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如歌——吳哥浮雕圍廊精解之二

作者: 深度自游

導讀西南角亭閣內部 浮雕圍廊的西南角的亭閣的四角處的壁凹(Bay)的浮雕大多取材於印度另一個偉大的神話史詩《羅摩衍那》。假如你是按照前面介紹決戰俱盧之野的路徑由北向南進入這處亭閣的話,我們就從你的右手方向,逆時針介紹這裡四個壁凹上八個浮雕的內容。 西側壁凹,北面: 這幅浮雕中有一個天神似的人物形像站在門廊內,他的四周圍繞著向他訂立膜拜的眾多� ...

西南角亭閣內部

浮雕圍廊的西南角的亭閣的四角處的壁凹(Bay)的浮雕大多取材於印度另一個偉大的神話史詩《羅摩衍那》。假如你是按照前面介紹決戰俱盧之野的路徑由北向南進入這處亭閣的話,我們就從你的右手方向,逆時針介紹這裡四個壁凹上八個浮雕的內容。

西側壁凹,北面:

這幅浮雕中有一個天神似的人物形像站在門廊內,他的四周圍繞著向他訂立膜拜的眾多婦女。一種解釋說這個形像是濕婆(Shiva),他來到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個小樹林拜訪在這裡苦行修行的眾神。他化妝成乞丐,赤身露體的在眾神的妻女面前跳舞,濕婆是舞蹈之神,他的舞姿深深的吸引這些隱居修行的神仙的妻女。另一種解釋說這個形像是天帝因陀羅(Indra),他在他的宮殿中接受眾人的膜拜。這個解釋的依據是在因陀羅所站立的門廊之上有一支兩棲類的爬行動物形像,它是魔王羅婆那(Ravana)變身而成的變色龍,企圖潛入因陀羅的王宮。

第一種解釋關系到濕婆以林迦(Lingam)或生殖器的形式受到崇拜的起源和原因,因此這裡詳細敘述一下:在喜馬拉雅山的高山之巔,眾神和他們的妻子們居住在一片松樹林中刻苦修行。一天,濕婆化裝成乞丐,赤身裸體出現在這裡。他時而大笑著歌唱,時而瘋狂的舞蹈,時而放聲長嘯,還時不時地展示他強大的性能力。眾神的妻女一開始對這個人的瘋狂行為感到有趣,繼而被他的舞蹈所深深吸引,她們也開始圍著他興奮得跳起舞來。眾神的清修被擾亂了,自己的妻子對這個乞丐的深深迷戀更是使他們又妒又恨。他們開始使用他們的所有法力和宗教權力詛咒這個陌生人,但在大神濕婆面前一切都無濟於事。他們對這個乞丐詛咒說,如果他想得到尊敬,就應該蓋上他亂顫的林伽或者切掉他。濕婆對他們和顏悅色地說,沒有任何力量可以迫使他扔掉他的林伽,但他可以自行去掉他。眾神聽了以後很高興,就邀請他住下。濕婆為了讓這些神最終認識他的大神通,切掉了自己的林伽,然後消失無蹤。這時突然天塌地陷,宇宙的所有秩序全被打亂,眾神的宿命動搖了,修行時也不再有信心。他們跑到梵天(Brahma)面前祈求幫助。梵天聽了眾神的訴說,沉思良久,然後告訴他們,這個乞丐就是大神濕婆。如果要得到濕婆的寬恕,須造一個林伽用於祭祀,一旦濕婆再次現身,他們就會擺脫無知,秩序也會恢復。眾神謝過梵天,回到松林,修造林伽供奉起來,宇宙運行的秩序恢復了。一年後,濕婆再次現身,眾神拜倒在他的周圍,祈求寬恕。濕婆告訴他們聖水中有他的精子,可以滌蕩他們的身心,使他們可以找到他們想找到的大神的聯系。眾神非常感激,沐浴時把林伽放在水中,這也是後面要介紹的高布斯濱(Kbal Spean)的設計思想的根源。

西側壁凹,門框上方,

這時一幅描繪克利希那(Krishna)幼年情景的浮雕,浮雕的外圍裝飾成那伽(Naga)的形像。浮雕中一個小孩在地上爬行,這就是克利希那,也就是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他的養母耶輸達(Yashoda)受不了他的淘氣,就將它綁在一個大石頭上,大石頭又拴在兩棵大樹上,這兩棵大樹是兩位天神的化身。結果小克利希那拽著大石頭將兩棵大樹連根拔起,天神也因此不得不恢復了原形。

