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尋夢(中)

作者: yzwb2003

導讀老街的作坊 鳳凰古城的老街上,商鋪極多,主要是賣苗家銀飾、扎染、蠟染的,有名的是熊承早的蠟染店。門上有熊盛泰正號的字樣。據熊師傅介紹,這是其祖父的字號,當年商號生意做得很大,把鳳凰特產的桐油運至長沙,再從長沙運來布匹等物品,這座青磚小院也有了100多年的歷史。走進蠟染店,不大的兩間廳房沒有我們在一般蠟染店裡可見的頭巾、衣裙、台布等服飾, ...

老街的作坊

鳳凰古城的老街上,商鋪極多,主要是賣苗家銀飾、扎染、蠟染的,有名的是熊承早的蠟染店。門上有熊盛泰正號的字樣。據熊師傅介紹,這是其祖父的字號,當年商號生意做得很大,把鳳凰特產的桐油運至長沙,再從長沙運來布匹等物品,這座青磚小院也有了100多年的歷史。走進蠟染店,不大的兩間廳房沒有我們在一般蠟染店裡可見的頭巾、衣裙、台布等服飾,牆上掛的全是一幅幅以蠟染出的畫。有以古詩或傳說為題創作的《將進酒》、《醉八仙》、《鐵拐李》等,最多的還是吊腳樓和沱江兩岸的風景。熊師傅告訴我們,他研究蠟染畫已有三十多年,光沈從文故鄉組畫就畫了30多張。現在他可以用蠟做墨,用土布代宣紙,創作出濃淡得宜,虛實相照,形神兼備的蠟染畫來,在國內國際上都得過不少大獎。聊得多了,我們發現,原來熊師傅是黃永玉的親外甥,他的母親是黃永玉的大姐。我們還看到了黃永玉送給外甥的畫,包括一副為熊承早女兒熊智所做的肖像,畫中那個6歲的頑皮女童如今已長成了19歲的大姑娘。

在老街上走著,還可以看見不少姜糖作坊。此地產姜,姜糖就成了遠近馳名的特產。熊氏、張氏等都臨街現做現賣,一口或大或小的鍋熬著糖稀,熬成粘粘的一團後,掛在牆上的大鐵鉤上,像和面一樣不斷拉長揉和再拉長,直至拉出韌勁來,再拉成擀面杖粗的長條,揪一段,扔在案板上,幾個姑娘用大剪子剪成一個個糖塊,便完成了。做好的姜糖色微黃,還透著熒光,有一股濃濃的姜味,一塊錢一小袋,被四方來的觀光客當禮物買回去送人。

黃絲橋懷古

如今的人們大多只知道鳳凰是個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其實,作為湘黔交界的咽喉要地,這裡自古就是軍事重鎮。鳳凰縣內至今還保有很多古戰場以及屯兵的遺跡。邊城既有靈秀的山水,也同樣有著金戈鐵馬的激越豪情。

出鳳凰縣城約25公裡,經過阿拉營(又一個營寨),我們便來到了黃絲橋古城。高高的石門上,“和育門”三個字清晰可辨。古城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公遠687年),一直是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治苗民生亂的陣地。古城不大,登上高高的城牆,我們繞城而行。城牆由碩大的青石所砌,雖歷經風雨,依然堅固如初。古城有三個城門,上有三座城樓,如今三座城樓均按原狀修復,兩個炮台和300個箭垛也一如當年的模樣。如今城中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軍隊和衙門,已被一座座民居代替,當地人還依著城牆邊搭了不少高高的木樓,賣苗家的工藝品。城牆上靜悄悄的,很難想像當年血雨腥風、兵戎相見的場景。不過在和育門邊,經過一位婦女的指點,我們找到了一個古老的營房,這是兩間不起眼的土房,全由土坯壘成,木窗已殘破。最近的考證顯示,土屋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當年駐守的士兵就是在此生活的。如今土屋已成了堆雜物的所在,只有斑駁的土牆無言地訴說著歷史。

離黃絲橋古城不遠,便是新近考證並修復的南方長城,也稱苗疆長城。據介紹,這是明朝時,朝廷為了防備苗人而建的。南方長城現已修復了很長一段,不過最吸引我們的是全石營(又稱全勝營)的碉卡及兩邊不足30米的城牆,是原汁原味的古長城。碉卡全由石壘成,有五六米高,一走進便頓覺清涼。由於大體保存完好,今天我們仍可看到碉卡的三層結構,一層射擊,有窄窄長長的射擊口,二層了望,三層放狼煙,用以攀援的台階仍在,只是被磨得光滑了。由於南方長城的修建目的為了協調苗漢矛盾,同時限制苗人發展,不像北方長城是抵御異族入侵而建,因此它比北方長城要“秀氣”得多,所用石頭都細小得近乎石片,比黃絲橋古城的青條石要小得多。在碉卡旁,我們還能看到一個兵營的遺址,殘存的石基依稀可見當年的格局。據導游小姐介紹,苗疆長城後來失去了當年的作用,砌城的石塊便不斷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因此原本192公裡的長城大多數已無存。

