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立校園

作者: 神州旅行者

導讀實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立校園 作者:楓之嶺(博客) 說起加州大學伯克立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對於熟悉美國學校的人來說,很少有不知道的,除了有兩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和朱棣文教授出自這裡之外,伯克立先後有20余位學者獲得過諾貝爾獎,朱棣文更被奧巴馬總統任命為現任的美國能源部部長。加州大學伯克立在全球學術界的地位,恐怕沒有� ...

實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立校園

作者:楓之嶺(博客)



說起加州大學伯克立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對於熟悉美國學校的人來說,很少有不知道的,除了有兩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和朱棣文教授出自這裡之外,伯克立先後有20余位學者獲得過諾貝爾獎,朱棣文更被奧巴馬總統任命為現任的美國能源部部長。加州大學伯克立在全球學術界的地位,恐怕沒有多少人會質疑,積累起來的名望恐怕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成就,良好的學風和完善的制度,使學術造假活動受到制約,很少聽到學術抄襲和造假的醜聞。反觀我們自己,北大、清華自蔡元培時代起就在一點點地努力,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一些成就和聲望,被近來陸續揭露的醜聞毀於一旦,百年來先輩的努力付諸東流,想來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伯克立校園位於舊金山灣區一處蒼翠的山谷之中,背山面海,校園中心有一座高大的鐘樓,從樓頂可以眺望整個山谷,景色怡人。早春時節,環繞鐘樓的大樹尚未吐綠,伯克立校園位於舊金山灣區一處蒼翠的山谷之中,背山面海頗有氣勢,校園中心有一座高大的鐘樓,從樓頂可以眺望整個山谷,景色怡人。我們進入校園時恰是正午時分,鐘樓的大鐘報時之後,奏起美妙的樂曲,渾厚的鐘聲在校園裡久久回蕩,令人神往。

鐘樓周邊的建築有些已經年代久遠,大多樸實無華,作為一所州立學校,要靠納稅人來供養,即使像伯克立這樣與常春藤盟校齊名的學府,只要是公家辦的,一律都奢華不起來,畢竟是花納稅人的銀子麼,你當官的可以不在意,但百姓們在意呀!就美國的大學而言,伯克立的校園面積不大,美國的院校往往都是面積巨大,美國人在辦教育上都不吝惜土地和金錢,許多校園都是占據了城市的黃金地段,但很少如我們國內的學校那般,依靠賣地發財的,中國人常說“百年樹人”,可這校園都被賣光了,哪裡還能安身,更何談“樹人”?

我們大學那些個CEO們,所作所為簡直與滿清末年那些太監們無異,把祖上留下的基業統統賣個精光,還美其名曰:“換位發展”,這一點倒算是“與時俱進”,換個年代換個說法。可是,當你走在伯克立的校園,滿眼所及到處都是百年的老樓,但依舊如新,仍在發揮著完好的功能,你只能感嘆唏噓!我們優越的制度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那些官員對百姓們的財產是那麼漠不關心!

伯克立是一所市井中的學校,沒有圍牆環繞,完全與城市結為一體,甚至找不到一個像樣的校門,我們到那裡時學校南面唯一的一個校門正在維修,完全無法拍照,不過假使這個校門褪去覆蓋的建築網,恐怕也是平淡無奇,與我們國內氣勢磅礡的校門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笑死個人。不過,這也正是我最喜歡伯克立的地方,她是一所平民的、世俗的學校。伯克立這個地方在舊金山灣區並不富裕,特別是校園南邊的街區看來有些破敗,這個地區有不少黑人居住,街道兩邊的燈柱上掛滿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肖像畫。中午時分,校園裡人頭攢動,通往南門的甬路兩邊,各類學生會和學生社團擺滿了宣傳攤檔,競相招募同學入會,好不熱鬧。

校園臨山一側的街道高低錯落,遍布許多希腊風情的建築,據說這裡是個希腊社區,樓宇標識都是希腊文,除了能夠認出阿爾法、貝塔、西格瑪這些希腊字母之外,我對希腊文是一竅不通。一座古老的賓館占領了街區的制高點,這座高大的希腊式建築如今仍然是學校的招待所,除了接待來訪的學者,還為一些留學生提供住宿,不過,周邊街道更多的建築是形形色色的餐廳和酒吧。

由於臨近中午時分,又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咖啡廳內和露台上坐滿了人,既有學生也有教師,有些人一邊吃飯一邊急匆匆第翻看手中的報告,也有不少人在高談闊論,相互爭辯著一些專業的問題,有時還要打開書本或電腦指指劃劃,這不禁使我想起上世紀初歐洲那個著名的維也納學派(Vienna Circle),以Moritz Schlick為首的一幫哲學家,經常聚在維也納的一家咖啡館裡激辯一些重要的哲學命題,並建立了這個實證主義的學派。學校是一個什麼東西?應該是一個啟迪人們思維的地方,是人們自由的精神家園,我喜歡伯克立,正是因為這裡沒有圍牆,沒有精神的束縛,所謂專家學者與普通市民百姓混雜而居,全然沒有人在意你是何方神聖,大家一律平等,完全沒有那些個大尾巴狼在裝腔作勢地唬人,所以這裡才能產生思想,才能在學術上引領潮流。

(本文附有大量照片,請見:http://***/s/blog_6393a0af0100km11.html)


精選遊記: 舊金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