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攬勝山水間

作者: linxu

導讀幾年來有個心願,就是邀上十來個好友出去走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都因囊中羞澀,只能“望梅止渴”。今年終於可以成行,偏偏又有幾位因故走不開,實為至憾。好在還有七人,算是一支精干的小分隊。我是摟草逮兔子,順手做些記錄,算是原始資料。回來之後,用認得的一些方塊字盡量把它串得有點模樣,像一篇日記。都是實話,又是一個“綠林好漢”賣弄風騷,故� ...

幾年來有個心願,就是邀上十來個好友出去走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都因囊中羞澀,只能“望梅止渴”。今年終於可以成行,偏偏又有幾位因故走不開,實為至憾。好在還有七人,算是一支精干的小分隊。我是摟草逮兔子,順手做些記錄,算是原始資料。回來之後,用認得的一些方塊字盡量把它串得有點模樣,像一篇日記。都是實話,又是一個“綠林好漢”賣弄風騷,故於副題上冠以“粗寫真”,以免吊人胃口。計劃先去湖北宜昌參觀三峽大壩,再去湘西會友、觀光,最後去韶山拜謁毛主席的故居。瞅准機會,便興衝衝地上路。

7月20日晴

晨5時30分,自莆田出發,7時趕到長樂國際機場,8時10分,飛機准時起飛。

在數千米的空中,俯瞰閩北大地,雨後青山,一片墨綠,陽光初照下,水氣升騰,群山頂上形成一個個白色蒸氣柱,依山勢,或粗或細,或高或低,似農家裊裊炊煙,好一幅美妙的風景畫卷!此等美景只能天上有,我們高高在上,飛過城市,越過高山,真乃飄飄欲仙。

9點半左右抵達武漢機場,得知晚上才能轉機去宜昌,決定先到市內走走。機場工作人員提示,去黃鶴樓、歸元寺這兩個地方,既有代表性,時間上也比較寬松。黃鶴樓肯定是要去的,我想弄清楚當年崔顥為什麼會在樓上發出“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嘆。興致勃勃地登上“天下第一樓”,未曾見到“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景,卻見一江黃水滾滾流,不由我們不皺眉頭,同行有人戲謔地說:“見到黃河了。”“不對,這是長江!”游人中有位老兄,認真地糾正“錯誤”。我們是剛剛飛出籠子的“鳥兒”,即便到了這裡,原也體會不到崔老先生當年的“愁”滋味。而今面對一江滾滾黃水,卻也不得不說“愁”了!而且沿途所見武漢市市政建設與福州市相比似乎差了一個檔次,少有新的高層建築,且外觀多為冷色調。武漢乃九省通衢之地,如此這般,似有不該。

午後到了歸元寺。歸元寺中有五百羅漢,在全國是知名的,聽說在裡面可以問得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不巧,正是眾羅漢們“休息”的時候,他們已經“脫去”身上的袈裟,信徒們准備重新給他們貼金抹粉。所以我們就不打擾他們了。

飛機約於晚10時從武漢起飛,半小時後到宜昌機場。晚11時半入住宜昌市金利源大酒店。

7月21日晴

上午參觀三峽大壩。車子直接開到一個制高點上,在簡易棚中築有三峽大壩沙盤,山頂修有供游人遠眺大壩的觀景台。聽了講解,看了全景。我為工程之浩大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在那還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且是鋤頭加扁擔的年代,老人家竟然發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宏願,這需要多大的氣魄!而今天,我們居然把它變為現實!極目望去,四周全是工地,那高大無比的吊車吊臂直指天穹。游人如織,但工地上只見機械難見人。現在的人真是享福了!記得當年大興水利時,隨便哪個小水庫工地上,肩挑手推的人都是成千上萬。“人山人海”的勞動場面隨處可見,如今這種情形只出現在旅游景點上。

