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在溫哥華---四處轉轉

作者: 天涯方草

導讀11月份突然冒出來的機會,我和 LG在溫哥華停留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到處轉轉,體會一下當地的民生狀況。市中心(Downtown)不“高級”我們住在溫哥華市中心,在來自上海的人眼裡,溫哥華市區太小,抬腿隨便走走就到城邊了,城邊的概念是海邊;剛到那天,很失望,概念中“地球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之一”,多少要有點大都� ...

11月份突然冒出來的機會,我和 LG在溫哥華停留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到處轉轉,體會一下當地的民生狀況。市中心(Downtown)不“高級”我們住在溫哥華市中心,在來自上海的人眼裡,溫哥華市區太小,抬腿隨便走走就到城邊了,城邊的概念是海邊;剛到那天,很失望,概念中“地球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之一”,多少要有點大都會的樣子,可是連高級品牌店“林立”的羅布森街(Robson Street),也沒有顯露出“咄咄逼人”的繁華和富貴。長期居住在美國的朋友笑說:別拿國內市中心的概念在這裡套,對我們而言,市中心有時意味著“危險”,並不是繁華和高級。可不是嘛!我們去市中心Gastown,那是溫哥華最早的城區,正逢工作日,行人稀落,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或二三個行人,他們或自言自語或面如菜色、目光呆滯,直覺屬於“危險”人物,後來聽當地的朋友說,很可能是吸毒者。加拿大政府主張人道主義,定期在這個區域免費為吸毒者分發大麻。看來,朋友說得對,市中心也許蘊含著更多的危險。溫哥華市西區(簡稱“溫西區”)有加拿大名校UBC,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穿過UBC旁邊的森林地帶,就到了溫西住宅和商業區,這裡很雅皮,住宅優雅,商店精致。據說,這裡房價太貴,成年的孩子買不起房子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加拿大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成年的年輕人和父母住在一起是很沒面子的事情。最喜歡溫西區那一條條和第四大道垂直交叉的小馬路,形似上海衡山路,道路兩旁排著有些年頭、枝干粗壯的楓樹,茂密的金黃色楓葉在陽光下燦爛著,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假如衡山路兩旁不是梧桐,而是楓樹,該是怎樣的風情? 不論是衡山路的梧桐,還是巴塞羅那蘭布拉大街(La Rambla)的梧桐,都好似不停地忙碌和操勞的婦人,風風火火地在夏天展開大片生命的綠色,天開始變冷,樹葉就斑斑駁駁地變黃,一副被燒焦的樣子,飄零落地之前,幾乎每一片樹葉都未能全部、哪怕大部分變黃,梧桐樹這類婦人,在匆忙間展示韶華,在匆忙間不修邊幅地裸露內在的風塵和滄桑,太早顯老! 相比之下,楓樹看上去優雅很多,慢慢地變黃,慢慢地綻放整體的秋色,純如衣食無憂的婦人,不爭不搶、不急不躁,悠然雅致地領略每一刻的光景。的確,溫哥華最安全、最優雅的地方並不在溫哥華市中心,這與我們以慣有的思維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到底是人的觀念引導人看世界,還是世界引導人形成觀念?也許,人過了一個年齡界限,由經驗而形成觀念,按照觀念評判世事,甚至以此為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做決定。這是人作為自己,很難意識到的一種思維定勢,更難規避因此造成的誤判斷,於是“自食其果”,在面對“果”時,鐵了心地將之歸咎於外在的一切,不向內從自身找原因。有人說,要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要永遠Open minded!不要為固有觀念所累!很難,所以可貴! 山裡住的是富人,這才叫經濟“發達”溫哥華市屬於BC省(British Columbia),而據說BC省最貴的豪宅區在西溫哥華市(City of the West Vancouver),簡稱西溫,西溫最豪華的住宅區,在英式莊園區(British Property)。我們在溫哥華市區搭乘Trans Link公交車250路,穿過有著120年歷史的斯坦利公園(Stanley Park),經北溫哥華市,到達西溫商業中心Park Royal,再換乘254路環線去往豪宅區的豪宅區British Property。目光在匆忙中掠過,感覺此處豪宅最大的特點除了宅子大、建築外形很英國、院子大,還有著很考究的英式花園,即使是圍牆,也由修剪得很有形、很有特點的大樹圍成。跟隨公交車,在西溫的山路和豪宅間穿行,感覺這裡像放大若干倍的香港太平山,山頂和半山的房子在香港人眼中都是豪宅。而我卻想起雲南虎跳峽一帶,房子建在山裡,大山保持著原有的森林和野趣,不同在於,明顯的不同,這裡的房子是豪宅,居住舒適、設施先進,虎跳峽一帶的房子,說沒電就沒電,更談不上舒適。一座座山裡住的是有錢人?還是相對貧困的人?這大約就是界定一個社會是否真正發達的標准之一吧!在BC省,一個家庭的戶年均收入超過6萬加元,這包括BC省所有的家庭。我們城市的戶年均收入是多少?別忘了,我們說的只是城市,我們的人口中,還有9億是農民,一直沒有列入這類的統計中。這大約就是差距!當我們說起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奢華時,內心確實很難掩住一種自豪感,在過去的200年裡,我們實在太窮太弱!