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

作者: mole1952

導讀九日山在泉州城西7公裡處,一座高不過100米的小山,有東西中三座山峰。泉州旅游圖上介紹為宋代為遠洋帆船祈風的地方,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由於泉州城的不斷擴大,九日山其實就在泉州城區的邊上,由於山不高,山勢不險,再加上車速又快,一不留神還真的要錯過山門呢。這山門就在公路傍邊,一個不起眼的幾乎淹沒在鱗次櫛比的新式店面樓房中的老式牌� ...

九日山在泉州城西7公裡處,一座高不過100米的小山,有東西中三座山峰。泉州旅游圖上介紹為宋代為遠洋帆船祈風的地方,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由於泉州城的不斷擴大,九日山其實就在泉州城區的邊上,由於山不高,山勢不險,再加上車速又快,一不留神還真的要錯過山門呢。這山門就在公路傍邊,一個不起眼的幾乎淹沒在鱗次櫛比的新式店面樓房中的老式牌坊,四柱式,中間通道可過一輛汽車,兩邊的兩個通道呈封閉態。裡面是一個停車場,只是重陽已過,失去了節日的繁忙景像,場內空空如也。

進了入口處,迎面是一座典型的閩南風格的大殿,不過除了收門票,似乎沒有別的香火。大殿的後面,是進山的大道,比較空闊。

漫步趨前,見有石碑三通,一是1963年省重點文物的標識,一是1988年全國重點文物的標識,再一是1990年泉州政府的文物介紹:

此碑的背面有銘文,寫得好細,連統計數字都有了。原來,除了祈風的刻石,還有很多其它內容的刻石,除了刻石,還有五代時的石佛一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啊。

碑文中的“衣冠南渡”,是寫晉代“永嘉之難,五胡亂華”,中原士人南逃,好慘烈的事件啊,一語帶過。原來,這九日山實際上最早的出處是西晉逃難到閩南的中原先民登高眺北,遙望故土,思鄉抒情的地方。至於祈風,那是後來的故事了。況且,75處石刻,只有15處與航海祈風有關,從比重上來說,也還輕了一點。不過,宣傳總要有個重點,你說“衣冠南渡”,猶如陽春白雪,和者蓋寡。我說海上絲綢之路,應者就眾多。況且還有一些現實的意義。

雖然已是白露時節,中午的太陽仍然使人感到天氣的酷熱,可是一進入山腳,既有古木遮陽,又有山風襲來,頓時一陣清涼,再加上沿山巨石上的方方摩崖石刻,觀摩之心油然而生。

說祈風,就祈風,先欣賞一方祈風石刻:

過菩薩泉,順著石徑向上,右邊有一小平台,向東南的山崖上勒石鐫刻了三個大字:“九日山”,此一幅點題大作已經是清朝人的後補了。(旁邊的題記,請參見相片冊裡的照片並用原圖欣賞。)

這一方應該是明末隆慶年的刻石,隆慶一共只有六年,卯年是第幾年尚未考證,“隆慶開關”在歷史上還是有點影響的吧。此詩讀來朗朗上口,還帶有些許辯證思維,加上鐫刻清晰可辨,令人揣摩良久,留戀往返。

再沿石徑向上,路邊幾方石刻均為古時游人登臨時留下的“到此一游”。看來刻石留名也分時段,幾百年前的留名,成了古跡,文物保護單位。今天的“到此一游”則被斥為不文明行為。

左轉幾步,有一巨石,名為一眺石,蹬石眺望,只見晉江從山腳下平靜地流淌而過,遠山近水,風景怡人。

再往上攀,就到了石佛亭。這其實是一個小小的石頭建築。裡面的石佛倒是有一點頂天立地的氣勢,可惜香火不旺。

這石佛應該是北宋遺物,刻得慈眉善目,耳大垂肩,衣褶線條流暢。比那些新造的復古寺院裡的泥胎金身佛像,看上去要神氣得多了。

亭邊的西峰絕頂,幾株古木,不但枝干遒勁,綠葉蔥蔥,就連暴露在地表的根系也是盤根錯節,頗有幾分詩意。

西峰絕頂向東,有一小徑通向東峰,並不像許多景區需要先下山,再重新登頂。這條石徑可能是當年唐朝詩人秦系結廬西山,被謫高官姜相居住東峰時,兩人相互走訪的便捷通道。

路旁有一巨石,無名,一石兩半,渾然天成。

再行不遠,有一雙構石亭,名秦君亭。水泥仿木石結構,一看便知,此系現代作品。亭內立一石碑,呈書卷狀。碑文清晰可見(亦可在相冊裡用讀原圖的方式細看)。同行丁君,質疑碑文中“東渡秣陵”句,以為東渡應指渡海向東,扶桑是也。秣陵為南京故稱,且方向在北,“東渡”一詞是否指渡過泉州洛陽江北上?

蹬東峰途中,見一大石如小山,路標稱為八戒石,原以為迎合佛教八戒說法。仔細一看,且是後人指此石酷似《西游記》裡的無能長老。牽強附會,笑過。

東峰的頂,有一大石,上刻三個大字,“姜相峰”。書法功力明顯不濟,小時學書法,臨過幾天“唐故左街僧”的帖,背過幾句:“左旁小者齊其上,右旁小者齊其下“,聽先生講過,“字怕上牆”的道理,說的是,練就書法,自認為頗有成就,寫了字平鋪在桌上,看著像那麼回事,拿來往牆上一貼,優劣陡現。看來,“字怕上石”當是更加嚴格的了。

下面這方的字,明顯地優秀。詩文也寫得不錯,宋代紹興年的石刻,應該也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你看人家那個“峰”字,是否比前面那個高明了很多?欣賞了。

再往山下,路標為“天下第一福”,不知是何道理。轉過彎來才看到,石壁上刻一個一米半見方的福字。福字見得多了,如何稱得上天下第一呢?原來,這個福字是清康熙皇帝所書。據題解說明,雖然清朝皇帝題字很多,“御筆”比比皆是,到處可見。但是,這個康熙倒是沒有多少題字的雅興,留下的“福”字就彌足珍貴了。

下得山來,眼前豁然開朗,又是那個空曠的山前廣場,又是那個空曠的停車廣場。從宋元明清的摩崖石刻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相比較而言,這九日山是我在泉州看到的最具原汁原味的古跡。破壞甚少,改造甚少,修理甚少。“九日山”,我來拜訪過了。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