楊再思的八卦陣

在鳳凰古城的街上,我們曾訪問過楊家祠堂,據說楊六郎的後人,楊再思來湘西鎮壓苗民時留下的後人在此生生繁衍,形成了楊氏家族,並建築了祠堂。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楊再思的後人在鳳凰縣城外還有一個村寨。於是,我們驅車趕往這個名叫書家堂的土家族寨子,去尋訪楊再思的足跡。

經過一長段顛簸的土路,我們來到了山寨書家堂。小導游楊銀燕告訴我們,她已是楊家第38代後人。由於這個景點剛開發沒多久,書家堂裡古跡保存得比較好,可看之處也很多。寨子是北宋時所建,現今只剩下一段仿城牆而建的寨牆,其余房舍則多為明清建築,一口鹹豐年間的古井至今還是村民的飲水之源。寨牆用的是當地山上出產的青石,特別之處在於石頭是豎著砌的,猶如書架上擺放的一冊冊書,因此村子被稱作書架堂,今又名書家堂,也是書香門第之意。牆上又砌有土屋,增加了牆高,可防山匪入襲。同時,下雨天土屋被衝刷後流下的泥水也會成為石牆的粘合劑,可謂一舉兩得。楊再思似乎很怕山匪,整個村子是依據諸葛亮的八卦陣所建,分上、中、下寨,下寨有三道城門,若被攻入,中寨上寨還有小門可守。其實,就憑這迷魂陣,莫說山匪,來個小偷也會轉暈了頭。據說這幾百年來,寨子從沒被人攻入過。我們今天來訪時,也依然辨不清方向,只得跟著導游轉上轉下,有兩次還從豬圈穿過。書家堂裡所有老房子都有人住,很多人家都有古物,你常在不經意間就看到了令人難忘的東西。這裡有13座石老的石大門,有著不同的題字;有清光緒年間恩科舉人楊濟川的碑記;有武將用來練武的石鎖,其中一個重360多斤,今天已無人能再舉起;有“四邊來蝠(福)”、“福祿壽喜”、“漁樵耕讀”的窗花。村子依然是個老村子,還未被現代文明過多侵擾,而這是這種古老,才讓人深人感動。

從湘西歸來後,我查閱了網上的資料,楊再思是唐人,與楊令公本無關系,而現在湘西的楊家人皆稱自己是楊六郎的後人,也許是因歲月的更迭中以訛傳訛。不過,也反映了他們對先人,對楊家將的崇敬吧。

深山苗寨

鳳凰縣內的群山中,有不少苗家的村寨,其中山江苗寨和腊爾山是知名度較高的兩個。在前往山江苗寨的公路上,我們看到了最美的山區風光。公路在山與山之間盤旋而行,時而行至山頂,時而又下至谷底。周遭武陵山脈群山疊障,蒼翠欲滴,山頂雲霧繚繞,清泉從石隙中湧出,彙成涓涓小溪在公路邊流淌。山谷裡,聲音傳得特別遠,我們可以聽見對面山上人的吆喝,可以想像昔日苗家青年面對面唱山歌的情景。

我們沿途走訪了三個苗寨,山江苗寨有原苗王的住所,不過現在已改成了博物館。腊爾山也保存了不少苗家的土樓。令我們最為難忘的是石橋苗寨,雖然它的知名度沒有前兩個高,互聯網上似乎也找不到它的資料,但由於它地處深谷,風景優美。石橋苗寨就在腊爾山附近的天下第一大石橋——烏巢河大橋旁。在大橋未建之前,這裡交通不便,人跡罕至,出去趕個集也要走2個多小時的山路,谷裡100多戶人家便生活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石橋苗寨依山臨水,走在寨中的青石路上,踩著落葉,發出沙沙的聲音,兩邊有修竹,有參天的大樹,有裊裊的炊煙。寨子很靜,可以聽得見雞啼和小鳥婉轉的鳴叫。寨中人不多,年輕人據說都上山砍柴,或下田勞作了,偶爾可見背著柴走山上下來的村民,或是牽牛上山的放牛娃。寨中房子格局都差不多,房子下半部是青石壘成,上半部由黃土坯砌就,青瓦屋頂,也有茅草頂的,但那多是柴房。苗人的房子,堂屋裡一般都供有“家仙”,也就是祖先,來保佑子孫後代。地面上多有一個火炕,冬天用來生火取暖。在村子裡,我們還看到了高高的形如碉堡的烤煙房,以及碾米的碾坊,不知道三三家的碾坊是否就是這個樣子。這些只在小說中曾經看到的東西,村民們現在還在用。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