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美景美食行⑷—晉祠

作者: 卡夫奇妙醬

導讀晉中美景美食行⑷—晉祠中午簡單吃了碗刀削面作午飯,回到國道上等車。從平遙、祁縣等附近發往太原的車都經過此地。不到10分鐘,一班從介休過來的客車捎上我們,有空調的大巴,好暖和好舒服! 不知不覺,50分鐘抵達建南汽車站。(太原去平遙、喬家大院等地的車都由這個車站發車,喬家大院太原,大巴15元/人) 11路公交到太原火車站(投幣1元),再換乘804路(投幣2 ...

晉中美景美食行⑷—晉祠中午簡單吃了碗刀削面作午飯,回到國道上等車。從平遙、祁縣等附近發往太原的車都經過此地。不到10分鐘,一班從介休過來的客車捎上我們,有空調的大巴,好暖和好舒服! 不知不覺,50分鐘抵達建南汽車站。(太原去平遙、喬家大院等地的車都由這個車站發車,喬家大院太原,大巴15元/人)

11路公交到太原火車站(投幣1元),再換乘804路(投幣2.5元),這是始發火車站終點為晉祠的專線車。大學裡曾經的必修課《中國建築史》提到,晉祠裡面的幾幢殿堂房舍,堪稱中國古建築的經典名作,多少年來不能忘懷。第一次來山西,此行出發伊始,就把晉祠列為必游之地。

晉祠離市區有相當的距離,過年就是好,車上空蕩蕩沒幾人,出了市區就再沒人上下了,一路不停,公交甩了好些站,50分鐘抵達。

真正的晉祠前面有個晉祠公園,不要錢,規模可觀,但還沒有修完。匆匆瞄一眼這些現代假古董,心裡暗自慶幸來得及時,羊毛出在羊身上,以後這些一定會捆綁在晉祠的費用裡。穿過長長的公園, 在晉祠門口買好票(50元/人),當地私家導游很多,砍價20元談妥,導游口若懸河,當即開講晉祠的起源與變遷。

晉祠位於太原西南25公裡的懸甕山麓,始建於北魏,是為紀念西周武王次子姬虞(因為姬虞的封地是唐,且排行老三,故又名唐叔虞)而建的晉王祠。歷經朝代更迭,有戰火中摧毀的,更多是後世增建修繕,才形成當今的規模。入得園內,沿著中路參觀,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建在石望柱欄杆裝飾基座上、紅柱黃牆支撐的殿宇,名曰“水鏡台”,是為邑姜聖母演樂的戲台。

迎面亮相的反而是建築的背面,且不說屋檐下雕梁畫棟的重彩,也不說匾額楹聯上筆力遒勁的濃墨,順著導游指引的方向看去,這幢建築分前後兩部,後台部分嚴實封閉,是重檐歇山屋頂樓閣式建築;前台開敞空闊,上為曲線飽滿的卷棚式屋頂。重檐歇山頂和卷棚式屋頂是中國古建築多種屋頂類型中,形式最生動、線條最優美、等級也較高的兩種,就是在資料中也少有看到這兩種搭配的圖樣。

眼前的這兩個屋頂,前後穿插、高低錯落,各自特點突出又互為襯托,相得益彰,加之下部堅實的基礎和功能完善的台前台後,整幢建築對比強烈而又渾然一體,中國古建築優雅墩厚的形態之美,呵呵,令自己眼睛發亮,有點被鎮住了!

圍著水鏡台轉了好幾圈,左看右看也不夠,大約也是被建築的奇妙構造所吸引,不少游客忍不住跑上舞台,或拍照留影,或拿姿做派地表演一番,引來旁觀者善意的嘲笑。過水鏡台是金人台,台中心是精美小巧的琉璃閣,東南西北各一尊鐵人,身披鎧甲、威武雄壯。根據導游指點,東北角的那尊是民國初年補鑄,鑄鐵之間的紋路顯然沒有其它的精密,今人還達不到古代的鑄造工藝,哀嘆!東南方向的那尊鐵人還有個逸事,據說某年黃河泛濫,被抬去鎮水,毀壞了手臂,所以現在看到的就是缺少胳膊的樣子。最傑出的是西南角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鐵人。不僅體型高大英武、神情姿態逼真,北宋時期到現在,經歷風吹雨打,仍不鏽不蝕光亮如初,令人稱道當時冶煉與鑄造技藝之精湛!

