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組曲

作者: derry

導讀一、曲阜聖地 古往今來,孔子就是學生們的至聖先師儀表。自汗代起,人們不斷塑造空子的形像,或圖之於壁,或刻之於石,或鏤之於木,或畫之於紙帛。雖然這位至高無上的先師已去了2500余年了,但是他的一切——學問、遺著、家世以及故鄉曲阜,永遠是世人追溯的地方。 初到曲阜,第一個感覺就是一種山東特有的滄桑感和聖地的莊重感。 剛走到孔廟,就看見重重牌門 ...

一、曲阜聖地 古往今來,孔子就是學生們的至聖先師儀表。自汗代起,人們不斷塑造空子的形像,或圖之於壁,或刻之於石,或鏤之於木,或畫之於紙帛。雖然這位至高無上的先師已去了2500余年了,但是他的一切——學問、遺著、家世以及故鄉曲阜,永遠是世人追溯的地方。

初到曲阜,第一個感覺就是一種山東特有的滄桑感和聖地的莊重感。

剛走到孔廟,就看見重重牌門,都是贊美孔子的德行。“金聲玉振”把孔子的德行推入了極高的境界,形容他的思想與言論就像編鐘和磬一樣悅耳動聽,經久不衰,更是值得主意的是牌門上的“玉”字的一點在第二橫旁,原來是引用了孔子的語道“不上不下中間之道也”。真是精妙至極,一語中破。一路過來的牌門都是以其蒼健的筆法和洄異的道義講訴著這幾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其中許多在門外漢看來是別字的字裡所特別包含的意義讓人回味無窮。

經過殿堂,忽滿眼蔥綠,這裡都是幾百年的古樹,它們用蒼勁的枝軀努力吐出一個又一個枝杈,長出一叢又一叢綠葉,搭建起一片又一片陰涼供世人休憩,也就像孔子一樣,教育出許許多多有學問的人,他們也像孔子一樣,用所學到的禮節不斷衍生,進而供後人學習。這樹陰中錯落有致地立著許多帝王祭祀這位先聖的碑,由著麒麟頭,龜背,龍爪,蛇尾的吉祥物馱著,煞是顯得威風凜凜。

再進一層,便是藏書閣了,雍正皇帝蒼勁的筆法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聖地中濃郁的文化韻味。據說藏書閣曾是擁有幾萬冊記載孔子言論、術論的大書庫,後來遭到了破壞。就僅存一本《孔子聖跡圖》,這也是我國最早的連環畫。如今人們拓寫下來,掛在屏風上供人欣賞。我一幅一幅地仔細的看著,孔子不斷修煉自己,致使他的思想境界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真可謂是“嚴於律己”啊!

參觀完了孔廟,就深深地為這種濃稠的文化底蘊所折服與感動了。“功能溯自生民後,地辟開天第一人”所比及的孔子德行真是空前也恐怕是絕後的了。雖然孔聖的思想也存在些許的差誤,但在幾千年前的遠古時代所產生的濃郁文化能沿用到今天仍經久不衰,歷經衍代,是需要一種多麼崇高而契而不舍的精神!也難怪幾千年來他的子子孫孫都受到尊重,皇上與其家族通婚,以“借”孔子之儀風。孔府真可謂是“興國鹹休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啊!

漫步在這文化氛圍中,不僅詠嘆起來:

名木古柏 滿載滄桑,

歷代碑刻 天下文章,

斷壁殘桓 文明飛揚,

杏壇前漫步 聽世事萬像,

大成殿前倘佯 呼吸聖人芬芳,

千年孔子 道冠古今,

萬世師表 德侔四方!

二,五岳之尊

泰山似乎和我有著解不開的情結,從小就很喜歡爸爸在泰山日出背景下的照片。而如今,真正站在它面前了,那又是另一番豪情。

只嘆是無立攀登,也道是沒有勇氣,只得從中天門開始乘索道。索道緩緩地前進,除了滿眼的蔥綠以外,層層疊疊的山頭更是兼有一浪高過一浪的勢頭。而山上的路更是如一條歷經百年滄桑的蜿蜒長龍盤繞在山頭,綿綿不斷而不失陽剛之美。

在南天門前下了索道,剛出門就感到清爽的涼意,猶如天然空調般“冰冰涼,透心涼”,抬頭一看,“飛雲洞”帶著剛勁的微笑在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再向上,便看到了朱紅色的南天門,站在南天門上,俯首而下,,這條長龍擺動著“S”型的軀體連接著古今文明,連接著昨天,今天,通向著未來。

