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園隨想

作者: lindaggf

導讀常常在想,如果自私一點很多游記是可以略寫的。否則廉價的門票,稀少的游人,如同私家花園般徜徉於一個園林的感覺恐怕會一去不復返的。然而每年有朋友造訪太倉時必游南園得到了眾多的誇贊,也就終於忍不住下了筆想把美好與更多人分享。太倉南園建於明朝萬歷年,是當時宰相王文肅(字錫爵)營建,占地三十余畝。主要建有“繡雪堂”、“潭影軒”、“香濤閣”諸� ...

常常在想,如果自私一點很多游記是可以略寫的。否則廉價的門票,稀少的游人,如同私家花園般徜徉於一個園林的感覺恐怕會一去不復返的。然而每年有朋友造訪太倉時必游南園得到了眾多的誇贊,也就終於忍不住下了筆想把美好與更多人分享。太倉南園建於明朝萬歷年,是當時宰相王文肅(字錫爵)營建,占地三十余畝。主要建有“繡雪堂”、“潭影軒”、“香濤閣”諸勝,是王宰相處理政務和種梅養菊之處,太倉民間亦稱南園為“太師府”。門樓匾上‘南園’二字為董其昌所書。清初,文肅之孫畫家王時敏與疊山大師張南垣合作增拓,有二峰名"簪雲"、"侍兒",系自“弇山園”移至,乾隆時荒蕪,嘉慶、道光年間重建,同治時又修,後漸破舊,日軍侵華又一次受到破壞。日軍破毀之余,不忘在園中養軍馬300匹,肆意踐踏,南園不復存在。解放後一度被辟為苗圃。改革開放後,曾被深圳一家公司相中,買去後准備開發房地產,後經有識之士呼吁,市政府出面重金收回,並決定恢復南園。1998年,在省文管會、蘇州市園林局幫助下,按原照片、原圖紙進行設計、規劃,逐步給以恢復。目前為止已恢復了“門樓”、“繡雪堂”、“香濤閣”、“大還閣”、“鶴梅仙館”、“寒碧舫”、“潭影軒”和“長廊”等十八處景點。

以下不妨圖文結合與大家暢游一番:門樓

重建後的南園占地五十多畝,門樓為典型的明式風格。乃卷棚歇山頂,飛檐鬥拱,甚為古補。其懸掛的匾額“南園”兩字系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手筆。董其昌與王時敏乃同道好友,兩人過往甚密,他對南園景色贊不絕口。大門口的兩塊抱鼓石仿南園舊物而制。大門兩側的漏窗(俗稱花牆洞),選用了書卷、畫幅、棋盤、古琴等物,寓意琴、棋、書、畫之意,體現了園主的藝術旨趣。此樓利用了北門街清乾隆年間的蔣廳的木料所建,給人雄壯氣派的舒暢感。

進門樓內院牆上“素芬自遠”四字乃明代大才子文徵明手跡。地面用卵石與缸甏碎片砌成,拼成梅花型圖案,這種稱之為“花街鋪地”的地坪,屬就地取材,化廢為寶的一種,其地坪花紋往往反映出主人的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乃江南園林的特色之一。院內的一棵櫸樹有 200 年樹齡。門樓西側漏窗內一棵黃楊亦有 200 年以上樹齡,其樹梢枝叉正好探出牆院,給人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感覺。

繡雪堂

曾為南園主建築之一。其匾額為明代文壇後七子領袖、本邑王世貞手筆。當年著名書畫家松江的董其昌、陳繼儒曾於明元啟七年( 1627 )來南園雅集,在繡雪堂上飲酒彈琴,繪畫吟詩。董其昌還在牆壁上題了“話雨”墨寶,後刻石立碑。順治三年,( 1647 )王時敏邀請吳梅村、白在湄等名流在此彈奏琵琶,敘述亂難,相對哽咽。

重建的繡雪堂主要利用了武陵街上鴛鴦廳的拆遷木料,移建至南園的。鴛鴦廳建於明末清初,該廳原為王時敏的第二個兒子王揆宅中的花廳。王揆為“婁東十才子之一”,此廳後歸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所有。再後來成為俞姓的宅第廳堂,稱為求世堂。俞家在太倉也屬名門望族,可說人才輩出。把俞氏鴛鴦廳,亦即王錫爵後人的建築,移建到南園,改為繡雪堂,既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辦法,而且還有文物意義與紀念意義。

關於鴛鴦廳,有人以為是堂名,這是不熟悉我國古典園林建築知識之故。其實所謂的鴛鴦廳,只是一種建築結構而已。這是江南廳堂建築的一種特色風格,其房梁是對稱結構的,外觀為一大廳,實則為南北兩廳相連合一,故俗稱鴛鴦廳,通常廳內用屏風或地罩、紗隔將廳分為前後兩部分,其梁架一面用扁作,另一面用圓作,有似兩進廳、堂合並而成。這種建築結構的好處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像蘇州獅子林的燕譽堂、留園的林泉耆碩之館, 直葉聖陶辦學舊廳也屬同一類建築風格。這類建築有的民間俗稱其為鴛鴦廳,傳的時間長了,常常就此以訛傳訛。