金人台後方的對越牌坊,雖然也是結構精巧、彩繪艷麗,可相比較去過的安徽歙縣棠樾牌坊群,只有它孝順母親的建造初衷和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對越”二字,能讓自己略微關注一下。圖1,晉祠水鏡台、金人台。


對越牌坊後面兩側,右手是鐘樓,左邊是鼓樓,取“暮鼓晨鐘”之意。緊接著,又一個很有特點的建築迎面展現,這就是獻殿。

獻殿的用途,是供奉聖母祭品的享堂,始建於金。這座端正的宮殿式屋宇,面闊與進深的比例近乎黃金分割,單檐歇山頂四角腳飛翹舒展,最醒目之處,是房子四周無牆壁,前後無大門,只是在支撐的紅木柱子之間安上柵欄,整個建築通透而流暢,蕩漾著一股靈動之韻。

據介紹,這樣開放的形制,是為了保證殿裡供奉的祭品食物能長時間通風存放。與其稱之為“殿”,實質更像一座涼亭,但整座建築,基座堅固耐久、柱身粗細適中、梁架簡潔明晰、屋檐出挑深遠,給人以穩健舒適的感覺,比一般花園裡簡單輕巧的涼亭,隱含著深厚的藝術、文化、技術的潛質與實力。這種建築在明清朝代不乏其例,但建於金代絕無僅有,被列為國寶級古建築也不足為怪了!獻殿後面緊挨著的一座十字形大理石護欄的石橋,歷史更為悠久,始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與橋下的方形水池統稱為魚沼飛梁。

從側面看這橋,立在水中的石柱,柱頂像蓋房子一樣架設鬥拱和橫梁,承托十字形橋面與四岸相結。為了拍張清楚的全景,戰戰兢兢地爬上一角的狹窄護欄頂,沿主方向的橋面平坦,而側向的兩橋由中心漸漸向下傾斜如翼,做展翅欲飛狀。這種獨具匠心十字飛梁的形制構造,是國內現存古橋中唯一的孤例!圖2,晉祠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

中軸線游覽的最末端,就到了聖母殿,這裡是晉祠的主殿。後倚雄峰,氣魄非凡。該殿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供奉姬虞生母邑姜的祠堂。

從正面看去,大殿橫向尺度寬廣,頂為重檐歇山式。導游指點兩側的角柱皆微微內傾,又明顯升高,這樣既增強了建築的穩固性,又使前檐四角翹起,呈現出曲線之美。哈哈,與教科書上提到的完全一致,而實際形像,比例構圖均好過書本上呆板圖片太多!

大殿最為獨特的還是內部結構與形制。近似正方形的建築,寬廣的大殿內部,沒有一根支撐承重的明柱,僅殿身四周設廊柱與檐柱各一圈,承托兩層厚重的屋架房頂和深遠出挑的屋檐,專業術語稱做“減柱營造法”,這樣前廊與大殿內空曠寬敞,為設置神龕和塑像提供了足夠大又沒限制的空間。

親眼看到大殿內外這種極為罕見的奇特古建築構造,由不得為宋代木構建築的高超技巧而唏噓贊嘆,也為古代同行的智慧而驕傲!

大殿前的廊柱上有8條木雕蟠龍,造型精巧,栩栩如生,這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蟠龍大柱。

大殿裡面最主要的陳列,是被稱為晉祠“三絕”之一的宋代侍女塑像。導游絮絮叨叨地介紹這些雕像的特色,可惜不能入內,僅隔著大門觀看,PP也拍不清楚。只看到主像聖母邑姜比較突出,鳳冠霞帔、神情凝重,端坐於中央。其它各類侍女,隱約也是職能區別、年齡差別、儀表各異,無論導游吹水哪個得寵、哪個漂亮、哪個哪個又失落,人像以原型為參照塑得固然逼真,但現實中那些宮女的一生呢?恐怕還是藏在深宮人未識,或者“白頭宮女在,猶坐說玄宗”的命運……。聖母殿北邊有一棵側臥的柏樹,就是晉祠“三絕”中的周柏,又名“齊年古柏”,當初蓋殿時移植而來,取“比翼齊年”之意。

導游說樹齡將近三千年,腦子裡飛快搜索,回憶在其它什麼地方還見過千年以上的古木。青島嶗山上青宮前有兩株逾千年的銀杏,很是茂密;還有一株“漢柏”,也生機昂然;連南京著名的六朝松,也有1500多年的歷史,雖說部分枯萎,卻被鋼筋支撐著,保持傲立塵世、俯瞰眾生的驕人姿態。

可這株古樹,盡管枝葉留有生機,導游稱贊樹干酷似臥龍,但個人以為,這樣的形像,有點無奈,有點頹廢,似乎將要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聖母殿南側有一個八角亭,亭下有一泉,名曰“難老泉”,是三絕中的最後一絕。據說泉水水溫總是恆定在18℃左右,清澈見底,終年流淌不息,有“晉陽第一泉”的美譽。

左瞧右看,感覺比不了那個瞎子阿柄《二泉映月》所描繪的無錫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導游說,如今噴湧著的泉水,實際是機械加壓送出的,真正的泉水已然干枯。嗚呼,即使它的名字起得如此之好,在自然規律面前,任誰也逃脫不了老去的結局……。泉如此,人亦如此,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今天,只有現在!南邊還有組院落,名叫晉溪書院,院內也是回廊環繞,古木蒼蒼,環境清幽。供奉著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現在成為海內外“王氏”尋根祭祖的聖地,看看那些活動的展覽PP,也蠻有意思。晉祠的建築布局分中、南、北三線,在最南部有座寺廟,好像是近年來重建的,唯一引得自己能多看兩眼的,就是高高的舍利塔。北一線雖然古跡還不少,但多數被占為內部辦公區域,門窗緊鎖,氣氛蕭疏。圖3,晉祠難老泉、舍利塔、晉溪書院。

縱覽晉祠,這裡實際是個祠廟建築與中式園林的結合體,處山野之側,規模宏大,又是王侯的祠堂,比以前看過的單純家族祠堂建築,如廣州的陳家祠,雖然陳家祠也很有嶺南地域風格,自不可同年而同日語。有了山、水、樹等自然環境的映襯,配上亭、台、橋若干等園林小品的烘托,難怪有山西“小江南”之稱!

