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掠影(五)——雅丹的風聲

作者: 海底魚

導讀16、玉門關、漢長城(9-18)從敦煌市內到雅丹的路途很遠,途中要經過玉門關、漢長城,還想順便去千佛洞看一看。日程太滿,不得不一大早摸黑起床。想不到包車的韓師傅更早,六點不到就已經在飯店門口等著我們了。 天色黑得像夜晚,我們借著路邊小吃攤的燈光填了填肚子,然後上路了。雖然還很困倦,也不敢安睡,就想等一個清晨的日出。 剛剛小眯了一下就到達玉門� ...

16、玉門關、漢長城(9-18)從敦煌市內到雅丹的路途很遠,途中要經過玉門關、漢長城,還想順便去千佛洞看一看。日程太滿,不得不一大早摸黑起床。想不到包車的韓師傅更早,六點不到就已經在飯店門口等著我們了。

天色黑得像夜晚,我們借著路邊小吃攤的燈光填了填肚子,然後上路了。雖然還很困倦,也不敢安睡,就想等一個清晨的日出。

剛剛小眯了一下就到達玉門關了,下車買票時發現天氣出奇的冷。

遠遠的,玉門關就像一堆土黃色的廢墟,孤零零地站立著。秦時明月漢時關,昔日的輝煌早已不消失不在了。

除了蒼涼,沒有語言可以形容這景像。直到站在玉門關的面前,才能勉強辨認得出它的外形,方形的關城如今只剩下四面的牆垣,由黃色的泥士夯築而成。西、北兩個方向各有一個關口。

這時候天色已經轉亮,剛才還是厚厚密雲的黑雲,在逐漸轉紅的光芒透照下變成大片藍色的雲層。當我們圍關城轉到背陽處,紅色的朝霞發散出炫目的光彩,將玉門關勾畫成一座黑色的小城堡。

我們靜靜地等待著日出的瞬間。終於,朝陽噴發而出,當光線與玉門關的洞口相吻合時,竟然給這片孤寂的遺址點亮了輝煌的色彩,那畫面真是美極了!

感謝這一道陽光,讓我記住了陽關。除此之外,陽關也不過只是一片“春風不度”的荒漠寂野。

離開玉門關不多會兒就到了漢長城的遺址,長長的牆體,一層層的,據說是用板土蘆葦築成的,依稀可見昔日長城的遺風。長城的四周有幾座高高的土垛,據說是曾經用以烽火報警的積薪垛,現在已經變成堅硬的土堆。

17、雅丹“魔鬼城”

大地裸露出一望無際的荒涼,整個戈壁灘上沒有一絲生存的跡像,放眼望去,幾乎沒有任何障礙物。

直到接近雅丹,才逐漸出現一些起伏的山石地貌,道路也越來越平坦了。

雅丹的景區被包圍成一片國家地質公園,我們到達的時候,還沒有其它的游客,坐在演播廳先觀賞了一遍有關雅丹地貌的資料片,算是以最廣的視角領略了一下雅丹的全景,也大致了解到了雅丹形成的原理。

原來“雅丹”是維吾爾語“雅爾丹”的變音,原意是指陡壁的險峻小丘,在地質學上專指經過長期風蝕所造成的形態多樣的土丘景觀。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這片景觀曾經是古羅布泊的湖盆,經過數十萬年甚至一百萬年來的地理變化,加上流水、風和氣候的反復作用,逐漸形成現在的雅丹“魔鬼城”。

游客漸漸多了,導游帶我們上了觀光游覽車。觀光的路修得很平坦,坐在車上,兩邊移動的風景如同幻燈片一樣連綿不斷。

對雅丹最早的印像來自於張藝謀執導的《英雄》,那樣的場景只能用氣勢輝煌來形容!如今雖然走近了雅丹,仍覺得這一切都恍如隔世,怎麼看,都不真實!

難以想像這裡的一切都是風的作品,茫茫的戈壁上,大片被風蝕過的山石,記載著數十萬年來的風聲,而每一座沙丘都似乎隱藏著一段不被人知的歷史故事。

觀光車的導游介紹說,在雅丹裡獨行,很容易會迷失方向,因為這裡地勢低,磁場大,羅盤無法正常使用,到了夜間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的風聲,所以才被當地人稱為“魔鬼城”。

車子到達第一個重要景點“金獅迎賓”,我們倆一下車就飛奔向山丘,想要更真實地貼近它們。用手輕輕撫摸那被風侵蝕得溝溝壑壑的岩層,我仿佛可以聽得到呼嘯的風聲。山丘斷裂處,以搖搖欲墜地姿態站立著,腐朽卻又充滿了神奇。

知道這裡的每一塊石頭都留著歲月的印跡,我和CAT一道低著頭在山丘周圍的沙地上反復搜尋,挑選了幾塊形狀特別的小石頭來留作紀念。

回過頭去看那些同車的游客,竟然沒有一個跟上前來觀看的,而是圍在路邊那塊刻有“金獅迎賓”字樣的石碑前排隊留影紀念,不覺啞然:真不知道他們是來觀光的還是只為了證明“到此一游”的。