而後下到大壩上下各點觀看,據司機講,這是當年接待中央領導人的參觀路線。遠看栓舶柱,近看通船閘門,全是新生事物,也都是巧奪天工的傑作。然後去參觀葛洲壩,我們像鄉巴佬進城那樣,頂著烈日,目不轉睛地看了船過閘門的全過程。這裡很快就要降級了,葛洲壩本是世界第四大壩,三峽大壩建成後是世界第一大壩,它便成了老五。

7月22日晴

晨7時從宜昌乘“長江號”飛船游長江西陵峽、巫峽。雖是九九艷陽天,船在江上行,江水湧動,江風拂面,船艙裡還是頗為涼爽,只是一江黃水始終使人心情沉重。

上午11時在巫山縣轉乘小木船去小三峽。進入小三峽,這才看到真正的青山綠水,大伙兒的臉上也開始由陰轉晴。平生第一次看到古棧道遺跡,建設之難,匪夷所思。從小三峽入口(即龍門峽)直至陝西省鎮平縣,綿延400多公裡。棧道孔口6寸見方,2尺深,孔間間隔4-5尺,離水面1-2丈高。我真要替古人擔憂了,這是怎麼鑿出來的呢?

此地人叫梧桐樹為女兒樹,哪家女兒出生時就要在門口栽上梧桐樹,女兒出嫁時砍掉梧桐樹做家具當陪嫁,故名女兒樹。導游小姐年紀看去不大,就笑問她家門口的梧桐樹砍了沒有。這真是一種再文明不過的禮貌用語。

進了小三峽,天氣變得酷熱難當,可一進巴霧峽,霎時下起傾盆大雨,造物主真的是翻手為雲覆手雨。中午就在江邊的沙灘上用餐,炎炎烈日下吃飯這滋味,如同久違了的軍隊野營拉練,只知其飽不識其味。

原想趕回宜昌,但從小三峽回到巫山縣時已無飛船,只好在巫山縣過夜。不過,2003年後,這裡就成了水下遺跡,住一夜還是有紀念意義的。況且是在巫山神女的呵護下安然入睡,不啻是樁美事,還可頭枕長江萬裡波濤,讓旅行憑添壯麗,大家不僅沒有因行程的改變而懊惱,反而是興奮不已。

7月23日晴

上午8時40分從巫山縣碼頭乘飛船回宜昌,不曾想飛船一路走走停停,下行竟比上行慢,全然沒有“千裡江陵一日還”的愜意之感,中午12點多才回到宜昌。

7月24日晴

今晨2時50分從宜昌搭襄樊至湛江的火車去湘西吉首。原想找個坐位不成問題,不料連車廂過道裡的人都是摩肩接踵。站了一個小時後才給我弄到一個硬臥上鋪,其他6人不知通過什麼途徑在什麼時候擠到餐車上將就,早餐後才有硬臥鋪位。

中午11點多抵達吉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黨校副校長田際平同志親自接站,中午即盛行款待,校領導全部到場。下午看了市容、吉首大學,又上了一心閣,遠眺吉首全景。晚上又是殷勤接待,特地去“湘泉”廠買了酒鬼酒,他們頻頻勸酒,我們也頻頻干杯,方知不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還有“酒逢名優千杯少”呢,喝好酒真是一種享受。

7月25日晴

7點半出發去鳳凰縣。鳳凰縣地處偏僻、地盤不大,只有35萬人口,文化積澱卻非常深厚。出了許多名人,政界、軍界、文化界、藝術界的都有,近代就有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熊希齡和沈從文、黃永玉等重量級文化名人。

講到這裡,我要說咱們莆田、仙游人,今後得少說一點什麼“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類的蠢話,既貽笑大方,又害了子孫。不是麼,一個底氣不足的人,頭上硬要頂著一根高高的竹竿(空心!)耍把戲,旁人看了,多滑稽!還是夾著“尾巴”做人的好。

