇生活方式上,歐洲人與美國人還是有差異的嘍!這條“國際”線路中的東方人最少,正值“五一”期間,如果碰到國人,大多是一隊游客型的人馬,唧唧碴碴的。我跟著超級徒步客小朱,“佯裝”成徒步者,碰到同類人時,人家的問詢總是按著如下的順序:你們是日本人?韓國人?哦,中國人呀?台灣還是香港?最後再提到CHINA?每逢此時,小朱總是直接報上:“Chinese ,China!”免得被人家一步步地猜,問得我們不開心。這個美妙的戶外運動天堂還沒有完全被中國驢子認識,大家都止步在西藏。其實從珠峰大本營下來,可以直奔加都,花幾天時間體驗一下異國風情後,再坐飛機回到國內,這是個方便而且較經濟的線路。當我們之字型地走過第四座鐵索橋後,過了tikhedhunga村(海拔1540),眼前就是地圖上特別標明的著名的3300級石階,直接升高500米。列日當頭,我身上的衣服已全部濕透。徒步剛開始還半小時休息一次,到了這裡變成20分鐘、10分鐘、5分鐘。間隔越來越短;每次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看著身邊走過的馬幫,我不禁又感嘆它們的命運。下午近四點的時候,我們爬到了今天的終點站Ulleri(2080)村,村子整個沿台階而建,為了明天出發少走幾個台階,咬著牙再上幾步,選擇了一座藍色房子的客棧。我們放下背包,第一件事就是洗澡。徒步者在山裡上下走了一天,渾身上下被汗水濕透了,當你汗流浹背,筋疲力盡時,這裡卻能洗上免費的熱水澡,真是無異於上天堂了,這也是被稱為“徒步者的天堂”的原因之一。然後,我們坐在院子裡吃飯,欣賞眼前的山景和山後面的雪山。同客棧裡的俄羅斯小伙子也過來聊天,他手裡拿的地圖是俄文的。他要在山裡呆一個月,已經走了十幾天,小伙子沒有點餐,他拿出一盒糖漿和巧克力,吃幾口就算是晚飯了。他說,食品都是從莫斯科帶來的,當吃完的時候,他的旅行也就結束了。很多徒步者都是嚴格控制著自己的預算,特別是老外,後來碰到的幾位也是,真令人不可思議,這與我們國內暴發戶式的自由行形成巨大的反差。在一個Guest Houes門外的牆上,寫著:NEPAL=Never end peace and love!是啊,這大概也是世界人民的願望吧----和平與愛永無止境!(nepal新解)



(山中的guest house)



(每隔一段就有這樣的背包台)



(客棧)


精選遊記: 博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