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i,wheredoyoucomefrom?(withamap)

作者: nestworks

導讀史前時代一百七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開始在印尼群島的最大島嶼爪哇島上生活。 四萬年前:化石記錄顯示印尼此時已經有現代人(Homo Sapiens)生活。 西元前五千年:中南太平洋的澳斯特羅尼西亞人(Austronesian)開始從菲律賓移居印尼。 西元前三千年:在蘇拉維西(Sulawesi)島的西南邊和東帝汶(east Timor)發現簡單的陶瓶、碗和貝殼做的項鏈、珠子等。 西元前五百年到西 ...

史前時代一百七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開始在印尼群島的最大島嶼爪哇島上生活。

四萬年前:化石記錄顯示印尼此時已經有現代人(Homo Sapiens)生活。

西元前五千年:中南太平洋的澳斯特羅尼西亞人(Austronesian)開始從菲律賓移居印尼。

西元前三千年:在蘇拉維西(Sulawesi)島的西南邊和東帝汶(east Timor)發現簡單的陶瓶、碗和貝殼做的項鏈、珠子等。

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五百年:巴釐島進入東頌銅器時代(Dong Son bronze age),這段時間的特徵是儀式用的銅鼓和斧頭,裝飾著幾何、動物和人物圖案,這種裝飾風格深受印尼各地區藝術所影響,而且似乎還延伸到鑄銅技術上。

印度化的王國

西元四百年:印度王國出現在爪哇和加裡曼丹(婆羅洲)東部。

西元910年:爪哇政治中心遷移到東部,巴釐島的印度化王國開始興起。

約1000年:斯裡維加亞(Sriviayan)被迫離開,艾雅藍加(Airlangga)成功獲得東爪哇,他的統治影響了巴釐島的文化。

馬加巴西的影響力

1275年:肯雅若克(Ken Arok)對抗斯裡維加亞,成功派遣海上探險隊,以爭奪重要的海上貿易控制權。

1284年:爪哇王國的新加沙力(singasari)入侵巴釐島。

1293年:維加亞(Wilaya)創立馬加巴西(Majapahit)王國,並以克塔拉加薩(Kertarajasa)之名統治。

1343年:馬加巴西的將軍買加馬達(Gajah Mada)入侵巴釐島。

1403到1406年:政權爭奪戰爆發內戰。

1429年:國家統一,馬加巴西失去西爪哇海和海峽的控制權,由麻六甲的新與回教勢力所取代。

十五世紀:爪哇島上的回教勢力促使馬加巴西帝國滅亡,很多爪哇的印度教貴族逃往鄰近的巴釐島,今日巴釐島文化的種子開始播下。所有群島西部的貿易港口都被囊括在麻六甲的影響力下,包括爪哇島北部海岸的重要港口。

1515年:馬加巴西王國崩潰。

十六世紀初:爪哇的海岸王國開始回教化,統一的巴釐島領土包括爪哇島東部和倫波克。

荷蘭統治時期

1596年:第一艘荷蘭船只在爪哇的班頓(Banten)下錨。

1597年:第一個荷蘭人抵達巴釐島。

1882年:荷蘭統一巴釐島和倫波克島成為一個行政區,並加強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獨立

1942年:日本侵略爪哇。

1944年:日本承諾讓印尼獨立,以換取印尼薄弱的支持。

1945年:日本投降,意圖重新控制的荷蘭人重回印尼。

1949年:荷蘭承認印尼的獨立主權,巴釐島成為一省。

興起中的王國和爪哇的馬加巴西宮廷所影響,巴釐島的黃金時代達到全盛,直到歐洲人介入為止。

巴釐島的創世神話解釋了巴塔拉古魯(Batara Guru,意為大祭司)和布拉馬(Brahma)神如何用泥土創造出人類。當神靈們把泥土做的人放進烤爐時,第一次的成果是火候不夠,只烤出白色的人;第二次則是烤焦了,變成黑色的;最後一次,才終於烤出金棕色,而神靈也賦予最後烤出來年人類生命,變成巴釐島民的先祖。

然而根據史實,現代巴釐島民最早的祖先來自一群以打獵、采集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澳斯特羅尼西亞人(Austronesian),他們在大約四千年前移民到印尼群島,他們可能透過間接貿易與其他鄰近島嶼有所接觸。也有證據顯示兩千年前巴釐島民已經與印度之間有間接貿易關系,透過與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接觸,在大約西元一千年時,巴釐島民學會鑄銅和鑄鐵的技術,並制造出美麗的銅壺。