上車後,我們翻出石頭來看,坐在旁邊的一位大姐饒有興趣地拿過去仔細觀看,然後做著各種聯想:“你們看,這個就像一個古代的老人,還有這個,多像一只小狗!這個孔正好就是眼睛……”想不到這個年長好多的大姐,比我們更有童趣和想像力,這些石頭被她一描述,一下子變得有活氣了,把一車人都逗樂了。

導游也笑了:“很早以前,這裡的石頭還是很多的,後來游人都來揀,我們的工作人員也揀了很多,現在大的石頭基本上都找不到了,你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買一些做紀念。”

再到達第二個景點的時候,大家都開始低著頭在地上找起了石頭。這回那位大姐開始打趣起來:“你們倆個可掀起一股撿石頭的風了呀!”

我和CAT每次都是走得最遠的,也是最有發掘欲望的,可惜每一個景點逗留的時間很有限,總是在我們觀看、拍攝興趣正濃的時候,聽到遠處傳來導游的召集聲,讓我們郁悶極了。

到達景點“孔雀”一站時,導游告訴我們在這個景點可以停留半個小時的時間,總算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一些了。

路邊設立了一座流動的管理亭,旁邊有一個展賣石頭的攤位,導游向我們介紹道:“這些石頭就是我們管理處收集來的,大家可以欣賞一下,買不買沒關系。” 話音還沒落,我們早就嘩地圍上去了。

收集來的石頭果然很有觀賞性,就像一群縮小了的山石景觀,形態、大小和顏色各不相同,捧在手上四面觀察,每個角度都能幻化出不同的想像:老人、猿猴、鱷魚、雲朵……因為受到那位大姐的影響,大家都開始興致勃勃地給那些石頭加上似模似樣的名稱。

大多數游客挑選了比較大的形似假山的石頭,准備帶回去做盆景裝飾。CAT也選中了兩塊石頭,我喜歡的石頭太大了。不方便攜帶,只好放棄,打算返回的時候在管理處的商店再看看。

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在一旁大聲重復著:“各位游客請注意:所有的景點,只能參觀,不能攀登!”如此反復再三。

我和CAT幾乎是飛跑著奔向山丘密集的中心,那只標志性的“孔雀”收斂著長毛的翎尾,抬頭挺胸,孤傲、高貴地站立在高高的“聖台”上,仿佛在不屑於塵世的惡俗之美。

只是,這只驕傲的“孔雀”卻被一圈鐵柵欄圍了起來。感覺上有點像在動物園裡觀賞一樣,很不自在。

突然間,我聽到身旁高高的山丘上傳來人的笑聲,抬頭就看到同車的一對中年夫婦手拉著手正在山丘的頂端悠悠地漫步,不禁訝然:不是不允許攀登的嗎?這兩個人也太不自覺了!

只要開口提醒他們,遠處的工作人員已經大喊著飛跑過來了:“上面的人下來,景點不能攀登!”周圍的游客也紛紛傳起話來。

上面的兩個人仿佛沒聽見似的,繼續濃情蜜意的樣子,還不停地擺著POSE留影。只到工作人員來到跟前了,才老大不情願的下來。

為了滿足大家拍照的願望,工作人員只允許我們上了一塊比較平坦的低矮山丘,盡管沒有站到最高處,視野還是寬廣了很多,把遠處高低不同的山丘也收入了眼底。

最後到達的一站“艦隊出征”,場面最大也最為壯觀:一座座形似艦艇的山丘以平行排列的陣勢鋪現眼前。每艘“艦艇”之間保持著相等的距離,寬廣的沙地則如同平靜遼闊的海洋。

我們從每一列山丘前緩緩走過,就像是在檢閱一支支隨時待命出征的艦隊,無聲無息卻蓄滿了生命的動力……

觀光車返回時,我們都沉默下來,窗外那千百年來佇立不變的蒼涼景觀,仿佛在瞬息之間又退回到了歷史的長河,我們仿佛走近過,觸摸過,卻始終也走不進它的世界。雅丹,永遠存活在周而復始的風聲裡……

在管理處的商店裡,我終於挑到喜歡的石頭,白如化石,形狀如同景區的山丘。再買雅丹畫冊時,在景點分布圖上才發現我們參觀的只是整個景區中極少的一部分,要看完所有景點絕對需要兩天以上的時間,未免深感遺憾。

只能在心裡期待:有機會再來雅丹,做一次全程的穿越……

18、西千佛洞、敦煌古城

西千佛洞,遠沒有莫高窟的輝煌。下車來並沒有見到成片的山洞石窟,原來整個千佛洞藏身在地面以下的斷崖中,需要走下幾段台階才能看到。

售票處和參觀的洞窟都在斷崖的中部,我們買了票,先下至崖底,去找洞前的黨河水庫。與地面上的荒涼相比,崖底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幾棵千年古樹將天空掩蔽得密不透風,清幽、寧靜,真是個修練養性的好地方。繞過古樹,燦爛無比的波斯菊在陽光下開成了一大片粉紫色的花園。