拾級而上,漸漸來到了天街,“天街”?是通向天堂的路嗎?人生茫茫在世,追求的不就是這一點嗎?!多少人面對不了現實,輕生而進入到“和平安詳的天堂”。而我從未去過天堂,也從不想要去看看。天街,莫不是天堂的街道?我走上去——和大街一樣平坦與安實,只是一旁的峰巒更是讓人覺得“天街”一詞來的精妙。雖然泰山並不是五岳中的最高者,但是它踏實,沉穩,每一步都讓人走得安心,有言為證:穩如泰山。也難怪它腳下的小城得名“泰安”了。

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大觀峰上,各個時代各個人物提寫的字都刻在了山面,乍一看,更像一塊包羅萬像的豐碑,“置身霄外”“青辟丹崖”“天地同筱”“壁立萬仞”,千萬種措辭表達的卻是同一種豪情。一旁的石頭上刻著“聰明正直”四字,我也在旁留了影,希望我自己不管將來的人生是得意還是失落,都要做一個聰明正直的人。這也應是每一個人的人生信條。

再向上,忽眼前一片開闊,已到了玉皇頂,只可惜看不到日出了,只能想像著旭日東升的壯美豪情。再向右,“五岳獨尊”將泰山之行推入了最高潮,轉身繞到背後,真是一片萬裡無雲的開闊,“昂頭天外”啊!感覺到光明萬丈!呼吸到宇宙芬芳!欣賞到萬裡江山!品位到百味人生!“啊——”我放聲大喊,“泰山,你好!”眼前的壯闊讓我重開歡顏!所有所有的人生在世的煩惱統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活在了世上,看到了江山沒有理由再煩惱了!

下山時,我在泰山腳下以一個托舉動作留了影,意喻“泰山壓頂我不怕”,可是待真正的“泰山”壓在身上,我會不會退縮呢?

坐在車上遠遠地向泰山告別了,我回頭深深地瞥了它一眼: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從山腳下開始征服你!

三,濟南風情

早就從老舍先生的文章中體會到了濟南的趵突泉,也慕名到了大明湖與千佛山。所以特地來看看濟南的風情。

趵突泉早已干枯了,但我還是忍不住去看看它,老舍先生寫得如此神妙,只是無緣再相見。剛進趵突泉,就看見了“李清照紀念堂”,對了,李清照本來就是濟南人嘛!堂前有個潺潺的小池,據說是當年李清照漱洗的地方,我站在踏石上,摸一摸,冰涼冰涼的,好舒服,好清逸,好澄瀅,也難怪,用這麼清爽的水漱洗,精神也好了許多呢!走進堂內一看,漢白玉的雕塑暗喻著她的冰清玉潔,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有詩為怔:“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連忙雙手合十拜了拜她,希望她也能寄予我一些才氣與靈性。

一路走過來,盡是一些干枯的泉眼,不禁沉思:濟南曾是天下聞名的“泉城”,從前家家門口有泉流,而如今干的干,枯的枯,讓人痛心疾首!保護生態!再一次鳴響了警鐘,來到“趵突泉”池前,只看到黑洞洞的三個泉眼,也不見那神奇的“泉湧半米高”,那只是永遠的一個神話了,眼前的只是像征性的一潭死水,不禁遺憾地離開了這個憧憬已久,興致而來,掃興而去的趵突泉了。

大明湖展開笑臉迎接我們,湖水明如鏡子,清如水晶,亮如陽光,好一片活水!潺潺脈脈,溫婉不失活潑,嫻靜不失大方,給人以一種精神上的托付與安寧,“大明湖”!好一個響當當,亮堂堂的名字!碧波蕩漾,荷葉遮羞,清芳淡雅,心曠神怡。讓人感到一種和諧美。岸邊楊柳倒垂,笛聲泛泛,猶如走進了仙境,比起城市的喧囂浮華,這裡更多的是一種適合於凝神化氣的修煉佳地。一方水養育一方人土。也難怪乾隆皇帝游山玩水至此,遇上才女夏雨荷,上演了一段曠世奇緣。

漫步在這美妙的意境中,心和人都陶醉在此。如一壇陳年佳酒,雖無緣親口品嘗,但其濃郁的酒香就足夠讓人沉醉,回味和追溯的了。

只是無緣賞析一下千佛山。

雖然趵突泉給濟南之行留下了些遺憾,但是趵突泉已經留在了我的心中,也許這就是一種所謂的“缺陷美”吧!濟南是山東的省會,雖然看上去並不太發達,但這足以讓我心儀了。“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是濟南三大名勝……”不禁想起了那篇課文,如今看來,老舍先生也有著一種垂戀濟南的情結啊!