在驕傲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銘記?這只是開始,我們和那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實在還很大很大,現在存在的差距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拉近,因為這個距離問題,簡單地靠多蓋高樓是解決不了的! 溫哥華把全世界各國人民團結在一起溫哥華居住著很多華人。我們從《Global and Mail》報紙看到,華人居住最多的裡士滿Richmond市,每年中小學新生入學,華人學生數占70%,在隔壁的本拿比Burnaby市,華人占中小學新生40%。溫哥華市目前沒有地下鐵,有二條輕軌(Sky Train),和方便便捷的Trans Link公交大巴系統,從溫哥華市中心前往這二個“衛星城”非常便捷,類似於從上海的盧灣區到浦東聯洋或松江新城。在溫哥華市中心,我們隨意地數了數身邊經過的人,和華人面孔相似的人種(包括日本、韓國之類的)大約占1/3。溫哥華市已成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進進出出的人很多可能是第一代移民。在這個城市及其周邊,很容易找到來自不同國家正宗的小吃店,印度、日本、韓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等。在Granville島的公開市場(Public Market) ,可以很方便地買到價格合理的各國食物,在距溫哥華市中心不遠的鐵道城(Metro Town)的食街,各國特色小吃琳琅滿目,絕對屬於世界小吃美食大薈萃。回過來再說華人聚居多的裡士滿,號稱講普通話可以暢通無阻。我們在那裡的一家超市看到包括榨菜、油炸豆腐之類的典型中式食品,根本感覺不到是在中國境外。竊以為,長此以往,溫哥華將變成“全世界人民大團結”的展示和美食窗口。我會向喜歡美食的朋友推薦,直接飛到溫哥華,嘗遍正宗的各國小吃(Tapas),而且是在一個可以看到雪山的城市裡。“社會主義”醫療體制一位朋友的太太生了不小的病,開刀動手術,他說幸虧是在加拿大,全部“公費”醫療,什麼都由醫院料理了,不用專門請護工,也不用從家裡做吃的帶到醫院,醫院舒適、服務周到,聽在醫院工作的華人護士介紹,醫療設備很高端,醫務人員人工昂貴,住院成本相當驚人,一天要好幾千元人民幣呢!還有朋友介紹,他的太太懷孕要做B超,先和社區醫生預約,社區醫生同意後再預約醫院的醫生,醫院的醫生看後再預約B超檢查,等到檢查結果出來,還要反饋到醫生那裡,等本人知道檢查結果,前後大約3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真夠漫長!這要有個急病可咋辦?我們在那裡時,聽說剛發生了一件事,一位看急診的病人,在急診候診區等了十多個小時,病還沒看就死了。加拿大急診不是按照先來後到順序就診,而是由護士根據病狀的緊急程度安排就診,聽說那位病人屬少言寡語類,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急病症狀,就被長時間忽略了。可也有位朋友說,他父親覺得胸口悶,看急診,馬上就得到救治。加拿大是個高稅負、高福利的國家,不論窮人還是富人,人人享受平等的醫療福利。到底這樣的“社會主義”醫療體制好還是不好,我們道聽途說了若干段子,還是沒有結論。我知道“優雅”那有多難! 在溫哥華這幾天,也許相對比較有空,對於以前也看到過但沒有多想的現像,多了幾次不經意的閃念。比如,發達國家的小孩子比較安靜,或者說,不大鬧,鬧指的是那種因為不舒服、不滿足而大哭的現像,為什麼呢?一種可能,他們生長的環境和條件,以及他們父母生長的環境和條件,比較舒適,他們因為所處的外在條件和內在遺傳的滿足基因,身心顯得比較平衡。而我們呢,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父母的父母,在各自的生長年代,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我們的世世代代,一直在忍飢挨餓、缺醫少藥的生存環境中尋求平衡,尋求基本舒適的平衡。不同的生長環境,導致不同的性格特征,這也是為什麼,生活艱苦、身心長期不平衡的人在中年以後,外表容易顯得扭曲和醜陋。這似乎解釋了發達國家小孩子為什麼哭鬧得相對少,似乎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發達國家的老年人氣質容易顯得優雅一些,當然,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發達國家的人們患心理疾病的很多,因為他們的基因中沒有太多應對逆境的能力,而我們卻可以。這只是我若干閃念的結果,沒有任何學術、邏輯或值得進一步研究考證的價值。我家長輩說,要優雅的生活,“優雅地老去”!在糧票、油票、肉票中掙扎生長,又經過“物欲橫流”的中國改革浪潮的洗禮,身體裡承載著祖輩代傳的“頑強地活下去”的基因,我知道“優雅”那有多難!從溫哥華回到上海,從悠然閑適的生活,回到一如既往的熱鬧繁忙狀態,時間依然在自顧自地往前走,在同一個地球上,悠然閑適的依然在悠然閑適,熱鬧繁忙的繼續熱鬧繁忙,乘飛機從這裡到那裡,又從那裡到這裡,就是在有時間軸的四維空間中,換乘著不同的生命列車,最理想的莫過於,這輛車坐坐,那輛車坐坐。但是,如果讓我選擇做秋天裡的一片梧桐樹葉還是楓樹葉,我情願做後者,都是平凡的樹葉,後者秋色染得更加從容。人生不管坐哪趟列車,不管換幾趟列車,目的地其實只有一個,那麼,在到達終點之前的旅途中,干嘛不從容一些?!


精選遊記: 溫哥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