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像之四:幽怨南京

作者: 小城小民

導讀最初認識南京,是從那首叫《莫愁》歌和那個叫莫愁的湖開始的。那時候還小,對於南京,總有那麼的一點不解。好好的一個湖,怎麼就叫了這名字。武漢有東湖,杭州有西湖,濟南有大明湖,北京有昆明湖,名字都平平淡淡、樸樸實實的,獨獨這南京,奇奇怪怪的,不像個湖的名字。後來去南京的次數多了,才慢慢地了解。記得有人說過南京是傷感的城市,實在的,何止是� ...

最初認識南京,是從那首叫《莫愁》歌和那個叫莫愁的湖開始的。那時候還小,對於南京,總有那麼的一點不解。好好的一個湖,怎麼就叫了這名字。武漢有東湖,杭州有西湖,濟南有大明湖,北京有昆明湖,名字都平平淡淡、樸樸實實的,獨獨這南京,奇奇怪怪的,不像個湖的名字。後來去南京的次數多了,才慢慢地了解。記得有人說過南京是傷感的城市,實在的,何止是傷感這麼簡單。南京這城市,實在有太多的幽怨了,千年的湖底,沉澱著的應是厚厚的冤氣,就像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所提到的“怪哉”這種蟲,冤氣所化。只是便用酒澆,也怕是消釋不了的。南京的不幸,如果要追究到誰的頭上的話,最初的罪魁禍首怕是非那個秦始皇莫屬了。據說當年就是這個秦始皇,在一統中國後巡游此地,看出了南京(當時稱金陵)暗藏的帝王之像,於是下令開鑿運河,以瀉王氣。從此,南京的厄運便開始了。後來又遇到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孔明先生,南京便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赤壁大戰前夕,諸葛先生途經南京(那時還稱秣陵),在清涼山上裝模作樣一番覓龍、查砂、觀水、點穴後,胡縐了一通什麼“龍盤虎踞,真乃帝王之宅…”、“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之類的吉言,硬是把孫權給騙遷都到南京來了。從此以後,包括孫權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直至中華民國,凡是在此定都的王朝,就沒有一個長命的。朱皇帝算是明白得快,匆匆地便遷都北京了,算是逃過一劫。命雖是保住了,卻也沒擺脫多災多難的厄,整個明朝,壓根就是個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東西,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和強盛,到此便江河日下,輝煌不再了。

從冶城、越城、金陵、秣陵,再到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最後到南京,名字一個一個地變,城頭的大王旗一面一面地換。王朝的興廢、帝王的更迭,是南京永嘆不盡的題材。六朝金粉之地,吳宮花草、晉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國烽火,多少辛酸多少淚,多少樓台煙雨中。偏偏還要出個李後主,更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兵火所及,廬陵為墟,屍骨遍野,也是南京歷史上的常態。公元549年侯景破南京,亂兵數日不封刀。自此而後,或改朝換代,或割據反叛,歷史上的南京人每一次都付出了血的代價。太平軍內哄,數萬人喪生,秦淮河為之堵塞,江上漂屍數月不絕;辛亥革命“辮帥”張勛出走,席卷南京,兩年後,他卷土重來,金陵又遭洗劫;1927年3月,北伐軍初到南京,秩序混亂,英美借口以炮艦猛轟,一時死傷狼籍,悲啼號涕之聲遍於市井。1937年,日軍侵華,制造了歷史上最令人發指、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三十萬南京同胞在屠刀下喪生。更令人氣憤咬牙切齒的是,到今天,這些毫無人性的小鬼子還死不承認曾經犯下的滔天罪行。

十朝古都,多少憂愁多少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無奈守著二千五百年的歷史,滿城的古跡,卻連個世界遺產也沒有,中國的四大古都,也就剩南京了,能不憋氣?難怪乎這次鐘山名勝風景區---明孝陵景區“申遺”成功,南京人著實松了一口氣,好好地慶祝了一番,連景點門票也免了,還放了南京歷史上連續燃放時間最長的一次焰火。

就城市而言,南京應該說是國內最像都城的城市,無論從城市規劃、市政建設、道路交通、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等各個方面來說。南京的街道不算寬大,沒有北京長安街的氣派,布局也不是那麼橫平豎直。走在南京的街上,路旁粗壯的梧桐樹排排的像張開雙臂的綠色巨人,把一條條街道圍成一條條綠蔭隧道,心情頓覺得輕松自在。車在林洞中流動,人在林蔭間穿行。明故宮前一片平平的草地上,經常可見風箏在上空飄蕩。我沒有查過相關權威資料,但就我所到過的城市中,南京的綠化率確乎是最高的。南京的自行車很多,一到上下班時間,每個路口的車龍往往都有十幾米甚至幾十米,卻一點也不亂,更不會有自行車占用機動車道的情況發生,這不能不歸功於南京道路設置的合理。南京其實更像是一個點綴了一些現代建築的古城,幾百年的明城牆還在發揮著它原有的功能,十裡秦淮的雕梁畫棟、流水小橋也依然如故,人流如織。市區內散布的不計其數的古跡是那麼自然地融入現代的繁華中,一點都不刻意。不像北京,界限那麼分明。也不像洛陽,至今還像是在唐朝。

