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記(11.1)—密斯與米羅

作者: 卡夫奇妙醬

導讀密斯與米羅D11,2007-3-02,巴塞羅那Barcelona, 自由行今天游覽藍線,這條線串連諸多博物館、1992年奧運會場館以及海岸風景,一天的時間有限,只能挑我們感興趣的重點。一早起來就陽光明媚,依然懷一份期待,郊區火車抵達加泰羅尼亞廣場,坐到 “大眼睛”的上層,最先經過的是格拉西亞大街。格拉西亞大街成為了巴塞羅那最富有城區的中心骨架,取代了蘭布拉大街而成為城� ...

密斯與米羅D11,2007-3-02,巴塞羅那Barcelona, 自由行今天游覽藍線,這條線串連諸多博物館、1992年奧運會場館以及海岸風景,一天的時間有限,只能挑我們感興趣的重點。一早起來就陽光明媚,依然懷一份期待,郊區火車抵達加泰羅尼亞廣場,坐到 “大眼睛”的上層,最先經過的是格拉西亞大街。格拉西亞大街成為了巴塞羅那最富有城區的中心骨架,取代了蘭布拉大街而成為城市上層階級居住區最時髦的散步大道。露天劇院、花園、噴泉沿街可見,時髦的購物店連成一線,構成了巴塞羅那購物帶中最吸引人的一段。最令人眼花繚亂的是滿街引人注目的建築,或現代,或古典,有的聲名顯赫,有的默默無聞,有的狂放不羈,有的古典文雅,保證讓人眼花繚亂。用個形像的比喻,蘭布拉大街就像上海的南京路,格拉西亞大街類似淮海路。在格拉西亞大街上最有名的地段被稱為不和諧街區,聚集了現代派的三位最著名的建築巨匠高迪、多蒙尼克和皮格的三件作品。這三座建築都是他們在原來的舊房子的基礎上改動而成,但改動後的建築已經完全脫離了原樣,成為了他們展現自己設計風格的舞台。所謂“不和諧”,不是指這三座建築放在一起不和諧,而是指三人完全不同類型的現代派建築風格。位於街角的耶歐莫雷拉之家(Casa Lleó Morera)由多蒙尼克設計,是擴建區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有著現代派風格的花狀立面,地面櫥窗已被西班牙著名皮件品牌羅威(Loewe,)占有,內部裝飾十分精致迷人。 由皮格設計的阿馬特耶之家(Casa Amatller)是街區上最早被重塑的建築。用方正的磚堆砌成呈階梯狀的尖屋頂,幾何圖案繪滿牆面,上部階梯狀的紅褐色鑲邊和小點綴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濃香的巧克力,原來這個建築是為巧克力制造商阿馬特耶建造的。與它比鄰的巴特羅之家(Casa Batlló) 是眾所周知的高迪名作,這個由面具般的陽台、人骨狀的細柱、惡龍盤旋的屋頂組成的建築,夜晚在燈光下顯得尤其詭異攝人。圖1、不和諧街區的耶歐莫雷拉之家、阿馬特耶之家、巴特羅之家;西班牙廣場


西班牙廣場是1929 年萬國博覽會的起始點,這裡也是蒙傑伊克區通向附近其他區域的交通樞紐。在廣場的中心有一座巨大的噴泉,是由高迪的合作者約瑟夫(Josep Maria Jujol)設計的,底部馬蹄形的池塘內注滿泉水,像征西班牙的河流長流不息。豎立的巨大石有三面,周圍和頂部都有優雅的燈飾和精美的雕塑裝飾。廣場和主要的展覽大街瑪利亞·克裡斯蒂娜(da Maria Cristina)相連接,這條大街的周圍因有眾多的會展場館而聞名,入口處有兩個非常醒目的威尼斯風格的尖塔。 站在西班牙廣場向兩座尖塔內望去,以前獨裁者佛朗哥居住過的威嚴龐大的國家宮,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端坐當中,呈對稱形狀的幾個塔樓簇擁著中部較大的塔樓,這是一座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邁過長長的台階進入國家宮內部,這裡現在是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裡面主要收藏有世界上最精美的羅馬出畫作和現代藝術品。展廳共有21 個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從加泰羅尼亞各地的小教堂收集來的羅馬式宗教壁畫。西班牙廣場最令人印像深刻的魔力噴泉、色彩和音樂的變化組合進行藝術表演,樂曲多為耳熟能詳的瑞典著名樂隊組合阿巴(ABBA)的舞曲。光與水是夜晚的魔術師,它們在音樂節拍的伴奏下,忽強忽弱,忽明忽暗,呈現出令人感動的活力與生命力。儲蓄銀行基金會總部(CaixaForum)於2002 年2 月開放,機構位於以前由皮格(JosepPuig Cadafalch)設計的一個工廠中,在沒有改變這座現代派建築傑作原來外觀的前提下,內部經過了整修,並新延伸了地下4400平方米的空間。這個多功能場所為社會、文化和教育主題的各個項目活動提供了空間可以一次舉行三場展覽。其中一個展廳展出了800多件當代藝術品,再現了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歐洲同類展覽之一。圖2、國家宮、魔力噴泉、儲蓄銀行基金會總部、巴塞羅那德國館