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後史前時期的巴釐島民有什麼樣的社會制度,以目前已發掘出來的證據顯示,當時有好幾種不同的殯葬方式,包括瓶葬、裸葬(不用棺材埋葬),還有石棺葬。而采用石棺下葬的人可能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很多石棺刻有面具或神人同體形像,還有陪葬品,諸如珠寶、工具和陶器,顯示出人們對死後世界的關心。

階梯狀或梯田狀的石造結構,石椅或巨石柱(menhirs),是唯一可以一探古代巴釐島民生活的證據之一,很多結構現在都還在用,它們顯然與對祖先的崇拜有關,有些現代的宗教儀式還是和這些早期的信仰體系有關。直到最近還過著離群索民生活,住在深山中的巴釐阿加(Bali Aga)人,即巴釐島“原住民”或稱“古”巴釐島民,可以代表巴釐島史前時代的社會體系,他們的信仰中心是自然的神靈和祖先,山、火山和水則是許多人的信仰中心。

印度文化的影響

印度人,或是印度化的商人很早就和巴釐島民有所接觸,但我們並不確定這些接觸是直接與印度接觸,或是與爪哇島上混合印度教和佛教的王國接觸,但是毫無疑問的,西元七世紀時印度文化大幅影響東南亞地區,巴釐島也是其中之一。

從印度引進的主要概念是一個神化的國王(god-king),而國王的概念是在西元十世紀前這段時間所形成的。早期的碑文顯示,曾為統治者建立堪迪(candi),即神殿或寺廟,也有許多描繪當時重要人物或皇室外的雕像。印度化社會,或說印度教化社會的形成,從統治者接受一個宗教,並以之達到統治的目的,而當時的印度提供了文學、藝術和社會模式,還有神學和政治。

然而巴釐島民仍融入了許多本土的信仰和模式,印度教的神明,尤其是濕婆神(Shiva,在巴釐島話裡稱作Siwa),在當地都有所轉化,他們通常轉化為當地傳統神靈,或是與之共存。也因此,巴釐島從未變成印度教化的印度的復制品。這個時期的考古遺跡還有以古巴釐島文篆刻的石頭、銅或青銅的雕像和碑文。

同時期的特色還有岩石雕出來的寺廟、浴場和裝飾的山洞,這些地方通常位處於河流、溫泉旁,或是峽谷、山巔,顯示其與古老宗教信仰的強烈關連。

國王的角色很重要,因為他是神界的化身,而他的宮殿(puri)則是天堂的縮小翻版,國王透過階級化的宮廷和祭司行使宗教和世谷的權力,祭司通常位高權重。巴釐島民相信,一國要能興盛,端賴其國王行為遵循神明規範,國王如果行為不端或是荒淫腐敗,祭司有時候會介入,推翻國王。

歷史階段

比較確切的歷史資料要到十世紀之後才出現,雖然我們對這中間的認知仍有很大落差,我們知道,在十世紀末的西元991年,巴釐島國王的爪哇籍太太為他生了一個名叫艾雅藍加(Airlangga)的兒子。

巴釐島與爪哇的關系在艾雅藍加娶了爪蛙王國珊迦雅(Sanjaya)國王的女兒時,變得更為密切,而當他的岳父被殺之後,他擊敗了珊迦雅的敵人並且在之後的三十年統治當地。他的弟弟則變成巴釐島的攝政王,兩個兄弟都是很好的國王,符合印度教中理想國王應有的行為,在這段時間內,巴釐島和爪哇之間的政治、文化互相融合,爪哇的文化強烈影響巴釐島。此時,爪哇語開始取代古巴釐語,成為巴釐島的官方與宮廷語言。

在當時,一般巴釐島居民生活在半自治的村落中,村莊圍繞著選出來的年長者形成的核心團體,這種生活方式與目前的巴釐阿加人村莊生活相當類似。藝術家、工匠、商人和外來者生活的核心外圍,還有對國王負責,管理稅收、奴工和貿易的官員。幾個村莊、寺廟歸一個領主管理,而領主則直接對國王負責,形成一個階級化的社會。