就風景而言,南京也一樣是不可多得地得天獨厚。正如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所說的,南京“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三種天工,“鐘毓一體”。長江,為南京帶來的另一寶貴資源就是這種山水相依的大江風貌。長江南京段蘊藏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從上游順江而下,有沿江而臥的三山磯、西控長江的獅子山、雄偉險峻的幕府山、峭壁突兀的燕子磯、壯觀秀麗的棲霞山;還有大自然賦予的江心洲、八卦洲和沿江蜿蜒的老山、頂山等等…可偏偏蒼天走眼,這樣一個完美的城市,竟然是中國的四大火爐之一。夏天的南京,愣是可以把人給熱暈過去。濕悶高溫的夏日南京簡直就是個大蒸籠,最適合在南京居住的外國人應該是芬蘭人了,天天都可以隨時隨地地享受免費的桑拿。

作為江蘇省的首府,南京的地位也是非常尷尬的。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大棋盤上,南京注定只能是大上海的一個陪襯,在長江三角洲,不可能需要那麼多的國際大都市。當上海在國際化、現代化方面已經走到了中國城市最前列的時候,當蘇、錫、常等小城市無拘無束地發揮這自己的特色大干快上的時候,南京真的沒有什麼合適的路可以走了。經濟總產值上,南京已經落後於蘇州、無錫,而且還有繼續下滑的趨勢。南京人說起來,免不了心裡有點不是滋味。

經歷過千年坎坷風霜洗禮的南京人平和文靜、處變不驚、忍耐克己,經歷過千年都城文化熏陶的南京人文雅有禮、落落大方、不亢不卑。南京人小心謹慎,不愛惹是生非,又不乏高雅情調。可偏偏又被有“幸列”為中國四大“八卦”城市,與成都、武漢、長沙共享次殊榮。不知對此南京人又有什麼想法。

唉,“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的十裡秦淮,曾經是“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曾經是“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如今,“槳聲燈影連十裡,歌女花船戲濁波”、“畫船簫鼓,晝夜不絕”的壯麗景色已經不再,舊時王榭堂前燕,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夫子廟江南貢院的“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仿如昨日,可遠遠望去,那二個字看來看去怎麼都還是像“賣完”。 造化就是這樣作弄人,南京,什麼時候說起來,都還是凄凄慘慘戚戚。

如果只是做一個到此一游的匆匆過客的話,南京實在不失為一個理想的旅游城市,無論是賞景還是懷古。南京有山有水,有城有林,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春游“牛首煙嵐”,夏賞“鐘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 四時晴雨皆宜,景色奇麗秀美。南京十朝煙雲,滿城的古跡文物,有歷史有文化,有古有今。南京環境潔淨優美,空氣清新干淨,南京人熱情大方,爽快好客,如此完美的結合,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了。不管你是哪一類型的游客,都可以在這裡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烏衣巷的夕陽、夫子廟的喧鬧、玄武湖的煙柳、明孝陵的寂寥…哪一處不是風光無限,意境深長。就連它的熱,對於旅游者來說,也是一種另類的體驗。只是現在已經沒有雨花石可撿了,可那圓圓潤潤,五彩斑斕、晶瑩剔透的小石頭,曾讓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掏錢買,那是要少了幾分驚喜的。

作為“京蘇菜”的大本營,南京自然也是可以大飽口福嘍。“京蘇菜”以鮮、香、酥、爛、嫩為主,形硬而質軟,湯濃而香醇,肥而不膩,淡而不薄,南北口味的人都能適應,所以便極受歡迎。在老正興、馬祥興、綠柳居、曲園,都可以吃到很地道的南京美食。當然,夫子廟的小吃也是不能錯過,不然就會是一個遺憾。六鳳居的豆腐腦、蔥油餅;沁園春的餛飩、面點;蓮湖的蘇式糕點還有蔣有記的鍋貼,說不定就是當年媚香樓裡香君曾品,桃葉渡口敏軒所好呢。南京最著名的,自然還是鴨子。南京的制鴨據說已有1500年的歷史,除板鴨、鹽水鴨外,還有金陵烤鴨、燒鴨、金陵醬鴨、香酥鴨、八寶珍珠鴨、鹹鴨肫等,都各具特色,想不垂涎欲滴都不行。

有朋友曾問我,“到過的城市中,哪一個印像最深刻?”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南京”。每次到南京,只要有時間,我是都會去中山風景區的。從來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去處,就只是懷念那份寧靜,懷念那份解脫。出了中山門,一走上被高大的梧桐樹緊緊包圍的明陵路,便仿佛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都市的喧囂、悶熱的空氣,立刻就都煙消雲散了。有時候,我會從中山陵的第一級台階一口氣跑上去,坐在最上面一級台階上,什麼都不做,就是遠遠地望著紫金山的松濤雲海發發呆;有時候,我會在路邊的落葉中隨便找塊地方,躺上幾個小時,什麼都不聽,只是看看樹的枝枝丫丫和透過枝丫的點點藍天;有時候,我會爬到靈谷塔頂上,什麼都不看,就為了大吼幾聲,或者撒一把碎紙片,任它們在山風中漂浮翻飛,一直飛出幾公裡以外;有時候,我會躇躊在明孝陵的石像路,什麼都不想,就是摸摸冰冷的獬豸、麒麟和武將、文臣;或者紫霞湖、音樂台,甚至就是荒山小徑…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