先看南方古長城,這是近幾年才發現的歷史遺跡。再去看黃絲橋古城,位於城西三十公裡處,建於唐代垂拱二年(686年),初為兵營,現在是典型的苗家人聚居地。城為長方形,一周六百八十六米長,城高一丈五尺五,城厚九尺,房屋低矮,原先都是一層的瓦房,現在有二、三層的,聽說都要恢復原貌,作為參觀景點。

午飯後參觀沈從文故居,位於城南中營街上,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先生出生於1902年,是坎坷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也是奇異的一生。只上過小學,還是“逃學大王”,15歲就走出鳳凰,在舊軍隊裡當兵,漂流湘西沅水流域,19歲闖入北京,過著飢寒交迫的流浪生活,卻也從此發奮進取,迅速崛起,在文學、考古學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成了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還被冠以“鄉土文學之父”的頭銜,影響遍於全世界。

然後過北門跳岩,乘小舟下沱江參觀沈從文墓地。那裡名叫“聽濤山”,有其表侄黃永玉題詞:“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有其小姨子——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女士題詞:“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意為“從文讓人”,彰顯他的為人。

又逆沱江而回。江面江水清,江底水草綠,兩岸山連山,山山蔥籠疊翠,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泛舟江上,令人流連忘返。我們都把手輕輕地放入水中,享受那大自然對我們肉體的撫慰和洗滌。我突發奇想,如果每人都在這沱江之上漂它幾天,或許能蕩滌去心靈中的種種污垢,這世界上便能省卻許多煩惱。

下午5點半趕到苗族風俗村——吉首市矮寨鎮德夯風景區,四周山峰高大奇特,山上林木郁郁蔥蔥,要不是有人領路,著實是個“雲深不知處”的幽深所在。先看45分鐘苗家姑娘歌舞表演,有拋花選婿的節目。拋到誰,誰就要與之對歌,姑娘送一精致荷包作為“定情”禮物,飯後合影留念,跟小孩玩過“家家”似的。

吃晚飯有一番折騰。門口擺一個大火盆,進門前要繞著火盤兜圈子,說是轉一圈官運亨通,轉兩圈財源滾滾,轉三圈桃花運來等等,害得大家有心玩還得分心去數數。後來聽說是苗族多住深山老林,山裡瘴氣很重,容易得病,所以要在門口用艾草燒火,出外回來先在門外繞著火堆轉圈子,以去除身上瘴氣。這是第一關。第二關,對歌, 苗家姑娘站在門坎上,用花布欄著,她先唱歌,不知其意,我們是真正地傻帽一個,只好也推出一人,隨便唱一首,算過關。第三關喝一碗酒(大碗底部一點點水酒),然後才能進屋坐到飯桌前。第四關,每個碗上只有一根筷子,問是什麼意思,要答是苗家待客一心一意,才給另一根筷子,一人給一碗甜茶。第五關再對歌,每人再喝一碗酒(還是大碗底下一點點水酒),這才能吃飯。吃飯過程中調皮的苗家姑娘會趁你不備,悄悄地拿走凳子,讓你摔個“四腳”朝天,或者用鍋底黑灰抹你鬼臉。我們最擔心的大碗喝酒的場面沒有出現。也許是那銅臭氣已滲入民俗。需知這酒是買來的,大碗喝酒的擔心便成多余的了。我想,有許多民俗,是我們的先人在和大自然長期的鬥爭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正該好好地珍惜,可有些不經意間就被我們給玷污了,比如說進門前用艾草燒火熏身,以去除瘴氣,乃科學之舉,非要加個轉幾圈便有了“桃花運”之說,暫且不講這是對先人的大不敬,即便是對我們游人,也仿佛是正當面對一杯采自雲霧山中的好茶,心中想像著它是怎樣的清醇時,突然間掉進蟑螂屎,雖只是小小的一粒,再怎麼說,也是大掃其興,懊惱不已,作回頭客的念想便蕩然無存。