來到了濟南,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張張具有典型山東人的豪爽與直邁的臉,聽到的更多的是在舌頭上滾來滾去炒豆子似的魯話,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撲鼻而來濃於血的黃土高原上的風情。

四,談吃魯菜

1、心裡美蘿蔔

曾經在《苦兒流浪記》裡認識了一個叫“心裡美”的猴子。而不敢相信端

眼前的這盆蘿蔔就美其名曰“心裡美”。熱情豪邁的山東人把著蘿蔔削了皮就切成大塊大塊不炒不煮,生著就吃。

也許這種蘿蔔也是浪得虛名。但我看見它的原身時,就不禁贊嘆道:“名不虛傳”。它的外表是一種素面朝天的水綠色,很薄但很勁道,而切開一看,裡面盡是紫紅色的芯,紫的發紅,紫的眩目。一層指甲蓋厚的綠皮包裹著紫紅色的芯,這分明是紫衣綠襟的姑娘,越看越討人喜歡。拿起一塊湊到鼻前:呵,一股甜生生的香味!甜到了咽喉,甜到了五腑六髒裡!輕輕一咬,“嘎吱”一聲,脆爽!仔細咀嚼咀嚼,更多的是那半點也不保留的田園氣息,真好像是吸取了日、月露之精華的美味啊!那一種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裡的清香、清爽與清脆。讓所有的人都會感受到,仿佛已置身仙境,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品嘗著有如蟠桃似的佳品,無憂無慮,沁人心脾。

好像是一個面若桃花的綠衣仙子揮動著紗袖,帶著靈性與一絲矜持表演著“霓裳羽衣舞”,水靈靈的溫情脈脈。真不愧是“心裡美”啊!

2、 一碗疙瘩湯

桌上多了碗熱氣騰騰的山東名菜——疙瘩湯。

它撲騰撲騰地還在一個勁地冒著熱氣,裡面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了—— 白菜絲,香菇絲,肉絲,還有一個個的小面粉疙瘩。可是它看上去好像珍珠粉熬出來一般凝重。像白脂一樣,絲絲拉拉,斷斷續續地拼出一段濃得化不開的舊事,溫溫暖暖,濃稠地。那是一種對立與靈空飄逸的溫軟,整碗湯氤氳著撲面而來的濃香和霧氣,飄蕩在了空中,不斷騰空,向四面八方撲去,漸漸地占據了整間屋子,使整間屋子都蕩漾起一股熬湯人用心和創湯人有心的感懷。讓人未嘗到就已心滿意足了。

盛上一碗,若隱若現的小疙瘩似乎是一個個小雪球,被周圍的熱情溫暖得都快化了。我真怕它們化了,連忙舀一勺放在嘴裡。唔,整個人似乎飄飄欲仙了。唇齒上洋溢的仿佛不僅僅是這湯的味道,更好像是全身心地融入了天地間的快感。呵,小小一碗湯,味道無窮大啊!

3、玉米煎餅

忽然,一盆米黃色的煎餅伴著一盆炒小蝦端上了桌。“這是山東名吃煎 餅。”喔,這也能叫做煎餅?和我們南方的蔥油餅、韭菜餅比起來,倒好像是孫子和爺爺!它薄如宣紙,咬起來非常的勁道,而且有著一股濃濃的玉米香。主人告訴我們,吃這種煎餅要像包烤鴨似的包起炒小蝦,炒肉絲卷著吃,才能充分吃到裡面所包含的玉米香。

我來到廚房,看見一個樸實的村婦在一個像春卷爐的玩意前舀一勺玉米糊像攤蛋餅似的攤出這種煎餅,然後再疊成餐巾紙的樣子壘在盤子裡,好像是一座黃水晶堆砌的小山。聽這個農婦說,這煎餅原是鄉野食品,“煎餅卷大蔥”還曾是農民們的主食呢!有時侯農婦們高興了,添上肉餡,作成煎包,非常可口。

我咬著這煎餅,眼前仿佛看見一幅景像:農婦們拿著竹笆在爐前揮動,揮動出一張張可口的煎餅,它們映著一張張樸實無華的臉,揮動出一幅幅美景,稻花香,粟脂白,農民奔小康!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