當愛雅藍加在1049年去世時,巴釐島在之後的235年中,又變成一個獨立的王國,有許多當時的碑文刻有眾多巴釐島統治者的統治時間。然而因為統治者常有不只一個名字,也有不同統治者共用一個名字或頭銜,正確的時間排序變得很困難。在巴釐島獨立時期,國王們在古農卡威(Gunug Kawi),也就是詩人山的地方興建了許多巴石鑒出來的陵墓,還有許多冥思用的洞穴,同時也有證據顯示當時除了印度教外,佛教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在哥亞加薩(Goa Gajah),佛教雕像和印度教遺跡同時存在。

當巴釐島的統治者正互相傾軋時,爪哇的馬加帕希帝國則在逐漸擴張,在爪哇東部,短命的新加薩裡王國在1284年入侵巴釐島,表面上看起來龍去脈統一了巴釐島,帶來和平。在1343年,巴釐島又被馬加帕希著名的將軍加薩馬達(Gajah Mada)所侵略。傳說,加薩馬達是到巴釐島鏟除殘酷的國王貝達烏魯(Beda Ulu),他的名字是“不同的頭”的意思,並以其超能力聞名,據說他可以把他的頭從脖子上取下,而國王厚顏無恥的行徑怒了濕婆神,使他在一次取下頭時,頭顱掉到溪裡被衝走。國王的部下殺了一頭路過的豬,把國王的頭換成豬頭,從此國王下令禁止任何人抬頭看他的臉。當加薩馬達面見國王時,趁低頭飲酒時偷偷抬起頭來看傳說中國王的豬頭是不是真的,貝達烏魯因經大發雷霆,並被自己的怒火所吞噬。

這個寓言式的故事神化了馬加帕希擊敗貝達烏魯的過程,之後並秀地一連串鬼儡政權統治巴釐島,這些統治者被一群稱為亞裡亞斯(Aryas)的爪哇貴族所圍繞,並在新首都附近有分封的領地,也就是現在的克倫孔附近,爪哇式的宮廷和宮廷文化在此生根。

村莊生活的新的馬加帕希統治時代有所改變,原來的村莊結構被新的組織(banjar)所取代,將家庭依其責任分工組合一個團體,再由宮廷所指派的官員監督,原本村莊中分割核心團體和非核心團體的圍牆也被拆掉,只剩下家庭院子之間區隔的圍牆,也就是目前巴釐島村莊結構的形成。抵抗為個改變的人則逃到山上,變成巴釐阿加人的先祖。

印度教的種性制度(caste system)也在此時傳入巴釐島,社會的頂端為祭司(Brahman),接下來是貴族(Sartria)、有領地的亞裡亞斯貴族(Wesya),還有其他大多數人(Sudra)。雖然身為貴族的國王是統治者,可是祭司才真正握有權力,國家反映天堂的情景,只有國王正直,遵照各種儀式,國家才會強盛,這就是祭司的職責所在,祭司吟唱以古巴釐島文、印度詩體寫成的復雜詩歌(kekawin)來祝福。

巴釐島的黃金時代

馬加帕希帝國在1515年被回教王國所推翻,並逐漸在爪哇島上擴張。由於不願意屈服於新的宗教信仰,祭司、貴族、士兵和工匠紛紛逃到巴釐島,更加強了已經在巴釐島生根的印度教文化。巴釐島民依其需要融入馬加巴希的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形成了現代巴釐島文化的核心,多數今日的語言、音樂、舞蹈、雕塑和文學,是發祥於此時期。

十六世紀是巴釐島的黃金時代,巴圖仁功(Batu Renggong)國王繼承馬加帕希王國的遺產,在1550年成為巴釐國王。在爪哇島難民中,有一個叫做尼拉薩(nirartha)的祭司,他是大部分巴釐島地位崇高祭司的先祖,他將崇拜濕婆神的祭司地位提升。他所引進的馬加帕希儀式被認為比之前所引進的要有效,包括祭司的主要任務:制造聖水。尼拉薩也以文筆和吟唱詩歌的能力著名,並以文字和神秘的力量維持王國的強盛。

巴圖仁功在吉爾吉(Gelgel)的宮廷中,配合尼拉薩支持的力量,將巴釐島變為一個極權化的王國,擊敗東爪哇的布藍邦岡(Blambangan),並在鄰近的倫波克島上殖民,巴圖仁功和他的繼任者成為公正統治者的代表


精選遊記: 巴釐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