景區管理處的旁邊,搭有兩座陳舊的帳篷,帳篷旁邊,有躺著樹下納涼的,不遠處還有一群學生,圍坐在草地上畫著水彩。

再往前走,爬過一個陡坡,就上了水庫的壩。天!那哪裡是水庫的水,簡直比黃河的水還要混黃渾濁!水庫對面是黃色的山崖,與水色幾乎混淆不清了。水位低淺得波瀾不驚。

堤壩上,三三五五坐著一些寫生的學生。一路經過他們的畫,CAT的手也癢了起來:“呀,看他們畫的多差啊!我們去來兩筆吧!”

沿著台階下了水庫,遍地都是圓得發光的卵石,河裡的水,隨便捧起來都夾著黃沙。站在這條已近擱淺的水道上,已經想像不出昔日的景像,只有這河底沉澱的泥沙和失去棱角的石頭,在向我們默默展露著歷史所留下的痕跡。

西千佛洞開放的洞窟比敦煌更少,但是風格卻有著明顯的不同。這裡的壁畫大都來源於西域的風格,線條粗獷,顏色對比分明。因為沒有其它的游客,導游很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壁畫中的諸多佛像的身份和來歷。

千佛洞壁畫的損壞程度很嚴重,有些部分經過幾不同時期的修復,導游也從不同的線條和顏色上給我們一一指點出來。

導游介紹道:西千佛洞原來的洞窟遠不止現在這些,由於黨河河水的衝刷、導致崖壁崩塌、很多洞窟都沒有保存下來,還有一些只剩下了洞窟的後半部分。真是很遺憾。

離開千佛洞,師傅告訴我們回程會路過敦煌古城,是1987年中日合拍電影《敦煌》時由日本投資興建的拍攝基地,後來又接待過很多知名影視劇的拍攝。

雖然一直對於虛設的人工景點沒有興趣,但是在蒼茫無邊的黃色大地上,敦煌古城那灰黃的城牆和古老的城樓卻與環境和諧的融合在一起,並且帶著一種陳舊的歷史氣息。

站在城門外,仰望城樓,突然想起了電影《英雄》中似曾相識的場景,想必就是在這裡拍攝的了。

敦煌古城,又稱為“敦煌影視城”和“仿宋沙洲城"。導游介紹說,這座城是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圖”修建的,也許正因為電影本身所特有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整座城內的景觀設計帶著濃厚的歷史氣氛。

如果不是看到一套套影視劇的拍攝照片,真的會以為這裡就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仿古的佛廟、客棧、店鋪、馬廄、民宅、酒樓等等,構成了一條條完整的街道。

和我們同行的是一群老年的台灣游客,狀態卻非常年輕,一路上繞有興趣地抄錄著每家門戶前的對聯,遇到藏有謎字的對聯,導游就會鼓動我們一起來猜,當我快速地猜出一個字時,那群台灣游客都喝起采來了。

寬敞的馬場被木柵欄圍著,幾根枯木支起一道高高的柵門,上面吊著一塊書有“西轅門”的木牌坊。

馬場旁有一頂仿古的尖頂轎子,據說是拍攝《新龍門客棧》時留下來的。涼棚下栓馬的柱子上掛著一套竹片與獸皮拼合的盔甲和一把軍刀,看上去威武十足。

走進一家客棧,院裡還有通往二樓的木梯,陳舊的木板踏上去搖搖欲墜,房間裡除了炕台沒有任何家具,導游說,這裡曾經拍攝過《新龍門客棧》,所有的道具都由劇組自己來准備,拍完後道具也帶走了。

再走進一家酒店,桌椅板凳一應俱全,房梁上垂掛著的各式各樣的吉祥吊牌,櫃台裡外都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酒缸、酒壇,一身古裝打扮的店主站在櫃台裡,棒出一個封口的酒壇來請大家品嘗。導游笑著說:“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免費品嘗一杯。”

接著是集市、衙門、牌樓……每一處場景都如同實景,也都似曾熟悉。

逛完了所有街道,導游向我們介紹了這座古城背後的故事:

據說當年日本人在拍完《敦煌》後,原本打算燒毀整座城,敦煌的政府不同意,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條是必須支付燃燒而造成的空氣污染;第二條是必須將戈壁恢復原貌;第三條最厲害,必須將燒毀的垃圾全部運回日本。日本方面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只好留下了這座古城。

我們聽得哈哈大笑!隨便哪一條都合乎情理但都難以達到!這一招可真絕!

登上城樓俯瞰整個城內,清一色的黃土建築,就像用沙土雕出來的,積著一層厚重感,與周遭大環境的風格相互呼應。

再遠望樓外的戈壁黃土,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了古時的沙場,想到馬蹄踏起的黃塵和旌旗搖動的壯觀場面……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