西側壁凹,南面

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多臂多頭的人在晃動著一座山。這個“人”其實是魔王羅婆那(Ravana)。納迪沙阿(Nadikeshvara)接受濕婆的指令阻擋羅婆那登上凱拉薩山(Mount Kailasa),因為當時濕婆正和烏瑪(Uma)一起在那裡隱居修煉。羅婆那被激怒了,一下子舉起凱拉薩山搖晃起來。

根據這段神化故事的原文,迦摩是被濕婆燒死的,而且燒成了灰燼,並沒有留下屍體。那麼這兩位仙界同仁因何相互仇殺呢?故事的原委是這樣的:

魔鬼塔拉卡要求梵天賜予他不可戰勝的能力,只有濕婆的兒子可以殺死他。由於這個魔鬼的苦修境界極高,梵天只好答應了他。從此塔拉卡肆無忌憚的攻擊眾神,就連毗濕奴也無法戰勝他。於是梵天就告訴眾神,只有將濕婆結束他的苦行,和他的妻子——女神帕爾瓦蒂——生一個兒子,才可以除掉這個魔鬼。於是愛神迦摩接受了這個任務,因為只有他的箭才可能是濕婆盡早結束苦修回到妻子身邊。迦摩有五支箭,代表愛的五個階段------對某人產生好感,感興趣,不由自主的追求,狂熱的戀愛直至無法自拔。迦摩來到濕婆居住的凱拉薩山上,見到濕婆正陷入冥想中,於是向濕婆射出了愛神之箭。濕婆果然對在自己身邊的妻子萌生了愛意,但是這也妨礙了他的清修,於是他的第三只眼中噴出一團烈火將迦摩燒成了灰燼。濕婆對帕爾瓦蒂又充滿了愛意,帕爾瓦蒂對迦摩的死十分悲傷,濕婆也頗為悔恨。但迦摩已被燒成灰燼,因此無法復活,只能轉世再生。後來,迦摩轉世,濕婆和帕爾瓦蒂的兒子塞建陀(Skanda)也出生了,他長大後殺死了魔鬼塔拉卡。

南側壁凹,門框之上

這裡再次描繪了克利希納生活時的場景,左邊一幅,克利希納和一個出現在火焰中的隱士坐在一起,右邊一幅,他正和一個不知道什麼身份的人在戰鬥。這兩幅浮雕在印度宗教或神話經典中找不到與之相關的記述,可能是古代高棉人自己發展創造的。

南側壁凹,東面,

這裡的浮雕描繪的是《羅摩衍那》中的一個重要的篇章------猴軍大戰。

猴軍交戰的雙方本是兄弟,波林(Valin)和蘇格裡瓦(Sugriva),羅摩(Rama)是蘇格裡瓦的朋友,因此與波林作戰。在浮雕的上方是羅摩正在用箭射殺波林。浮雕的下方描繪的是波林中間後躺在床上,他的妻子多羅(Tara)懷抱著他哭泣。旁邊是波林的猴軍部下跪倒在病榻邊哀號。在這幅浮雕中,眾猴表情刻劃得極為生動傳神,極度悲傷的氣氛得到了充分表現。

東側壁凹,南面

這幅浮雕是描繪濕婆端坐著陷入沉思冥想中,大部分已損壞而無從辨識。

東側壁凹,門框之上

刻劃著四臂毗濕奴正在接受朝拜者的供奉,仙女們(Apsara)在他的頭頂盤旋飛舞

東側壁凹,北面

這組浮雕分為上下兩層,生動地再現了德瓦拉瓦蒂(Dvatavati)的潑水節(The Water Festival)時的情景。浮雕中,成排的船只航行在無數條魚翻騰著的河水中,上層的船中人們正在下棋,棋子依然清晰可見,下層的船中婦女正和她們的孩子玩耍。

北側壁凹,東面

這組浮雕仍是關於表現克利希納的神性的著名生活片斷之一。這裡他頭戴有三個尖頭的頭飾,雙臂托著的是格瓦爾坦山(Mount Govardhana)。旁邊站著他的兄弟大力羅摩(Balarama)。這是因為克利希納與放牧人在一起生活時勸說他的同伴們放棄供奉因陀羅而激怒了因陀羅。於是因陀羅招來狂風暴雨襲擊這些牧羊人。由於克利希納是毗濕奴轉世,毗濕奴是保護之神,以仁德著稱。因此克利希納並不反擊,只是舉起了格瓦爾坦山以保護同伴躲避風暴帶來的洪水災害。一直舉到因陀羅認輸,向他俯首稱臣。在這幅浮雕中還可以看到隱士們在山上的樹林裡祈禱,放牧人和他們牛群也躲在裡面。