7月26日晴

晨7時許從吉首出發,乘火車在猛洞河站下車,去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途經古丈、永順縣,約三小時,才到漂流始發地。田校長交待身上不能帶任何怕水的東西,但要買上水瓢、竹水槍,以備漂流過程中打水仗之用。因為我們是最後一條船,沒有對手,就一邊打“內戰”,一邊欣賞猛洞河兩岸迷人的風景,也不亦樂乎。從哈尼宮下水,回龍峽、夢思峽、閻王灘、猴兒跳……共有108處水灘,泛舟於這條神奇的河上,恍若置身天然畫廊、人文寶庫中。舟在水上漂,人在畫中游,有亂石間飛渡,百浪中穿梭,玩的就是心跳的刺激;也有靜靜的水,靜靜的山,讓人從山迥水轉的峭壁幽谷、古木森森的花香鳥語中品評出山水美麗以外的享受,獲得人生啟迪。

到半渡吃小點,看到前頭不遠處有幾條船,大家精神振奮,草草糊弄幾口(玉米棒、糍粑、油炸豆腐塊等),匆忙往前趕,都掏出水瓢、船槳使勁劃水,很快便追上前頭的船只,見船就潑水。本“戰鬥小組”的成員,都是能領兵一個營以上的小頭目,特別能戰鬥,接連打敗三條船。那種得意心情,真跟打了勝仗似的。

上岸後已是下午三時,在永順縣王村鎮吃午餐,飯後去鎮裡走走。該鎮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曾是楚蜀通津要道,更因當年在此拍攝電影《芙蓉鎮》而名噪一時。像這種窄窄的、彎彎的、高低不平的石板古街道,在我國南方,幾十年前隨處可見,只是因生活條件改善,蓋新房修新路,完全保留下來的已是鳳毛麟角。如今這裡成了人們懷古的好去處。王村雖已破舊,但生意興隆,商品多為民族服飾,大部分是腊染的工藝品,也有賣假銀元、假古幣,還能看到少數民族婦女當街織錦,是難得一見的情景。

晚九點從猛洞河站北上,於十時抵達張家界站。

7月27日晴

張家界首日游。上午八點出發,乘纜車從後山越上黃石寨。第一次乘纜車,遠看纜車像個小菜籃子在空中晃悠,真有點提心吊膽,好在只有九百多米長。不過在纜車之上,在穿雲破霧之中,俯看群山,那奇峰異石,幽谷翠林,別有一番情趣。我禁不住要問,這不就是天堂美景嗎?!原來這是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過去是國營林場,鎖在深閨人未識,被著名畫家吳冠中來此寫生時發現,也聽說是當地有心計的官員促成吳冠中成行的。上午在黃石寨上觀賞群山奇景,天柱峰、八戒岩、摘星台、夫妻岩、霧海金龜、母子情深、定山神針、天書寶匣等自然景觀,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我們是一步一回頭地從前山步行下山。

午後沿金鞭溪緩緩而行,行人絡繹不絕。路下溪水潺潺,路上林木蔥蔥。這林子大了,真的什麼鳥都有,不時蟬鳴鳥叫,特別是聽到各種動聽的鳥語聲,精神為之一振,這是兒時的記憶中才有的情景,我忽然想起黃庭堅的“春來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的詞句。這鳥語,童心不解其意,兩鬢斑白了的仍不解其意,但它是大自然的諧音、諧趣。我後悔沒有帶錄音機來,要是能把這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美妙無比的天籟之聲錄了下來,給家人、親朋好友們共同享用,那才是最珍貴的禮物!置身其中,恍惚中覺得自己變得年輕許多,身輕氣爽,也忘卻了炎熱。雖說男導游是個“啞蟬”,不像人家女導游有說有笑又會唱,不會調動大家的情緒,但也沒怎麼掃我興致,反而覺得還是“啞”了的好。當我們在悠游攬勝,人在畫中,畫入心中,身心都在神游大自然時,是無人能“導”、也不需要什麼人來“導”的。三小時的路途,只有兩位最年輕的人步行到底,其他人都先後坐了滑竿,我為了體驗,最後十分鐘路程才坐上滑竿,戲說一輩子為別人“抬轎子”,也要體驗被人“抬”的滋味,其實是挺不自在的。到終點後大家揣測步行人的心態,說是有這麼幾種,一是羨慕,有錢真好,可以有腳不走路;二是嫉妒,“看把這些‘臭闊佬’美的,我有錢了可不這麼擺譜”;三是懷恨,這”壓迫”人的家伙,巴不得轎夫跌一跤,把他從轎上拋到溪水中;四是高興,轎夫高興又賺到一筆錢。而我,看轎夫那近似變形的身影,覺得怪可憐。

