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宗祠

作者: zjgmin163

導讀周 氏 宗 祠郭 明 一條蜿蜒的石板路向上延伸,一條潺潺的溪流向下流淌,走進大溪村,我便被這樣古樸的山村風情吸引了。 大溪村位於秦望山西麓,呈狹長狀分布,一條溪流將村子分為南北兩半,村以溪名,溪的名字卻很樸實:大溪。也許是秋冬枯水期的原因,溪水不大,清可見底,褐色石塊夯成的堤岸築得高高,可以想見雨水來時溪水的迅猛。溪上是一座座簡陋的小橋, ...

周 氏 宗 祠郭 明

一條蜿蜒的石板路向上延伸,一條潺潺的溪流向下流淌,走進大溪村,我便被這樣古樸的山村風情吸引了。

大溪村位於秦望山西麓,呈狹長狀分布,一條溪流將村子分為南北兩半,村以溪名,溪的名字卻很樸實:大溪。也許是秋冬枯水期的原因,溪水不大,清可見底,褐色石塊夯成的堤岸築得高高,可以想見雨水來時溪水的迅猛。溪上是一座座簡陋的小橋,讓人想起“小橋流水人家”的句子。兩邊一長溜的房子,間或幾間老舊的木屋。一種久違的江南水鄉的韻味在村中彌漫,老舊,清新,陽光斜斜地照著,行走在石板路上,幾位閑坐的老人用茫然的眼光打量著我,西裝革履的外鄉人,來干什麼?走親戚?誰家的親戚?

我為周氏宗祠而來。因為“周氏宗祠”四字是民國時期段祺瑞所題。

站在祠堂前,仰望四個字,豐滿圓潤,是顏真卿的底子,段祺瑞的名字赫然在目,又襯以“光風霽月”四字。段祺瑞的時代已過去近八十年了,這位二十年代以“執政”名義權傾天下的舊軍閥在北伐戰爭後消失於中國政壇。歷史書上大書特書的罪惡是鎮壓學生運動,制造“三·一八”慘案,魯迅先生曾以如椽大筆作《記念劉和珍君》,開篇即是“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矛頭直對准了段政府。年少時的我與魯迅先生同悲哀,同憤怒,同激昂,“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一些段落至今熟讀能誦。年輕的熱血為段執政的凶殘而沸騰,為烈士的英勇而感奮。幾年後讀余傑的《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慘案七十二周年祭》,余傑極感性地把七十年前的那場血案渲染得如歌如泣,感受他的跌宕情懷、蓋世才華的同時,又一次動容。

時過境遷,在這僻遠的山村,第一次真切地走近段祺瑞,他的字並無乖戾、專橫之氣,含而不露,剛柔相濟,張弛有道,透出一介武夫的內秀。他能在民國初年糞坑一般的政壇左右逢源、耍盡奸滑,確是有過人之處。可以凶殘成性視人命如草菅,又可以握管揮毫不露絲毫殺氣,這樣的超級屠伯在中國大地滋生肆虐,何曾斷過種?順便說一句,段祺瑞平生最喜圍棋,他利用權勢扶持沒落的中國圍棋,出資邀日本圍棋高手赴華切磋,並發現培養圍棋神童吳清源,對中國圍棋事業的復興功不可沒,以至逝世之後,陶菊隱先生哀嘆:“斯人而在,斯道(圍棋)尚有人提倡,現在我國圍棋高手們自段合肥(祺瑞)一螟不視之後,惶惶然有曙後孤星之感。”道出了中國圍棋界的心聲。斯人民族之幸邪?民族之禍邪?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多少歷史人物於風雲際會之時閃亮登場,瞬爾又煙消雲散,作為一種歷史的存在,他們能留下多少痕跡呢?

段祺瑞流落於此,得益於村人周志林。志林時在浙江省省長周鳳歧身邊當侍衛,村裡修祠堂,擬請政要題字,風光一番,就讓志林央求周鳳歧賜字。周鳳歧因了一個“周”字同宗,樂意幫忙,但自謙名聲太小,當出面央執政段祺瑞題字。周鳳歧是段祺瑞線上的人物,段祺瑞欣然提筆,不收一毫潤筆,給足了大溪村周氏族人風光。

歷史的機緣,總是系於人們一念之際,不經意地任意揮灑,總讓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七十多年後,當我站在祠堂前,仰望這八個字時,瞥見的是段祺瑞人性中的一絲亮光,瞥見的是社會溫情、底層關懷,雖然這亮光與關懷只如曇花一現。

推開祠堂沉重的大門,高大的廳堂,黯淡的板壁,陰暗潮濕,牆壁上“孝、悌、忠、信”四個大字斑駁脫落,顯出的是年久失修的破敗相,這裡曾掛滿了名人要人的對聯、橫幅,及周氏族人所取得功名的匾額,但都在十年浩劫中毀於一旦,如今空空蕩蕩。只天井裡一棵二百多年的桂花樹,依然靜默一隅,枝繁葉茂。草木無情,人卻有感傷之情、凄涼之情、悲戚之情,唉,有什麼會比人為的破壞更讓人痛心呢?

在村委會一側的屋子裡,我見到了國民政府文官長吳鼎昌的一副殘聯:“口口口口耕讀傳家霽月光風承百代,燕舞貽謀瓜瓞箸詠長源厚澤永千秋。”(前四字剝落,無從辨識,疑為“鶯歌獻計”)這副對聯是村人——時為蔣介石侍從官的周賡標央吳鼎昌所書,僥幸躲過十年浩劫,卻在1980年村裡建綢廠時做了蓋瓦的水漏,風吹雨打,日曬霜濁,金漆剝落,鉛華洗盡,卒不忍睹。

嘆息一聲,卻又為段祺瑞的題字得以保存至今而感疑惑,問村人,才知這匾額當時被澆注上水泥,免了粉骨碎身之禍,文革後水泥撬除,重見天光,又由今尚在台灣的周賡標先生出資鍍金,既為緬懷周氏先人,也為鄉裡添一勝跡。我由衷地感謝那位不知名的水泥工,他不經意的善舉讓後人少了一分遺憾。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