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游——日記篇(四)

作者: oreja

導讀5月7日 被車內刺眼的燈光驚醒,大巴在五點准時到達桂林市。天還未亮,昏沉沉地背著包下了車,沒走兩步發覺少了一個裝公仔的袋子,於是滿停車場找那輛大巴。找到公仔袋的時候,我狠了狠心沒有帶走小蟹,決然地離開了汽車站。 走到不遠處的火車站打聽回上海的車票,被告知10號之前無回上海的票,決定到陽朔再想辦法。在路邊攤吃早飯,米粉是唯一的選擇。在火車站 ...

5月7日 被車內刺眼的燈光驚醒,大巴在五點准時到達桂林市。天還未亮,昏沉沉地背著包下了車,沒走兩步發覺少了一個裝公仔的袋子,於是滿停車場找那輛大巴。找到公仔袋的時候,我狠了狠心沒有帶走小蟹,決然地離開了汽車站。

走到不遠處的火車站打聽回上海的車票,被告知10號之前無回上海的票,決定到陽朔再想辦法。在路邊攤吃早飯,米粉是唯一的選擇。在火車站廣場趕上了早上7點頭班去陽朔的中巴,上車不久突然下起大雨,擔心起陽朔天氣來。桂林到陽朔只有一小時左右的路程,短暫的瞌睡過後,車正緩緩駛進汽車站,飄著絲絲的毛毛雨。下了車完全沒有方向感,問司機大哥西街怎麼走,司機大哥立刻作恐怖狀:“西街是鬼子街,你們也敢去?”“鬼你個頭啊!”後面那句話是我原本想回他的話,有點粗魯沒好意思說出來,只在心裡默念了一遍。陽朔縣城有鋪的很好的寬闊馬路,馬路邊是民居,也有銀行和郵局,看似與一般的縣城沒多大的區別,但據說每年來這裡居住休閑游的外國人相當於這裡常住人口的三倍,總有其過人之處,走到叉路口轉向左,立著塊木路牌“西街——West Street”,馬上就感到了很大的不同。西街全是石板路,街兩邊多是古色古香的兩層的房子,我們到的很早,剛下過一陣雨,鋪子大多未開,街上也沒什麼路人,我們直接尋到四海飯店,大概由於個頭嬌小的關系,被服務台的小姐誤認為韓國人,本來想將計就計用英文作答開個玩笑,可一轉念覺得小姐話中有話,馬上回了過去:“我們怎麼會是韓國人?你有見過長得這麼好看的韓國人嗎(有點臭美)?”小姐人善不與我計較,領我們去房間,有空調有電視有淋浴,一切OK,倒頭就睡。休息了兩三個小時,人倍感精神,梳洗後到街上吃午飯,才踏出四海的門,就被門外的熱鬧震住了。街上行人穿梭不息,來來往往的歐美人居多,鋪子都開了門,西街的鋪子很單一,只做這幾樣買賣——賣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布料等的、旅行社、網吧、旅社、西餐館、酒吧、CAFE,天,這真的是漓江邊上的小縣城嗎!?

在街轉角的一家西餐館吃午飯,選了餐館門口露天的位子,人來人往一覽無遺。西餐館的中餐很貴,但我們還是決定吃中餐拉開陽朔行的序幕。邊吃邊四處張望,雨早就停了,天就陰著,餐館裡圍坐著一群老外,談笑風生,餐館外的露天也三三兩兩的有幾桌人,街上走過的也是老外居多,各個年齡段的都有。正吃得香,抬頭見四個亞洲人面孔的人每人都背著極具背包客特征的大大大大背包,渾身泥濘像是在外面游歷了很久了,只聽他們嘴裡念叨著“四海在哪裡”,呵呵,大家的革命宗旨都是相同的。找了家CITS代買火車票,搞得像商務談判似的,手續費在互相扯皮和饒舌中達成了共識。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都說如果想身臨其境地領略陽朔美景,租輛自行車騎車游是最好的方法,西街上供租借的車都是性能不錯的山地車,尤其聽說四海的車最棒,可偏偏我和susu都屬於那種能偷懶則偷懶的人,在街口找了輛三輪摩托,談了個價錢出發了。駕車的是個女同胞,覺得廣西的女同胞好像特別能吃苦耐勞,叫過好幾次出租和人力車,大多是女掌舵的。坐在右邊,車只有個小頂棚,四周是全敞開的,一路開著,聽著風的呼呼聲,披著的外衣隨風飄著,靠著座背欣賞著路兩邊的田園風景,小資的不得了。

