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陽看殷墟

作者: 往往

導讀去安陽看殷墟從安陽回來,一直想把看到的殷墟介紹給大家,可是照片照得不好,又趕上地震,所以一直沒有貼。可這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跡又總是讓我不能忘懷,終於還是貼上來,讓大家了解一二,自己也梳理一下思路,也算沒有白白參觀一回。據史書記載和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山東“奄”(今曲阜)遷到“殷”(今安陽小屯)� ...

去安陽看殷墟從安陽回來,一直想把看到的殷墟介紹給大家,可是照片照得不好,又趕上地震,所以一直沒有貼。可這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跡又總是讓我不能忘懷,終於還是貼上來,讓大家了解一二,自己也梳理一下思路,也算沒有白白參觀一回。據史書記載和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山東“奄”(今曲阜)遷到“殷”(今安陽小屯),並在此建立都城,經歷8代12王,共254年。從此,這裡成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來商以後,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史稱“殷墟”。

我們首先來到宮殿宗廟遺址區,只見開闊的綠地上矗立了一座紅色的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築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門框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

我們這次前去參觀的都是漢字學家,所以博物館派出了最好的講解員,在她的引領下,我們穿過了時間的隧道,走進了3000多年前的奴隸社會, 走進了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的殷墟遺址。據介紹,這裡曾發現50余座宮殿、宗廟遺址,宏偉壯觀,從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銅器,玉石器等珍貴文物,據考古專家評價,殷墟“發掘著一個典型的奴隸社會”。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器三個要素”。“是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從綠草如茵的遺址中的甬路中走過,和風搖落蕭瑟,在殷墟信步多半會有些感慨。周圍景致很好,春天了,又剛剛下了一點小雨,桃花夾風,楊柳蘸水,草如碧絲茵茵,別是一種柔婉的調子,雖是遺跡卻並不沉悶,讓人有些不真實的感覺。




我們首先來到殷墟博物館,博物館走廊的起點設在自地面走向地下的第一個拐彎處。拐彎的入口設計一個如同屏風的畫面,圖案是安陽殷墟博物館徽標。徽標取自殷墟出土青銅器銘文中的“子”字。“子”形如“小子”,頗具動感,像個舞動的小人,似在向人招手歡迎。更重要的是,據學者研究,“子”字正是商族的“姓氏”。

進入了博物館的內部。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裡並非沉悶的展室。而是一個方正的庭院。庭院的正中則是一方池水。池水波光蕩漾,池中隱約可見有一片黑色龜甲,甲上以古老的甲骨文書體銘刻著 “日在林中初入暮,風來水上自成文”詩句。詩句選自甲骨學家、首位到殷墟進行考古發掘的著名學者董作賓先生的書法作品。沒有陳舊的氣息,卻給人以“風來水上自成文”的幽雅。

在這裡布展者試圖用實物詮譯殷商文明。我們首先來到大邑商廳,這裡展示了一個三千年前的繁華都邑。我們看到許多當時人的生活用品,展覽有商代建築用的柱礎石、陶水管等。其中一件“三通”水管和我們現代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引起我們駐足嗟嘆。展廳右側是一個特大型展櫃中,陳列有數十件商代日用陶器,表現的是商人的日常生活。


大邑商展廳中陳列了一件陶制人頭(2003年孝民屯村西M9出土)。該件陶制人頭被放置在一件獨立展櫃內,每當參觀者走近展櫃觀看時,會自動觸發感應器,於是展櫃正面將出現這件文物的電腦動畫,並伴隨著地道的“安陽話”:“你好,我的名字叫子商。子商這個名是考古學家給我取的。我原本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可惜給忘了。2003年我來到你們這個世界……”這裡我們有幸和3000年前的人近距離的對了一次話。

商人戰勝敵對部族後,將敵方首領的頭放在青銅容器中蒸煮。1984年和1999年,殷墟王陵區和劉家莊分別發現1件盛裝有人頭的青銅甗,甗是一種蒸煮器,結構分上下兩層,中間用帶孔的箅子隔開,使用時將下層的水煮沸,蒸汽上升,上層的食物便被蒸熟。博物館大邑商廳首次展出了商代蒸煮人頭的文物。據導游介紹,這裡的頭骨有蒙古族人、高加索人、黑人甚至有些小頭人,可見當時殷商征服地域是相當廣大的。

走進青銅廳我們更是為殷商文明的精髓叫絕。 殷墟是中國境內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的遺址。器類包括容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大部分青銅器,特別是容器,除實用功能外,還作為禮器使用。各類器物或莊重大方或小巧精致或裝飾精美,代表了中國青銅時代鼎盛時期的水平。那些酒具各個造型奇特,上面的花紋精細美觀,可以想見,3000年前的古人已經有如此的鑄造水平,真正讓人嘆為觀止。



(大門)



(大門)



(壺)



(池塘)



(博物館內部)


精選遊記: 安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