北側壁凹,門框之上

這幅浮雕取材於《羅摩衍那》中的情節。浮雕中的女性是羅摩的妻子悉多(Sita),悉多要丈夫羅摩射殺一頭金鹿,這頭金鹿實際是魔鬼羅婆那(Ravana)的兄弟馬利傑(Maricha)所變,為的是引開羅摩,從而讓羅婆那擄走悉多。在後面我們將要介紹的西北角亭閣中的浮雕和西廊北翼的蘭卡之戰浮雕都取材於《羅摩衍那》,到時候再進行詳細介紹。

北側壁凹,西面

這裡描繪著印度神話中最著名的篇章------攪拌乳海(The Churning of the Sea of Milk)。以此為題材的建築裝飾形式在吳哥景區隨處可見,這裡只是一座微縮景觀,浮雕圍廊的東廊南側滿幅描繪了這一情景。

浮雕的底部,魚群隨著巨浪翻滾,巨浪之上,阿修羅(Asura)在左,天神(Gods)再右,正在奮力拽拉著大蛇瓦蘇吉(Vasuki)。瓦蘇吉的身體纏繞在曼達拉山上(Mount Mandara)。為了保持曼達拉山的平衡,毗濕奴的化身之一,龜王庫爾馬(Kurma)在山下穩穩地托著。毗濕奴的原身站在山上指揮著這個艱巨的行動。天帝因陀羅也坐在山上保持它的穩定,日月同時升起,分踞左右兩邊。

攪拌乳海在印度神話中的知名程度基本上和我們的大鬧天宮或者哪吒鬧海,但是由於這個神話在印度教中的經典地位和隱喻了許多宗教含義,因此他的歷史地位要比我們的那兩個神話高出許多,在吳哥景區,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與此相關的建築裝飾。下面講講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因陀羅(Indra)從其降生之日起。即成為天地空三界之主,也是風暴之神。(但其影響和神力還是遠不足以和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相提並論的,他們三位才是印度教中最崇高的神),但其所取得的英雄業績的神力來自阿姆裡塔(Amrita),這是一種神奇的液體,被認為是神蘇摩(Soma)的化身,無論人神,喝了就可以長生不老。神魔兩界都想得到蘇摩,於是在大神毗濕奴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他們展開了神魔史上唯一一次的合作------攪拌乳海。

神魔們將曼達拉山(Mount Mandara)搬到海邊作攪拌的棒子,用大蛇瓦蘇吉(Vasuki)做牽動大山攪拌乳海的繩索。為了不讓神山在攪拌過程中倒塌,他們請來神龜庫爾馬(Kurma)。這神龜來頭極大,乃是大神毗濕奴的十種化身之一,他穩穩地托住了曼達拉山。同時,大神毗濕奴現原身在山上指揮神魔雙方的行動。一切准備工作就緒了,神魔們開始奮力攪拌大海。(注意,一開始並不是乳海,而是一般的大海)他們攪動了成百上千年,曼達拉山上爆發了了森林大火,作為掌管雨雲的風暴之神因陀羅用雨水將大火熄滅後,從樹和其他植物中流出了乳液,將大海變成乳海。這時出現了各種神跡:先是日月同時升起在天空的兩邊,接著出場的是毗濕奴的妻子,女神室利,然後是毗濕奴的白馬和因陀羅的白像埃拉瓦塔(Airavata)。伴隨著這麼多好神好事,災難也降臨了。一股藍色有劇毒的洪水從海裡湧了出來,但在它毀滅掉眾神魔的辛勤勞動果實之前,大神濕婆顯聖,一口將藍色毒水全部吞下,並保留在喉嚨裡,弄得喉嚨變成了藍色,從此以後,濕婆也被稱為尼拉坎塔(Nilakantha),意即“藍喉嚨”。最後大功告成,神醫托納婆多利(Dhanvantari)端著蘇摩從海裡升了起來。

攪拌乳海的任務圓滿完成,本來神魔可以分享勝利果實,實現雙贏。但是魔鬼就是魔鬼,這幫心懷鬼胎的家伙,打起了神水的鬼主意------他們偷走了蘇摩。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毗濕奴變作一位美麗的婦女,將眾魔迷惑的神魂顛倒後,又將神水取回歸還眾神。魔鬼當中倒也有高手,魔鬼羅睺(Rahu)差點偷盜神水成功,但是被日月發現並通知了毗濕奴,但這時羅睺已經喝到了神水,但神水剛到喉嚨便被毗濕奴砍下了頭顱,於是羅睺不死的頭顱升到了天上。為了報復日月,便一直追逐他們,經常吞下他們然後又吐出來,造成日食和月食。

再後來,神魔之間為爭奪和保護神水展開了神魔大戰,最後當然是正義戰神了邪惡,眾神取得了勝利,毗濕奴成為蘇摩的監護神。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