7月28日晴

張家界二日游。今日先去黃龍洞,此洞規模宏大,乃世界自然遺產之精華,為遠岸大三層和近岸小六層空間立體結構。步行約三公裡多,又乘坐六、七分鐘的船,洞內有十三個大廳,三處瀑布,兩條暗河,鐘乳石、石筍、石瀑、石幔、雲崖、穴珠等石景千姿百態,幾乎包含了洞穴學研究的所有內容。

下午去天子山,都說累了,上、下山都得由纜車代勞。纜車道二千八百多米,比黃石寨長近二千米。本來我已經“愛”上它了,這時卻有人說某某人在這裡乘纜車剛到中間,突然停電,又恰逢暴雨來臨,雷鳴電閃,那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心驚膽戰的滋味,是一輩子都無法消受。此時又發現,這高高在上的感覺並不一定都好,心被懸得空空的,想笑也笑不好。

上去後直接到賀龍公園。賀老總的塑像矗立在天子山之巔,造型粗獷,是不是凸顯他某個方面的特點?在他面前,我永遠是個小兵,不敢妄加猜測,但他的“一把菜刀鬧革命”,已夠驚世駭俗了,想想我們平日做工作,總愛強調這個客觀、那個條件,站在賀老總面前,自慚形穢。

天子山上的御筆峰、將軍岩、南天門、仙人橋等天然美景,使我們驚奇不已,有人說這是造物主珍愛的寵物,此話不假,只有天造地設,才能如此美妙!

然後又被土家族姑娘拉去過一次“結婚”儀式,先說每人只要給三十九元的“禮金”,嘻嘻哈哈鬧了不一會,就咬著你的耳朵說,照民俗還得送點見面禮,幾乎每人都又破了百元。我可能長得特別,底下又有人“成全”,自然什麼“便宜”都有我的份,所以這一路上我戴“猴臉”的機會最多。在旅游景點上適當添些民俗活動,是個好主意!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人,給當地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為有關人員充實米袋子,而且還在於幫助人們更多地了解中華大文化的豐富內含。但是,太多地注意孔方兄的魅力,就變得不那麼可愛了,不是導游小姐生生地把我們“拐”了去,說不定我們也不會有那個“雅興”,我看許多游人都是過“家”門而不入。

7月29日晴

上午去了位於張家界市內的土家風景園,再上街采購回家的東西。方知旅游景點的東西要比普通市場貴上七、八倍。多虧我等都是心靜如水之輩,任憑導游小姐巧舌如簧,始終不為所動,明晃晃的宰割之刀,沒能割去我們一根毫毛。到了市內,四處搜索,狂買當地土特產品,斬獲頗豐。

下午乘火車去長沙,住湖南省審計廳招待所。

7月30 日晴

上午8點出發去湘潭。路上導游說了韶樂、韶山的典故。並告知根據邵華同志的提議,在香港回歸那一年,按照銅像廣場上毛主席銅像的模樣縮小一百倍,塑了9999個小銅像,每人要帶一尊回去,但要講“請”,不能說買。

先經過花明樓劉少奇同志的故鄉,劉主席的家,在當時當地算是富有了,三十多間房屋,農業勞動工具、日常生活用品,連釀酒器皿都一應俱全。都說“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他這富家子弟出來鬧革命,是為了什麼?我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接著去毛主席的故居,距花明樓只有半小時的車程。