一路上遇到很多騎車族,“嘿咻嘿咻的”,想到自己有些慚愧。沒有買門票去圍起來的大榕樹裡參觀,在不遠處租了竹筏游河,坐在河上看四周,遠近都是好風景,遠處的重山,近處的耕田,耕田裡牽著牛犁地的老人,清淨的河上上下浮動的竹筏,組成了一幅全方位立體動感的美圖。筏工把我們帶到一條堤壩邊,堤壩連接岸的兩邊,河水已淺淺地沒過了堤壩,來往的人都打著赤腳,堤壩的另一邊便是被圍起來的大榕樹景區。很不喜歡這種做法,搞得像圈地運動,把自然美的風景區欄成東一塊西一塊的,風景被切割的失去了淳樸的模樣。我迫不及待地脫了鞋上了堤壩,水是溫的,堤壩對面的大榕樹據說已有1500多年的樹齡了,遠望像四大金剛用的巨傘。筏工是個極懶的人,一直嘮叨著說載女孩子不合算,因為載男孩子還會幫著撐一把,我和susu跟他苦口婆心推心置腹:“我們兩個加起來不超過170斤,都瘦成這樣了你還不滿意啥?”看到一片綠綠的田,上了岸在田埂漫步,早晨的雨水還積在田裡,在田裡找到清澈的山的倒影。在水勢平緩的地方,從筏工手裡接過撐杆想嘗試撐竹筏的滋味,竹竿長而重,費力地提起竹竿然後放下去拄著河底撐一下,竹筏緩緩地晃了晃,左邊右邊左邊右邊搗騰了五分鐘後,竹筏仍在原地打轉,無奈地擺了pose照了張相,灰溜溜地敗下陣來。

到了聲名遠揚的月亮山,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而得名月亮山。月亮山不算高,可不知是因為連日奔波還是因為年老體衰的關系(被老媽聽到肯定又是一頓訓:“整天吃了睡睡了吃,缺乏鍛煉,多做做家務就好了!”),爬到一半已氣喘不已,剛才披著外套還嫌涼,現在是熱得只冒汗。好不容易登了頂,俯瞰山下高田鄉的全景,炊煙裊裊很不錯哦。月亮山的大石拱果然有穹頂的氣勢,仔細地觀察發現由山而下的拱壁上留滿了各國文字,原來多年前有一老外來爬山,發現了這塊極具攀爬特質的山壁,經過開發與定級,月亮山的山壁已成為有專業定級標准的攀岩地,那些各國文字必然是攀岩愛好者們留下的到此一游的標記。石拱後有條小路可爬到月亮拱的頂部,因為都是泥濘的沙石路不好走,所以很少有人爬到頂部,susu一個人往上走了幾步,退下來時,嘿嘿,當然是可想而知的咯,還用我說?她摔了個四腳朝天啦(哎喲,什麼東西砸我臉上了,不要亂扔東西呀)。人很少,除了我和susu,還有當地的一家六口人,先於我們下山。在下山的半路上,遇到其中兩個大哥,說是受了同行長輩的委托要護花所以慢慢走等我們一起下山,聽得我們一陣感動。由於上午的一陣雨,山路特別滑,所以下得慢,不過兩個大哥都風趣得很,且有一副好嗓子,唱起《劉三姐》的段子讓我們割目相看(對不起應該是刮目相看),一位大哥太過得意,沒留神腳下一滑,重蹈了susu的覆轍(哎喲,別砸我的臉啦,靠它吃飯的哎)。就這樣唱唱笑笑,下山的路好像短了很多。在山腳下的公路邊發現那裡才是拍攝月亮山拱形的最佳點,趕忙搶鏡頭。

在老街的排擋裡吃的晚飯,點了啤酒魚,結果那啤酒魚的陣勢把我給嚇壞了,那端上來的不是一碗而是一臉盆。魚肉帶點微辣細嫩鮮美,吃得我們吧嗒吧嗒的嘖著嘴。夜裡的山黑而陰沉,走到哪裡都感覺被黑暗籠罩著,陰森得像《指環王》裡的黑衣騎士,幸而西街的鬧猛揮去了這種恐懼。西街是不允許行車的,所以在夜晚的西街上散步閑逛是很遐意的,早上冷清的街口在晚上擠滿了賣小食的排擋,老外們你一群我一堆地扎在各個吧和CAFE裡,寬帶上網的網吧裡燈火通明。西街不長,從頭走到底不到一公裡,進進出出地逛了四家賣CD的小店,直咽口水,平時兩點一線的生活狀態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四處淘CD,能夠在這裡看到歌手、樂隊、專輯都這麼齊全的擺著,有點目不暇接、不知所措了。四家店的經營主旨都差不多,店堂裡的三面牆壁有上到下地排滿了CD,大多為英文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CD,還有少數是中文經典老歌、國粹和DVD等,區別只在於個別CD的價格和CD種類的多少。我們挑來選去最後在胖子老板的店裡坐了下來,報出一串心儀的歌手和樂隊的名字問老板有沒有碟,老板上竄下跳地把CD堆在小桌上,我們邊看曲名邊試聽,老板好奇地與我們搭訕:“你們怎麼知道這麼多歌手和樂隊?你們一定很愛聽歌吧。”老板像是遇到了知音打開了話匣子關不住,指導我們哪個歌手的哪張碟好,哪個樂隊的哪張碟最棒。當他得知我們是從上海來的,眼睛裡立刻散發出光芒:“我知道上海有家朵雲軒,好想去朵雲軒看看,我喜歡字畫,開CD店賺來的錢全用在買字畫上了。”還拿出一本類似字畫賞析的書來向我們證明他的熱忱度。胖老板好像很自己的本行,問起最近上海流行些什麼音樂,我們隨口答到“流星雨”,老板歪著嘴賊賊地一笑:“噢~~~,就是那個豬頭四啊!”引地我倆狂笑不止。夜越深,西街越熱鬧,像縮微版的衡山路,恍惚間會分不清自己到底在哪個空間。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