巴塞羅那德國館,一所小房子與一位大師的傳奇巴塞羅那德國館,八根鋼柱支撐,兩片薄薄的平屋頂,一大一小兩個水池, 若干片玻璃或大理石的牆體,構成一間開敞的主廳及兩間附屬用房。如此一座普通人看來非常不起眼的小房子,卻是人類建築歷史上不可忽略的偉大傑作,它的誕生和存留包含了一段曲折的歷程。密斯·範·德·羅(Pavelló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生於德國亞琛,未收過正規的建築專業訓練,童年時隨當石匠和泥瓦匠的父親學習石工手藝,後進入一家事務所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在建築實踐中獲取知識與技能,憑著驚人的天賦,成為推動現代建築的先鋒人物。1929年,巴塞羅那第二度舉辦萬國博覽會,密斯受委托設計德國展覽館,建築除了被要求“表現德國工業的潛力”,沒有其它任何功能上的規定。建成的德國館,形體十分簡單,牆體、屋面、柱子都是橫平豎直的線與面;用材考究、細部精湛,灰、綠、紅色的大理石,磨砂玻璃與鍍克羅米的柱子,突出材料本身固有的顏色、文理和質感;形成的空間流通,室內和室外相互穿插,沒有明顯的分界。

一切都是非常簡單明了,干淨利索。展覽館中除了幾處桌椅和一座水池裡的人物雕塑《黃昏》,並無任何東西展出。它是一個建築空間,供人參觀的亭榭,本身就是一件展品,一件藝術品。

這所小房子,從設計、建造、竣工展覽,再到博覽會結束被拆除,僅僅存在八個月,卻因靈活多變的空間布局、新穎的體形構圖和簡潔的細部處理,徹底體現密斯“少就是多”的建築理論,而成為現代主義的代表作。當年有幸見到這所房子的業內人士並不多,建築通過照片、圖紙得以廣泛傳播,成為全世界建築師、評論家心中一個永不褪色的現代建築典範。

1957年,一位西班牙青年建築師博希加斯,致信給早已功成名就的密斯,建議重建這個館舍,大師回復恐耗資巨大難以實現,願望良好逐成泡影。光陰荏苒,到了1981年,這位西班牙建築師成為巴塞羅那市的城市部部長,雖然密斯早在1969年離開人世了,但他對密斯的熱誠絲毫沒有減退,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力,創立了密斯-德國館基金會,向公私各方募集資金。重建工作艱難而緩慢,當年的施工圖紙早已不知去向,只能通過留下的照片、草圖和文字資料一點點的研究、實驗,個別材料在不違背密斯原作的精神下做了替換改進。1986年,在耗費100萬美元、經過16個月精心施工,巴塞羅那德國館在原址上“死”而復生,向世人永久展示歷史曾經的非凡!

關於這所小房子的由來、其後的曲折經歷,以及建築本身、其倡導的理論,甚至它的設計圖紙、影像圖片,還在大學讀書時代,就早已深深印在自己的腦海,爛熟於心,卻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能夠親眼目睹原作。現在置身其中,心懷一份頂禮膜拜的崇敬,感受現代主義大師的傑作。雖然是仿制品,也足以讓人嘆服了!大片半透明玻璃牆,輕盈的結構體系,深遠出挑的薄屋頂,似開似閉的空間感,自然精細的拼花大理石牆,清淺透徹的水池,就連椅子都是密斯親手設計,名曰“巴塞羅那椅”,風靡至今……。

或許普通人看來,這所外型並不吸引眼球、規模平常的小房子,與蓋裡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卡拉特拉瓦的科學藝術城,以及高迪那些夢幻般的教堂、公園、住宅等等實在無法相提並論,但蓋裡、卡拉特拉瓦、高迪他們獨特個人風格雖具創造性卻沒有普遍的指導與借鑒意義,而密斯的這所房子及其中所包含的建築理論,對現代建築產生的影響,程度之深、範圍之廣,是任何其它建築所不具備的!從那時持續至今,全世界的專業人士在他們的建築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密斯倡導的理論,創造了實用而舒適的建築空間,為範圍甚廣的民眾時刻發生的日常生活服務著。