到了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大家心情無比激動,到韶山已是中午,在故園賓館急匆匆地扒拉幾口飯,連毛主席偏好的紅燒肉都無心品嘗,便頂著烈日冒酷暑,迫不急待地趕到銅像廣場,瞻仰老人家的銅像。廣場設在韶山衝(衝即平地的意思)上,我們恭恭敬敬地向老人家鞠躬並送了花籃,每人都留了許多影,在廣場盤桓了很久很久。導游給我們說了好多傳奇故事。說是在主席百年誕辰,舉行銅像揭幕儀式時,當江總書記把紅綢布揭到主席銅像腰身時,正好上午十點半,天上出現日月同輝的天像奇觀,整整八分鐘;銅像上方六只蝴蝶翩翩起舞,說那是在革命戰爭中犧牲的楊開慧等六位親人前來賀壽;時值隆冬,山上的杜鵑花卻頓然開放,而且故居後山的花開得尤為鮮艷等等。

接著去了滴水洞,路邊的山坡上有許多名人題詞,毛岸青也題寫了“我酷愛韶山”幾個字,一遍中文,一遍俄文。滴水洞位於主席故居的後山上,有三幢別墅,處在三山一水的環抱之中,地形十分隱秘,1966年主席在這裡住過11天,我們輕輕地、輕輕地走過每一個房間,惟恐驚擾了他老人家的思考或是休息,心中充滿了崇敬之情。別墅的右側山上有一大片翠竹林,不知是不是斑竹?看到它,我自然想起毛主席那“斑竹一支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的美妙詩句。

在主席紀念館,按導游說的,每人“請”了一尊主席銅像,館裡贈送每人一張銅像揭幕時日月同輝的照片。銅像用精美的禮品盒包裝,服務員告訴我們,要等到家了才能打開,把保佑帶回家。家鄉人已把他神化了,各種車輛的駕駛室裡基本上都掛有毛主席的像章,以保佑行車平安。

從滴水洞回來直接去參觀主席的故居。故居背山面水,前面是一個大水塘,聽說他小時候跟父親有過一次“衝突”,經過“談判”,妥協的結果,他跪下一條腿以示認錯,可能就在這個水塘邊。對此我印像深刻,有幾分叛逆,幾分創舉。到這裡才得知主席前面還有兩個兄長,但都夭折了,所以他出生後,母親把他帶到外婆家扶養,外婆家後山有一個石頭形似“觀音”,外婆讓他認“石觀音”做干娘,因此他便有了個“石三伢子”的乳名。

晚上住沁園春賓館。晚餐後上街走走,這裡已是個縣級市,隨處可見毛主席的詩詞、語錄牌。

到韶山,很高興見到分別二十多年的戰友胡湘富、王澤華。

7月31日雨

早飯後從韶山回長沙。

路上下起了小雨,到長沙時,只好在車上望了望橘子洲頭。窩在車中,又是夏天,自然領略不到當年那“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景致。不過,這回我們懂得,真的是“湘江北去”。到岳麓書院,雨越下越大,只能在房間裡轉來兜去,近代湖南是名人迭出,而幾乎無一不是出自這裡。我們在裡面轉啊轉,看能不能多沾一點文化氣回去,好提升自己的功力。最後看了馬王堆出土文物,只可惜我們多是文物盲,如同不諳世事的黃口小兒,湊熱鬧似地跟在人家後面東張西望了一回。

長沙給人陳舊感,新的建築物不多,且半拉子的樓房不少,可見發展與沿海地區有一定差距。

8月1日晴

今日回家。

不經意間,已出來十幾天,大家意猶未盡,相約來年還要出來走走。我想,好山好水好朋友,無牽無掛盡情游,自然好極了!一來可以放松身心,積蓄力量,以利再戰;二來真的能開闊眼界,不是嘛,僅我這裡記下的一些人、一些事,足夠我們思索半天了。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