站在鴛鴦廳內,抬頭可見山牆頂端梁構處的抱梁雲與山霧雲,這種立體狀的木刻雕花極為精細,也極為美觀,一看便知乃出自香山幫匠人的特殊工藝。

大還閣大還閣是紀念太倉的明代古琴大師徐上瀛復建的。樓上正廳陳列著大師的《大還琴譜》《溪山琴況》《萬峰閣指法秘箋》和難得一見的名貴古琴。據稱被古琴界譽為天下第一琴樓。徐曾加入抗清隊伍,失敗後隱居蘇州穹窿山。太倉先輩的錚錚鐵骨,令人肅然起敬。鶴梅仙館

園內最精致的建築是鶴梅仙館,又名花廳。在古樹花草之中,突然看到一座像用古玉雕琢而成的廳堂,端的是玲瓏剔透,奪人眼球,真要發出一聲驚嘆。這裡還有一個凄美傳說,館中曾養鶴一只,老梅一株,當年清兵南下,園主人抗清不歸,鶴居然絕食而死,梅亦不日枯萎。

寒碧舫

南園本來就有之。其匾額系明末清初本邑著名大詩人吳梅村的手跡。寒碧舫俗稱“旱船”,文人雅士稱其為“不系舟”或“舟而不游軒”。此乃中國古典園林的特色之一。北京的頤和園就有不系舟。嘉定的古猗園有“舟而不游軒”,還有像蘇州拙政園的香洲、蘇州怡園的畫舫齋等都屬這種船形建築。我市清代的河南巡撫錢鼎銘的錢家花園亦有這種旱船。在今公安局院內的錢家花園舊址依然能見到保存完好的旱船。旱船一般臨水而建,一半水中,一半岸上,上半部三面臨水,如不建在水邊的則稱為船廳。船身為石制,船艙為木制,旱船通常分前、中、後三段。臨水部分無遮無棚,便於在此賞荷賞魚賞月,或飲酒撫琴。尾艙為兩層樓建築,中艙即便雨雪天也可賞雨賞雪,聽雨聽雪。

寒碧舫的式樣與南京瞻園的不系舟相仿,臨水石舫船面還有兩根石制系纜樁。使其更逼真。

在寒碧舫登樓,既可近賞梅花遠賞石,秋末還能留得殘荷聽雨聲,別有一番雅趣古趣。

特別是寒碧舫北側臨水假山處有一棵造型古樸優雅的百年古黃楊,更添寒碧舫生氣與趣意,也成了攝影的好鏡頭

香濤閣又名台光閣,是一幢兩層樓的亭式建築。 所謂香濤閣,通俗解之乃梅花暗香處,試想,暗香如濤,其梅花之盛,可見一斑。 香濤閣建在南園最高處,居高賞梅,別有情趣。 現在的香濤閣所在的土坡,是老城牆位置,為元代張士誠拆常熟支塘城建太倉城的舊址。解放後此處一度為部隊與民兵的打靶場。 香濤閣由江蘇省文管會著名古建築專家戚工設計,完全仿明代建築風格。此閣聳立坡上,紅柱朱梁,風鈴叮咚,掩映於綠樹叢中。登樓,可俯視全園景色。坡下望之,有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也是攝影留念的好鏡頭。

知津橋

南園的橋主要有四座,全系石橋,卻各有特色,各有風格。 知津橋是南園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單孔拱形石橋,橋面離水面 3.4 米,遠望之,如飛虹臨水,亦美亦壯。此橋仿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款式建造的,端的是有氣派。橋東頭一棵百年樹齡的樸樹更映襯得知津橋入畫入詩。

井亭

建於南園西門邊,靠知津橋西南兩土坡間的平地上,其亭為明式石亭,高四米多,高敞古樸。石柱上的對聯“手弄石上月,口吟滄浪辭。”乃楊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筆體。其青石井欄據說是元代武陵橋堍名傳遐邇的滄江風月樓的舊物,是九八年時老城區改造拆遷老屋時發現於原吉慶書場遺址的。

據地方志記載:致和塘武陵橋堍的滄江風月樓在元代時曾盛極一時,是太倉最繁華的所在,文人騷客,常聚在此樓上飲酒吟詩,留下不少優美的詩篇。元代詩人馬麟在詠滄江八景之一的“武陵市舍”時曾有“溪頭不種桃花樹,商賈年年橋上多”的詩句。這青石古井既滌洗過文人雅士的筆硯,也梳洗過佳人歌女的長發,有過為歷史所掩沒的浪漫風流故事。

井亭東側臨水處有平台一座,可賞荷賞月。更是一座雅致的釣魚台,在這兒垂釣,背靠井亭,面對栽花小憩,右有香濤閣,左有知津橋,古樹扶疏,碧波如洗,何等優哉游哉。

城市山林,綠葉紅花,泉石清流,已超越了自我和物欲--人與自然的和諧。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環境或者就是人類發展的永恆課題,



(知津橋)



(長廊)



(繡雪堂)



(夏日)


精選遊記: 太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