巴塞羅那人復原了這所小房子,大師的名字也被印在游覽冊裡,和建築一同成為一個標記。它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與質量。正如評論家寫道:“即使密斯不設計建造別的建築物,這個展覽館也將使他的名字永留史冊”! 告別密斯的經典,乘坐“大眼睛”爬上了蒙傑伊克山,山丘起伏甚緩,令人賞心悅目的公園和花園遍布這一地區,這裡是1992年奧運會的主要場館所在地,也是城市西部的“綠肺”。一座高聳入雲的純白色通信塔成為視覺的焦點,這是蒙特胡依克電信塔,還是瓦倫西亞建築師卡拉特拉瓦設計,曲線優雅,簡潔大方,又充滿雕塑性的動感!成為巴塞羅那地標性建築。它的另一個作用是充當日晷,底座有顯示時間的刻度盤。通常被觀光客稱做奧林匹克環。這裡空間十分開敞,坐在車上匆匆略過,纖細火箭般的白色通訊塔,尖尖的塔尖直指藍天,感覺它隨時會發射升空。十幾年過去了,昔日奧運會的輝煌也已褪去,不禁讓人感嘆光陰易逝,人如此,物亦如此。 圖3、巴塞羅那德國館內外景

位於蒙傑伊克山上(Montjuïc)的米羅基金會是一座漂亮的純白色建築,1975 年6 月1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這座由米羅的朋友約瑟夫·路易塞特(Josep Lluis Sert)所設計的博物館,就如同米羅的藝術品般明亮、大膽,偌大的窗戶將室內外光線與景色互通,充滿現代氣息。作為個人博物館,整體與內部設計均以人為本,使之成為接觸米羅更加理想的空間。博物館堪稱全球搜集米羅作品最完整的地方,展出雕塑、紡織品、油畫、素描、手稿等作品一萬余件。進入博物館的大門,正對著一個開闊庭院,庭院中間樹立了一個類似一把叉子的雕塑,在城市與山脈的背景下,似乎有種俏皮的味道。主展廳是個方型的房間,頂上玻璃屋頂透射下的光,讓這個展覽空間光線充足。特別是三邊環繞著坡道,讓下層與上層展覽室貫通,參觀流線的設置流暢,讓人不知不覺迷走在遐想的空間裡。胡安·米羅 (Joan Miro1893-1983)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米羅的畫風,總是有一種天真、無邪、貪玩的風格。他以有限的記號要素還原做畫,達到現代畫自由表現的境地,作品幻想雖神秘,表現卻明晰,畫面充滿了隱喻、幽默與輕快,表現孩童般的純樸天真,並且富有詩意。他主張繪畫所表現的神秘,必須以具體的自然形像作基礎。 米羅於1893年4月20日出生在巴塞羅那。很小的時候,米羅就對於大自然的風景非常熱愛,對於自己成長的地方更是如此。14歲時進入巴塞羅那的St. Luke 藝術學院。從1919年起,他在巴黎度過了大部分時間,早年的作品顯示出受多種現代運動“野獸派”,“立體主義”(他是畢加索的朋友)和“達達主義”的影響,但他與超現實主義保持聯系。他一生的作品,無論是抽像還是像征,都忠實於超現實主義的原則,從邏輯和理智中把無意識的創造力釋放出來。1925至1927年間,響應超現實主義自動性繪畫的理論,創作了許多自發而快速畫成的“夢”畫。在這些畫中,他開始發展出符號語言“以宇宙和性為題材”這是他後期許多作品的特色。他的作品間或自由,間或精密,有時兩種極端彙合於同一幅作品之中。 1960年起,他的畫偏向單純而大膽的抽像,並以高度創意運用他個人獨有的符號語言。他曾實驗了各種不同的非傳統性的技巧,如撕紙和焚燒。他對戰後繪畫“尤其是抽像性表現主義”的影響頗為巨大。圖4、米羅基金會

雖然同為超現實主義大師,與達利的具像畫風完全不同,米羅的抽像畫,更有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風格,似乎是茫茫宇宙間飄過的像形文字,或是外星人的足跡;有的僅僅是亮麗色塊,讓人覺得像一個童年美麗的夢;有些又是在描繪生命,熾烈的、鮮活的生命!用簡單的點、線、面,明亮而活潑的色彩,勾勒出天地男女日月星辰,這是米羅的作品給自己最直接的印像。

奇思遐想的內容、塗鴉般的原始形狀,雖然也不是常人一眼可以看透或理解的,但隨性而富童趣、明淨而快樂的畫面,很有親和力與幽默感,產生一種說不清卻又貼近人的魔力,而在這種魔力的深處,又能找到一份清新與平靜。所以,比較達利,米羅的畫作、雕塑等更贏得普羅大眾特別是孩子們的青睞。博物館裡、天台上那些活潑好動絡繹不絕來參觀的西班牙兒童,印證了這點,參觀過程裡能與眾多孩子們為伴,讓人又嘗試一次對自己童心的呼喚,體會純真帶給人的趣味與快樂!圖5、米羅基作品


精選遊記: 巴塞羅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