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另一種諸暨

作者: water175

導讀在早春的某個周末有機會去諸暨玩,然後就有了下面的這段文字。諸暨早在千年之前就已是昭著史冊,因為允常,因為勾踐,還因為西施、、、、有如此久的歷史,造就了一個帶著濃郁歷史遺跡和文化底蘊的諸暨。 我所到的是諸暨下面的一處古民居村落――斯畈村。從諸暨坐車,一小時二十分鐘左右便可到。車到斯宅鎮後下車沿著小溪邊的黃泥小道一路迂回而行,整個村莊異 ...

在早春的某個周末有機會去諸暨玩,然後就有了下面的這段文字。諸暨早在千年之前就已是昭著史冊,因為允常,因為勾踐,還因為西施、、、、有如此久的歷史,造就了一個帶著濃郁歷史遺跡和文化底蘊的諸暨。

我所到的是諸暨下面的一處古民居村落――斯畈村。從諸暨坐車,一小時二十分鐘左右便可到。車到斯宅鎮後下車沿著小溪邊的黃泥小道一路迂回而行,整個村莊異常的寧靜,唯有路邊小溪流水衝刷著河道中的亂石灘,闊闊闊闊~~~川流不息。溪的另兩邊是沿綿不絕的山體,有著春天最為顯著的特色――萬物生機勃勃。翠和墨綠層層疊疊,充滿著生氣和節奏。空氣不必說十最清新和明亮的,春日的陽光更是柔和而溫煦夾帶著暖和的微風,在吹過臉盤的一剎那會讓整個人沉浸在一種甜蜜的幸福中,會感到生命的可貴,為能如此自由而自然的生活著而深深感動。在走向千柱屋的途中,會路過下新屋,也叫發祥屋,意指萬事吉祥如意之說,始建於嘉慶年間,在這裡可以看到磚雕,木雕,以及石雕相柔相繼的藝術之美。出了下新屋不遠處,在路的左邊青龍山的石壁上看到一塊五米見方的摩崖石坊。是為闡揚斯元儒“賑濟飢民,庇佑學士”旨准建造的“樂善好施坊”,但當時因沒及時建造,現在看到此坊實為其曾孫斯遲香於宣統二年所建。當視線從“樂善好施”坊移開時,在遠遠的小溪的右邊,一座整齊的村落便異常清晰的顯現在眼前,村落的背面是山,前面是河,還有大樟樹、、、當走的更近些,便可以看到村落門前那座小橋上三個用毛筆寫的大字“千柱屋”也就是我要來的目的地。“千柱屋”顧名思義,一個有著千根柱子的屋,所以當我跳躍著跨過小橋,站在這座“村落”面前時,才知道,它原來只是一幢屋,而不是村落。它是一座白瓦黑牆,庭院式的明清建築,距今有300多年。走到“千柱屋”的正門,可以看到一塊注解石碑,上面是這麼介紹的“斯元儒(1753-1832),字翼聖。太學生,議敘登侍郎。道光奉旨建“樂善好施”坊。千柱屋現為斯姓後裔居住。該建築分布5條縱軸,3條橫軸,為庭院式群組布局,坐南朝北,通面寬124米,縱進深60米,總占地面積約7400余平方米。各縱軸線北端均設檐式門樓,共5座,全系青石,磚雕制作,鐫刻人物,山水圖案、、、、、建千柱屋費銀巨萬有奇,越十年而功告成、、、、雲雲~~正門上刻有“於斯為盛”即為繁榮昌盛之意。當你跨入門庭後,裡面自又是另一番情景,有了更為直觀的體念和感悟。讓我最為喜歡的是千柱屋後面半山坡上的“筆鋒書院”。在路的右邊,古木蒼天,郁郁蔥蔥。《光緒諸暨縣志,坊宅志》載“筆鋒書院,載松嘯灣之麓。襟山帶水,曲折幽邃,門前曲池,紅蓮盈畝,夾路皆植紅白杜鵑、、、、、、”更為讓人驚訝的是書院門前的巨大紫薇樹,其中右兩棵直徑有近達一米之粗,另三棵稍遜小些,還有郎榆樹,樟樹,都是些百年大樹,然後是大片竹林。書院正門邊還有一棵盤槐,枝杆老態龍鐘,曲虯橫臥,難的一見的古樹。書院是兩層的白牆黑瓦的木結構房子,書院的後牆也已經全部的倒塌,一副破舊凌亂的樣子,但作為300年前的遺留,已經是及其的難能可貴,可以遙想當年斯元儒對教育的重視和對子孫後代的用心良苦。因為是春天整個書院給人一派生機岸然的蓬勃與遠思。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