從園林上論,這裡的亭、榭、閣等,造型小巧輕盈,玲瓏活潑,秉承江南建築的意韻,影響到主體建築上,也不乏柔媚與細膩,讓宣揚道義的宗教類建築,具有了接近人性的親和力;由於地域開闊,院內道路平直寬敞,很大氣,不似江南園林過於曲折迂回。而比較同類的北方園林,決沒有北京頤和園、北海等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貴氣和居高臨下的傲氣,堪稱中庸的典範!天氣寒冷,園內多處積雪尚未融化,雖然導游一再說這裡夏季如何綠樹成蔭,可以再來游玩,但個人覺得,殘雪之中的晉祠,人文與自然景致交相輝映,恢弘與靈秀兼具,蒼勁與飄逸相攜,內心被感染得熱乎,果然不虛此行!圖4,晉祠主景區。

回到太原市區,火車是晚上九點多的,還有足夠時間讓人再享受一頓山西的地方美食。先前在公交車上已經看到市中心五一廣場不遠處,有家門臉不小的晉陽飯店,這絕對是正宗的山西風味。一路都是街邊小店隨意,這裡怎麼也得登次大雅之堂。

沒想到進入店內,雖然燈火輝煌、人頭攢動,但服務台告知不對散客,年初一到初六都是定向為年前就預定好的家宴服務!OMG!太原的飯館還有送上門的生意不做?好生失望!不甘心就此與美食擦肩,虛心向店內人士請教哪裡還有正宗的山西飯館,結果大廚推薦離此兩站地遠的南肖牆路口,有家規模不小的“山西飯莊”。

專業人士一定自有道理,找尋而來,甚幸,這裡營業而且服務散客!立馬坐下點菜,專挑晉菜系列。

金牌過油肉,前面提到過油肉是山西名菜,這裡既然如此冠名,不可不點。果然,這菜一上桌,立刻引起注目。光看菜裡的肉,片片外表平整舒展、厚薄均勻、大小相仿、色澤金黃,純瘦肉沒一點筋筋拉拉,表面芡汁適量透明,稍有明油。吃到口中,更是光滑利落、外軟裡嫩,味道鹹鮮而隱約有醋意,與木犀肉很有明顯差異,配上新鮮的冬筍片和脆生的黃瓜木耳,比前兩日吃過幾次的過油肉不可相提並論,當然價格也是翻番!南瓜黃米飯,這算一道甜食,配了蜜棗和葡萄干蒸出來的。黃米飯稀軟而粘性,口感溫和,南瓜是儲存很久的老南瓜,外皮橙紅而肉質金黃,賣像就討人喜歡,吃到口中又粉又甜還不膩,是迄今為止吃到的最好南瓜!只是南瓜非常頂飽的,不敢多吃,剩下的不肯浪費,打包回北京做了一鍋香噴噴的南瓜粥!五台珍菌燴豆腐,蘑菇菌類與豆腐合燒平時就是自己經常的做法,當然要嘗嘗山西的味道。端上來就是香氣撲鼻,原來不僅有菌類,還放了松子仁和蔬菜粒,入得口中綿軟夾雜生脆,口感自然豐富了,豆腐被這些配料調和得很精致,香醇可口,味道濃郁,似乎能體現山西人精明的一面。豆角沾尖尖,菜譜上的這個名字,實在引起自己的好奇心,問服務生,原來是蔬菜撕成小片,逐個滾裹面糊,在開水鍋裡汆熟食用的一種面食。山西面食品種實在豐富,就衝與蔬菜的搭配也要見識一下!這裡的面食後廚部分是開敞的,可以隔著玻璃窗看師傅現場制作。選了黃米面,師傅現揉面。豆角要先在鍋中煮六、七成熟,然後只見師傅拿一截豆角,在面中一沾一卷,帶出一片面裹住豆角,扔下滾水鍋中,如此反復……。端上來還要配一碗佐料,絕對是老陳醋當家,加上蔥姜末,聞一聞酸香四溢,吃一吃情趣別具,讓人感嘆山西面食真是博大精深!心滿意足,打道回府,2008年的新春就這樣度過了,匆忙出游,卻收獲頗豐。只是美好總這麼短暫,又要陷入糾纏不清、沒完沒了的凡塵俗務!五一長假取消,不知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再次放飛身心呢?圖5,過油肉、南瓜黃米飯、五台珍菌燴豆腐、豆角沾尖尖。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